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成就述论

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成就述论[20191216172648]
摘要:侨姓大族是东晋南朝历史上不可饶过的部分,同样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也一定有这个特殊人群的贡献。在侨姓大族之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四大士族应该是侨姓的代表,他们文学和书画方面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谢氏家族的山水诗和清谈玄学,开创了一代诗风,为东晋南朝的文化增添一笔绚丽的色彩;王氏一族的书法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中之重,出现了“书圣”王羲之以及“小圣”王献之等一批书法大家,侨姓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为之感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东晋南朝士族侨姓文化
目 录
引言 1
一、东晋南朝侨姓大族发展概述 1
二、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成就 2
(一)文史成就 2
(二)艺术成就 6
(三)思想文化成就 7
三、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原因分析 8
(一)政治环境 8
(二)家学家风 9
(三)社会交往 9
四、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影响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成就述论
——以王谢袁萧为中心
引言
东晋是士族和世家大族的时代,永嘉之乱(311年)后出现新的特有名词侨姓。即一部分士族南渡发展甚至到达鼎盛,其中侨姓大族包括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而保障侨姓士族地位不败的条件不仅是政治的大权,还有文化的底蕴。
东晋南朝时期侨姓士族家学门风普遍玄化。在汉晋间也经历了儒、玄交融、合流的历史过程,从而形成了礼玄双修的家学门风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士族群体相比,其玄化色彩最为浓郁。东晋时期,他们又积极推动玄学与佛学的结合,由玄儒相参,发展成玄佛相参,引起此后思想文化面貌的深刻变化。
正是这些文化的特色,有关东晋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民族、典制、史学等方面问题做具体的论述。针对其中的门阀政治,田余庆先生写了《东晋门阀政治》,具体论述门阀政治的发展过程。对于其他的研究都有借鉴参考意义。曹文柱先生将相关研究做了综述——《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除此之外,各种论文也是不胜枚举,东晋南朝的史学地位可见一斑。侨姓大族更是重中之重,但这些历史发展有特定的文化环境,侨姓在文化上的成就让我们为之自豪,在此,我将四大侨姓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做了总体的述论。
一、东晋南朝侨姓大族发展概述
一定意义上说,世家大族和士族的发展存在着共性,但是这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注重的宗族世系,后者重在“仕”,田余庆在《论东晋门阀政治》中写道,世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士者仕也。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地位,就算士族。
八王之乱(291年)和永嘉之乱(311年)期间和之后,魏晋士族又发生了一次大分化,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也有少数例外,即为东海王越的阵营。从政治因素考虑,东海王越和琅琊王睿关系密切,建康朝廷也成为可能的保障,所以南迁。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他们南来前夕多数在北方还没有发展到根深抵固枝繁叶茂的地步,可赖以雄据一方的宗族势力还不强大,可溯的世系还不长久。南来以后,他们才得以乘时应世,逐渐尊显起来。这些南迁的侨姓缺少北方士族的强大宗族和土著根基,为了维系自身的士族利益,必须有一定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之中,除了形成政治根基,侨姓士族也有其自己的家族文化,最为代表的当属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
在六朝时期的三百余年,陈郡谢氏的鼎盛与威望只有琅琊王氏可与之相提并论,虽然期间一步步走向衰落,但其士族地位直至南朝依然不可磨灭。陈郡谢氏的发迹史就是从淝水之战(383年)的 谢玄和 谢石的丰功伟绩而名满天下,确实,如果没有淝水之战(383年)的东晋胜利,中国的历史将改写,谢氏也由此战变成和琅琊王氏一样的最高名门望族。侯景之乱(548年)后步入衰落,遭到大肆的屠杀,地位一落千丈。琅琊王氏在八王之乱(291年)后开始崭露头角,王导兄弟促就了司马睿的政治建树,东晋王朝建立。南渡江左的英明决策是王氏的密谋,王导、王敦等主事,得到司马睿认同,最终南渡。无疑,南渡之策由王氏发起,琅琊王氏对东晋建立贡献巨大,王导任职宰相,家族繁荣达到高峰。而王氏地位与东晋始终,宋、齐、梁时王世子弟虽未高位,但已无实权,家族慢慢败落。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也是存在家族的兴衰史,东汉时陈郡袁氏远不如汝南袁氏,自曹魏至隋唐的数百年间,陈郡袁氏担起主角,创造了家族史上的辉煌,影响后世。兰陵萧氏发展区别于其他侨姓,永嘉之乱后,萧氏随之南徙,占据兰陵为根据地,进一步壮大家族。南北朝时期,到达鼎盛期,先后建立了齐、梁两朝,文学上也是人才辈出,繁衍昌盛。
二、东晋南朝侨姓大族文化成就
(一)文史成就
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文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东晋南朝的乱世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学的创作,这一时期较为特殊的就是清谈玄学,除此之外,士族文化也是东晋南朝的一大特色。这类文化以家族为整体,逐渐发展为文学集团,文学集团繁荣期就是东晋南朝,这一时期,文学觉醒,统治者对文学的爱好与提倡都促进文学集团的发展。
文学集团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自上而下有皇帝的文学侍从、诸侯王集团、权臣集团以及家族集团。家族集团主要是士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和陈郡袁氏、兰陵萧氏的家族文化俱取得了莫大的成就,尤其是谢氏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重要的一部分。《文心雕龙·时序》中写到“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飚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风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也。” 说的就是书法上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袁氏,文学上的陈郡谢氏。
首先是陈郡谢氏,谢氏子弟多有才俊,尤其在文学上相当出色,最广为人知的是山水诗,代表人物为谢灵运、谢朓、谢庄和谢惠连。 与魏晋建安文学不同,山水诗的出现是当时种种的历史机缘,老庄玄学盛行,名士风流洒脱性情和亦官亦隐的态度,自然风光使人沉醉,也成为了描述的对象,山水诗应运而生了。
第一、谢灵运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和集大成者。他的诗作共有135首,111首为山水诗,另有赋10篇。如下表:
山水诗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 《初往新安桐庐口》
《过始宁墅》 《夜发石关亭》
《七里濑》 《登池上楼诗》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 《初发石首城》
赋 《山居赋》 《江妃赋》
第二、谢朓与谢灵运被称为“二谢”,即大小谢,在“竟陵八友”中,他的诗歌成就最高,先是咏物诗有《咏风》、《咏竹》,后继承族叔谢灵运创作山水诗,有《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和《随王鼓吹曲十首》。 第三、谢庄和谢惠连,谢庄存诗十七首,其中包括五言十二首,杂言四首,另外还有残句一首,如《齐应诏诗》、《和元日雪花应诏诗》、《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等。谢惠连文学作品即是《雪赋》和《祭古冢文》。最后,谢氏著名才女谢道韫,有《登山》和《拟嵇中散咏松》,《隋书·经籍志》载有其诗集两卷,但亡佚。
其次是兰陵萧氏,同样是侨姓大族,在文学成绩上也毫不逊色。而前人对袁萧的文学研究也是有所注重,只是相比于谢氏稍有减少,在萧氏子弟之中,取得重要文学成就的同时又广为人知的应当是昭明太子——萧统。与谢氏不同的是,谢氏在诗赋上有重大建树,而萧统属于文学评论家,《昭明文选》是最大的成就,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收录的大量典范名篇是自周秦至齐梁之间的,李善为之作注,更形成了专门的“选学”。萧统将精彩文章总集起来,方便了后人阅读和研究,但是,显而易见,萧统的《文选》不是整理前人文章,他是对其文章持有批评态度,作为太子的萧统,政治地位是极高的,利用自身优势规范当世人的文学创作,齐梁达到了中国古代批评创作的顶峰。萧统编纂《文选》同时提出了一套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这不仅是他自己选文的要求,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身处齐梁时代的萧统笃信佛教,在佛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编纂了《金刚经》中的“三十二分则”,我们不得不说,萧统的文学成就是傲人的。
兰陵萧氏多才俊,突出的是萧统及其文选,但是其他萧氏子弟的文学成就也值得我们一观。萧纲,太子萧统死后继承梁朝皇位的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山水诗是谢氏的辉煌,萧氏也有自己的诗体“宫体诗”。萧纲招纳文学名士,用浮靡轻艳的文辞来描绘贵族阶层的腐朽生活,这就是宫体诗。起源于梁简帝的东宫,因此得名,后来的陈后主、隋炀帝等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也被划归宫体诗。萧氏中除了萧纲创作了宫体诗,萧绎更好作宫体诗,著作甚多。宫体诗继承发展了永明诗,又对唐诗提供借鉴。萧齐与萧梁相比文学毫不逊色,梁有《文选》,齐有《晋书》、《南齐书》。萧子云兼通文史,二十多开始撰写晋书,最终写成《晋书》一百卷,这是晋朝一部系统的史书著作。萧子显专注史书纂写,《南齐书》五十九卷由他著成,并流传至今。
再次是一同出自陈郡的袁氏,袁氏和谢氏同出自陈郡,袁氏文学成就也不在少数,古语有云:“希逸诗,气候清雅。不逮于王、袁,然兴属闲长,良无鄙促也。”第一、袁淑及袁宏、袁山松是袁氏成员较为突出的。张溥在《袁忠宪集题词》中曰:“虽寡其摹古之篇,风气竟逼建安,此人不死颜谢,未必能初其上也。彭城少文情,好不接刘湛贵盛,未轻襒裾文人寡合,其落拓之性固然。”意思是说拟古作品虽然少,风气可比建安风骨。袁淑擅长写赋,无论写景抒情都融入自身的真实感受,表现作者的性情。最值得一提的是《桐赋》:
越众木之薰徇,胜杂树之藻缛,信爽干以弱枝,实裹素而表绿。
若乃根荑条茂,迹旷心冲,贞观於曾山之阳,抽景於少泽之东,
被籍兮烟霞,怀佩兮星虹,仪丹丘之瑞羽,栖清都之仙宫。
还有《正情赋》等,俱是咏物小赋,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萧子显也曾把他和谢庄作比较,“谢庄、袁淑又以才藻系之,朝廷之士及闾阎衣冠,莫不昂其风流,竟为诗赋之事。”二人才名皆是远播,影响力亦不相上下。沈约在《宋书》中对二人比较评价:“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 除了赋之外,袁淑的诗也很有文学价值,诗作有《种兰诗》、《咏寒雪诗》。他的诗不仅具有楚歌的特点,也包含山水诗的特点,辞藻华丽同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二是袁山松和袁宏,首先来看袁山松,《晋书》卷八十三《袁瑰传》载袁山松“少有才名,博学有文章”,有《集》10卷,已佚,“衿情秀远”,兴趣广泛,不仅能诗善文,“著《后汉书》百篇”,还好挽歌。概括袁山松所取得成就,有诗有赋。他的最重要成绩应是史学,撰写史书《后汉书》,此书是后汉书八家之一,其他七家为谢承的《后汉书》、薛莹的《后汉记》、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张璠的《后汉纪》、张莹《后汉南记》,统称八家,范晔在此基础之上整理编纂《后汉书》。这不是袁山松全部的成就,《宜都山川记》是一名篇地志作品,并非传统的地理志,而是散文式的地理记载。钱钟书做此评价:“抒写了前人未曾抒写的‘游目赏心之致’,足以作为山水文化形成的标识。《宜都记》在地理著作上影响深远,郦道元借鉴此记完成《水经注·江水篇》;文学上多位诗人采用他的优美名句“猿为三声泪沾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