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

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20191216172724]
内容摘要:翁同龢与赵氏兄弟交往的历程,大体分为早年故乡求学、中年步入仕途后在京以及回家省亲守墓、晚年开缺回籍的不同时段。翁氏日记表明,翁同龢与赵氏兄弟的交往内容,主要有书画收藏、艺术鉴赏等文化交流,以及对家乡地方文化、公益事业的关注,也不乏日常嘘寒问暖的关心。通过考察翁同龢与赵氏兄弟的交往,可以看出江南士绅文化生活的交往特征。这样的文化交往,既推动了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也有助于提升自身以及文化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翁同龢赵氏兄弟文化交往江南士绅
目 录
引言 1
一、翁同龢与赵氏兄弟的交往历程 1
二、翁同龢与赵氏兄弟交往的主要内容 6
(一)书画艺术的鉴赏 6
(二)文化事业的热心 7
(三)公益事务的参与 8
(四)日常生活的关切 9
三、翁同龢与赵氏兄弟的交往特质及其意义 10
(一)交往的文化特质 10
1、传承性 10
2、人文性 10
(二)文化交往的意义 11
1、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11
2、提高家族声望地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江南士绅的文化生活
—以翁同龢与常熟赵氏兄弟的交往为中心
引言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士绅”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他们大多拥有功名或官衔,对社会教化、文化的传扬起着重要作用。江南地区人才辈出,南宋以来科名仕宦之数均名列全国前茅。江南士绅的文化生活,在士绅文化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来,国内有关江南士绅文化生活的研究日益渐多,学界在江南士绅的乡镇教育、新型观念、思想动态等方面多有关注,对于江南士绅文化生活的研究,成为区域社会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事实上,从个人日常人际交往的社会史研究,更能真实地反应历史人物的本真形象。长期以来,有关两朝帝师翁同龢研究,学界已有的成果数不胜数。但是,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政治层面,缺少立足于日常社会史视野的解读和挖掘。本文结合对《翁同龢日记》的梳理,以翁同龢与常熟赵氏兄弟的交往为例证,并由点及面,揭示江南士绅文化生活的本质。
一、翁同龢与赵氏兄弟的交往历程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是晚清著名爱国政治家和文化艺术家。综其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自1856年状元及第后踏上仕途,先后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等朝廷要职,曾担任过同治、光绪帝师,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被后世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性人物。至1898年6月因遭朝中顽固派的陷害,开缺回籍,晚年在寂寥困苦中郁郁离世。
说起翁同龢与家乡常熟赵宗德、赵宗建兄弟俩的交往,也是源远流长。
赵宗德(1824-?),字价人,奎昌子,例授郎中,签分户部。1868年(同治七年)捻军起,朝廷命庞钟璐为五城练勇大臣,宗德为随员,叙功加四品衔,因丧幼子归里。宗德性好客,喜欢交游,归里后究心邑中利病,并继承父志经理义庄。平生工山水画。赵宗建(1828-1900),宗德弟,字次侯,亦作次公,号非昔居士,自号花田农。咸丰时官至太常寺博士,因为无心仕途,罢归回乡里。当时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与邑人辑流亡,补城垣,浚河道。江南战事纷乱,书画典籍散佚严重,赵宗建四处购藏,所藏日益丰富。一生遍交海内名士,善饮酒,广蓄金石图史,晚年好谈禅,有《梦鸥笔记》1卷、《非昔日记》、《庚子非昔日记》1卷、《旧山楼书目》、《旧山楼诗录》、《林屋纪游诗》1卷等著作,与兄宗德编刊《赵氏三集》。
位于虞山北门报慈桥畔的旧山楼,是赵宗建所筑的藏书楼。清朝乾隆年间,赵氏曾祖赵同仁(1745-1811)买下明代吴讷别业“思庵郊居”、魏浣初“乐宾堂”两处遗址建宅。祖父赵元恺(1781-1829),字叔才,号退庵,经义典籍,名噪一时,购有明代瞿式耜的“东皋草堂”;父亲赵奎昌(1802-1832),字曼华,道光年间在宅东辟地建“半亩园”。重风仪、善诗文,“三世皆以义侠闻”,门庭相传,名闻乡里,邑称报慈里赵家,《重修常昭合志》人物志里因此把赵氏列入“义行”类。同治年间,赵宗建和兄长赵宗德将旧宅重加修茸,又新建楼台堂屋,总名称宝慈新居。园北最高处建有三楹“旧山楼”,以收藏古籍、书画、碑帖数万卷而驰名。楼前白松红豆,楼后小山窈窕,园内有总宜山房、古椿书屋、拜诗龛、过酒台、非昔轩等景观。邑人张瑛记载:“赵君次侯,旧居北山之麓,因其旧而新之,名其楼曰旧山楼。赵氏自前明文毅公直谏以气节世其家,次侯食旧德,诵清芬,诗酒自放,徜徉山水,岿然一楼,与名贤遗迹并传。”
嘉庆年间(1814-1815年),因父亲翁心存在城北赵家坐馆教书,亲授赵元恺之子赵奎昌,前后三年,翁、赵两家就此结下世交。借此机会,翁同龢从小常随父前去半亩园,未能结识赵奎昌,但与宗德、宗建兄弟俩过往密切,也成了那里的常客。1839年,翁同龢进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游文书院的学生来自常(熟)、昭(文)两县,他们都是经过考试录取的文行兼优、立品勤学之士。赵氏兄弟与翁同龢同时进入书院学习,彼此成为同窗挚友。翁同龢后来深情回顾:
价人、次侯与余最习。价人工画,独不肯为人作。次侯以鉴画甚精,皆能世其学 者,匪特画也。好客,喜饮酒,多藏书。园亭花木种植之事,无不似其先人。抑匪特此也,通经博闻,轻财好施,尚气节,能任大事,亦无一不似其先人。
翁同龢在京期间,赵宗德也在京任太常博士一职。翁同龢与赵氏兄弟因此交往频繁,彼此经常一起在琉璃厂搜寻古籍,切磋鉴藏。日记载:
1861年4月3日:到厂,访价人,复视昨日《秘阁续帖》,清华朗润,《黄庭》较余所藏本虽不逮,而神理则一。
1867年1月9日:价人来。到厂得《渤海藏真》残本。
1871年5月3日:过厂,遇价人,得玉印一,文曰“子孙世昌”。
在1862年至1871年的十年间,中年翁同龢遭遇了父亲翁心存、大哥翁同书和母亲许氏的相继离世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为此先后多次离京返乡。亲人的离去,让他的心情转入低谷,情绪低落,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影响。作为知心友人,赵氏兄弟连连慰问关心挚友。
1862年1月18日:自十三日起,每日来襄事者胡月樵、赵价人、胡铁庵、李伯盂、庞宝生、杨濒石也。
1872年3月4日:赵价人、陆云生来。阴寒入骨,两足益弱,两目空痛。
1872年3月29日:价人、云生来。午后直至黑,精神既乏,心气更亏。
正是有了挚友的关心,使翁同龢伤感的内心得到许些安慰。在这期间,翁同龢和赵宗建经常相聚于半亩园、三峰寺、兴福寺等处。(见表一)
表一:《1873年翁同龢与赵氏兄弟交往一览表》
时间 交往人物 交往内容
1月3日 翁同爵、庞昆圃、李升兰、 赵宗建、陆叔文、 季君梅 赴邀吃饭、论修志
1月17日 赵宗建 赵宗建子妇故
2月3日 赵宗建 泛舟于此吃饭
2月8日 赵宗建 日常拜访
2月22日 五兄、赵宗建、赵宗德等 聚会小集
3月26日 季君梅、赵宗德、赵宗建等 赴季君梅邀饭、聚会
3月28日 赵宗建 赏碑
4月1日 赵宗建、赵宗德 日常拜访
4月4日 赵宗德、赵宗建、季君梅等 饮于旧山楼、赏文鉴画
4月9日 赵宗建 日常拜访
4月13日 赵宗建 日常拜访
4月17日 赵宗德 日常拜访
4月30日 赵宗德、赵宗建、季君梅、药公等人 饭于兴福寺、同游三峰寺并宿
5月1日 赵宗建 重游三峰、饭于报慈桥
5月5日 赵宗建 日常拜访
5月11日 赵宗德、华星 拜访、同游桃花涧、饮茶孙祠堂
5月20日 赵宗德 入城买画
6月20日 赵宗德、赵宗建 日常拜访
6月27日 赵宗德、赵宗建、耐庵等 诣普仁下院
7月19日 赵宗建 鉴赏牙章
8月18日 赵宗建 诗文交流
8月22日 赵宗德 日常拜访
8月24日 五兄、赵宗德、赵宗建等 赴五兄邀小聚
8月25日 赵宗建 日常拜访
9月10日 赵宗德 饮酒吃饭
9月24日 赵宗建 次侯赠墨
9月27日 赵宗德、赵宗建、曾伯伟等 同游兴福、三峰、龙殿
10月6日 季君梅、赵宗德、杨鹤峰等 邀其夜饭
10月12日 翁同爵、季君梅、赵宗德钱仲谦等 赴钱之邀看画
10月14日 翁同爵、赵宗德、赵宗建、季君梅等 看画、游三峰
10月22日 庞昆圃、季君梅、赵宗德、赵宗建等 赴庞昆圃便饭邀
10月27日 杨书成、赵宗德、翁同爵、 庞昆圃、陆叔文 为翁同爵践行
11月6日 陆叔文、季君梅、赵宗德等 赴陆叔文邀看菊
11月26日 叶君、赵宗建 游玩鉴赏
12月6日 赵宗建 日常拜访
12月9日 季君梅、赵宗德 商议政事
(此表整理自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第3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
1872年翁同龢丁忧还乡,入住在綵衣堂。当时的綵衣堂就成了他和赵氏兄弟等宾朋数集、宴游忘返的主要场所。1874年3月22日:“邀吴冠英儁来写真,价人、君梅先后来。”4月23日:“晚招咏春、书城、昆圃、宝生、申兰、君梅、次侯饮,为咏春洗尘也。”1889年翁同龢请假返里修墓。9月21日记述:
是夜住赵次侯旧山楼下。此屋先公馆赵氏时授书之所也。今七十六年矣,不肖子犹得以白发 残年仰瞻遗迹,亦幸事也。庭前菩提一树,老桂一株,尚是旧物。次侯以蔬笋饷余,价人及其子君默在座,剧谈,观字画,极乐。香烟茗碗极精。次侯所住曰梅巅阁,与旧山楼相属,阁小而窗棂面面,皆有趣。
当年回京,临行前赵宗建赋诗送行。翁同龢有《次韵赵次侯送行之作》七律四首:
   吾生辞墓不辞家,未敢忘情且避哗。畏此简书行有日,溷人笔札浩无涯。君亲担荷微躯弱,身世艰难去路赊。正合迟迟偏汲汲,辛峰凄断白云遮。
   三百年来第一家,修篁古木静无哗。先生东郭兼南郭,处士山涯又水涯。好事每愁花易落,留宾不厌酒频赊。梅颠绰有元龙气,尚恨窗棂面面遮。
   先公昔主隐君家,镫火秋堂弦诵哗。三万七千到今日,东西南北总天涯。孤儿白发音容渺,老树孙枝岁月赊。此榻若因徐孺设,莫教去后网尘遮。
   偶游汗漫即浮家,来听尘中市语哗。小阁滞人天又雨,片帆迟尔水之涯。鲥鱼香稻常年足,破铁枯铜到处赊。昨日八龙来鼓瑟,应知高会是无遮。
旧山楼中往事历历,临别依依之情溢于言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