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常熟士绅

太平天国与常熟士绅[20191216172529]
摘要:太平天国时期的常熟隶属苏福省,即现在的苏州地区。苏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物产资源丰富,是历朝历代的赋敛重地。太平天国由广东、广西所在的珠江流域,攻克到长江流域,并最终定都天京(南京)。苏福省在太平天国后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战略物资。常熟作为苏福省的辖区,其间军事势力斗争不断,地方政权建设断断续续,农民抗租运动此起彼伏,地方文化也受到太平天国的冲击,常熟士绅在此阶段或抗争、或远遁、或投入太平天国,对常熟地区的影响深远。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太平天国常熟士绅
目录
引言1
一、太平天国在常熟统治期间的相关人物1
(一)常熟地方势力代表1
(二)太平军在统治常熟期间将领2
二、太平天国在常熟的统治2
(一)太平天国与常熟户口变化3
(二)太平天国与常熟地方政权建设4
(三)太平天国在常熟的破坏6
三、太平天国与常熟士绅7
(一)、士绅的概念、构成7
(二)、士绅与地方社会8
(三)太平天国与常熟士绅的结构变动8
四、士绅阶层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影响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 谢13
太平天国与常熟士绅
太平天国在常熟地区的统治情况只有贾熟村先生做过专门的论述,在贾熟村先生的文章里用了较大篇幅来理清各地方团练和太平军的斗争情况,对其他领域的统治情形或简单提及,或没有论述到。太平天国在苏州地区的情况,董蔡时先生的著作系统的论述了在整个苏州的统治情况。然而毕竟没有把在常熟的情形作为个例进行系统研究。常熟作为苏州的辖区,具有代表性。太平天国得到常熟最晚而失去常熟最早,与常熟当地的人情地理密切相关。所以有充分的理由对常熟地区进行系统的研究,具体的了解太平军在常熟的统治情况,也就是对常熟的基本地理人文情况在这个期间的表现作论述。同时,常熟作为名家士绅辈出的地方,面对战乱,这些地方名望人物的抉择势必对此地区的文化走向产生影响。所以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太平天国在常熟的统治情形:太平天国在常熟的基本统治情况和士绅阶层的选择及其影响。
一、太平天国在常熟统治期间的相关人物
咸丰十年八月初二癸亥日,常熟城陷,为贼据者两年余,至同治二年二月,李秀成率部西征,常熟复归清朝。太平天国统治常熟其间重要人物列举如下:
(一)常熟地方势力代表
周沐润,河南祥符人,字文之,为庞钟璐之副手时任常熟县令。常熟被攻陷后,辗转海上,后几经波折回到常熟,为乡民所不容,复走。
庞钟璐,字宝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七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咸丰二年,大考一等,擢庶子,迁侍讲学士,署祭酒。明年,授光禄寺卿。八年,擢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以父忧归。在常熟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
张国梁(?-1860年),字殿臣,广东高要人,初名嘉祥,清军两次围困太平天国天京之江南大营统帅名将。清军自张国梁后,无人敢战,望风披靡,披甲逃走。常、无、苏连失。
何桂清(1816年-1862年) 清朝大臣。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据《漏网喁鱼集》载:初四日,制军何桂清随带兵勇数百到常熟,人情大恐,幸有守制在籍侍郎庞锺璐,即调本城团练弁勇严防,并借福山营兵协堵,一面即到舟面会,以民情惊怖,劝其动身,常、昭又馈银千两,彼即游奕南门外,其兵勇幸不滋事。
赵宗建,(1824~1900)清末藏书家。字次侯,号非昔居士。江苏常熟人。与周木润一同组织团练,反抗太平军。
骆国忠(1835—1873)安徽凤阳人,清朝将领。初陷於粤匪,授伪职,知贼必败,阴图反正。常熟久为贼踞,福山与狼山夹江对峙,贼设屯以扼后路,国忠任城守。后趁钱桂仁复苏之际,反动叛变,归降清廷。
徐佩瑗,清将。清江苏巡抚薛焕、苏州知府吴云、白头团练头领徐佩瑗,与李秀成亲信熊万荃、李文炳密约,于是日在苏州举行“反正”,因故未果。苏南太平军内部由徐佩缓、钱桂仁、李文炳、熊万荃等组成团练声气相通,妄图里应外合,攻占苏常和嘉兴地区。
地方团练:黄新葵、杜少虞、徐小霞、姚公信、许玉彬、梁国泰等。
(二)太平军在统治常熟期间将领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国著名将领,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天京变乱后,为了挽救天平天国危急形势,被洪秀全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
谭绍光(1835——1863)广西桂平。太平天国慕王,壮族。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隶忠王李秀成部。1858年参加摧毁江北大营。1860年在击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州等地时建有战功。
黄文金(1832-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博白文地人。早年参加金田起义。1860年升定南主将,参加了再破江南大营之战。
钱桂仁1860年,任忠殿承宣、慷天燕,10月,奉命代守江苏常熟、昭文,管理民事。次年,为慷天福,在江苏巡抚薛焕策动下,同熊万荃、李文炳 、徐少蘧等密谋叛乱,未逞。
刘肇钧(?-1865)广西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下大将。1860年,封逢天安。6月太平军克江苏苏州后,改这一地区为苏福省,任民务官。
二、太平天国在常熟的统治
咸丰十年四月太平军攻陷苏州,苏州、常州两府所属各县遭到劫掠。刚开始江阴沦陷,紧接着是昆山,常熟三面受敌。东南两路皆是水路,太平军便从常熟西乡进攻,常熟地方军民武力反抗,终因寡不敌众,于八月初二癸亥日,被太平军攻陷,直到同治二年二月为李鸿章收复。为太平天国统治两年有余。
(一)太平天国与常熟户口变化
区域 年限 常熟 昭文
嘉庆十五年(1810年) 三十六万四千两百十六丁 二十四万八千九百九十八丁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三十七万七千九百十八丁 二十六万八百三十九丁
道光十年(1830年) 三十八万八千三十七丁 二十七万五百六十二丁。
同治四年(1865年) 二十一万三千五百三十二丁 一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一丁
同治十二年(1873年) 二十万四千六百五十六丁 十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五丁
光绪十五年(1889年) 二十三万四千五百九十一丁 二十万一千五百四丁
宣统二年(1910年) 四十万他一千七百六十九丁 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二十三丁
据常熟大事表载,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唯有十年二月,淫雨竟日,三月大雪。所以道光十年至同治四年常熟人口锐减十七万四千五百五丁,必是人祸所为。表载:粤寇陷苏州,邻县皆失守。贼潜自顾山入,城遂陷。四乡焚掠殆遍。战争必将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常熟百姓或逃亡,或死于战火,昭文地区同样如此。
咸丰十年三月初,民间自募民团,与太平军战于江阴、无锡与常接壤处,常熟亦拨勇协助,忽羊尖被占,又遭荼毒,伤者亦数百,丹阳、常州、无锡、苏州迁避其间者,又纷纷搬动,船价倍涨,流离之苦,不由分说。江南之地的百姓北迁者纷纷。清廷官员还要严加排查,少有说话支吾者,即认为是奸细,立即枭首,百姓几无活路。通州在籍翰林王藻,设关隘以盘查,搜查箱笼,倘有重物,作违禁论抽去。由此可见百姓在战争中不仅受到太平军的威胁,还要面对地方官的诘难。
初五日,平江贼帅伪中王遣慷天燕钱来守常熟,为示偏贴,派设乡官,逼写花名册,伪置军旅师帅并卒长司马一切伪号,诸求无厌,民不聊生。五月初二,常熟贼以鹿苑,栏杆桥两处杀卡中贼,大发兵下乡,杀掠一空。太平军入城打家劫舍,纵火烧村,掳掠男丁。《漏网喁鱼集》著者柯悟迟记载,曾被太平军掳掠至军营,做苦力男丁,因年老,经常被太平军打骂,幸得本地入伙太平军的人帮忙,身披三刀,苟得一条命逃奔,直到见到亲友邻里,莫不称其万幸。62-70
(二)太平天国与常熟地方政权建设
1、官员任免
《海虞贼乱志》:军帅请当地有身价者充当,师帅以书役、土豪充当,旅帅、卒长以地保正身伙计担当。唯两司马、伍长硬派地著中殷实者承值。这句话表明,在常熟地区,太平天国并未直接开始科举考试,而是直接任免,包括当地有名望、有知识、家境殷实的人担当各类职务。
《避难纪略》:在昭文县界惟西周市之伪军帅周甫容为最甚。向在茶室作帮伙,素称无赖,初为伪师帅,后升为军帅。
《漏网喁鱼集》:无赖之徒甘为军帅、旅帅,刻着办贡捐饷。此两处共同表明,太平军在常熟地区任免地方无赖为官员,在当地督办纳饷征税之事物。表明小农阶级掌权后对权利的滥用,不能据实办事,也就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漏网喁鱼集》:各处有不守分匪类投入贼中作伪官。这里更能表明地方太平军的治军存在问题,不仅吸纳匪类,还委以官职。足见其治军的盲目和不严谨。
2、地方赋税
红粉捐 四月初一,各处征收上忙银,兼收下忙,追清漕尾,田捐红粉税,一并严催,乡里日夜不宁。四月间每亩办折红粉钱七十文。两处相互印证,常熟地区被征收红粉捐。
田捐 常熟每亩每日捐钱两文,记一年每亩捐钱七百二十文,限即先缴一半。海塘费又派海塘费、学宫费、每师八千两。窥其意,必搜括金银,将欲远遁,而不知终在天罗地网之中。常熟百姓视太平军为土匪,知其不能长久。
难民捐 常熟六城门设立难民局,“留养难民”经费仍然不够,乃起难民捐,没图三百愿,没愿三百六十文。难民捐用以建立难民局,常熟难民局由钱华卿建立,向在常熟流浪的难民施以粥等食物,长毛如有奸淫抢夺可以到此来申诉,贼目言听计从。可见难民局还有保护常熟难民牵制太平军的作用
商税 咸丰十一年正月,每家店铺都要领店凭,还要向太平天国报明资本,这样太平军可以根据资本抽厘。咸丰十一年九月,进一步推行抽厘制度,。同治元年三月,徐六经港内外设立关卡,完税抽厘。同治元年八月,着城乡乡官逐查各店铺资本,资本多少,抽离多少,风雨无阻。
门牌费,船凭捐 每户发给门牌一块,常熟、昭文征收门牌,按户缴费,量力多寡,并无极数。户有门牌,船有船凭,常熟颁发船凭,依船之大小,取钱亦不等。
总的而言,太平军在常熟征税,能依据户之大小,船之大小,店铺之大小,分层收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均财富的思想,但是其并没有在常熟打地主,分田地。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实现如《天朝田亩制度》规划下的社会,而是为了经费,以维护小农阶级政权的长久性。加上处于社会动乱时期,百姓生活本就困苦,还要征税,更是民不聊生。
同治二年,总督曾国藩、巡抚李鸿章请减苏松浮赋。据曾国藩等所奏,减苏松太三属漕粮实佂米五十万担,按之原额存十分之四,以常镇二府额米较之,未免不得其平,请将苏松太三属漕粮统按原额减去三分之一,常镇二属找原额减十分之一。四年苏州府佂米豆八十七万多石,著减三十二万多石,自本年始照减定数目征收。这段话表明苏福省受到战争的危害更大。常熟地方团练和太平军争斗不断,常熟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着战后征税减三分之一。足可说明太平军在地方的破坏远超过建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