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翁氏家教及其代际传承

常熟翁氏家教及其代际传承[20191216172536]
内容摘要:翁氏家族自从迁居常熟以来,经历了数代人的耕读生活,常熟翁氏家族逐渐通过科举仕进使得家族声望不断地提高,并且通过以读书正身、著书立说、藏书传家为自己的家族使命。透过其家风、家学、家教等来积累家族的文化底蕴,凸显家族的为人做官的品性修养,修德崇孝,延续家族的文化传承,经过长久的积累,翁氏逐渐成为了一个颇具社会声望的文化世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翁氏家族家教传承文化世家
目录
引言 1
一、翁氏源流及科考功名 2
(一)入赘居常 2
(二)科举仕进 2
(三)四世翰苑 3
二、翁氏家教的基本内容、特征 4
(一)孝友恭亲 4
(二)博学擅艺 5
(三)忠君正身 8
三、翁氏家教对其家族代际传承的影响 9
(一)科举制艺 9
(二)文化素养 10
(三)崇德至孝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常熟翁氏家教及其代际传承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而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离开不文化传统世家的努力。正所谓家是国的缩影,家族的文化传承发展关系着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江南地区更是文化世家望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常熟则是代表性的人文荟萃的文化区域,自古以来,始有吴文化始祖仲雍迁居于此,后有“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言子,发展到明清时期,常熟的文魁名士诸如黄公望、钱谦益、王翚、严天池、翁同龢等更是累世不绝,从而奠定了常熟文化古城的地位,其中常熟的文化传承少不了家族世家的努力。明清时期,常熟民间有“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的谚语,翁氏家族则是明清时代在常熟乃至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后起家族。正如钱穆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个大门第, 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 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 更非清虚与奢汰, 所能使闺门雍睦, 子弟循谨, 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 孝弟妇德, 皆从两汉儒学传来。”可以说研究翁氏家族的家教、家学、家风是探讨翁氏家族的文化传承、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翁氏的研究着重于翁氏家族成员个人的研究,尤其是翁同龢的研究,而且多半侧重于对于政治史领域的挖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现有材料的挖掘,力求探讨常熟翁氏家族的家教及其文化传承。一、翁氏源流及科考功名
(一)入赘居常
据《海虞翁氏族谱》记载,翁氏出自姬姓,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而命氏。“其后有曰弘者,仕楚,官左丞,居梁之原城”,而定居原城的翁弘就被视为翁氏一支源流的始祖。“公元317年,时值南北朝五胡乱华之际,朝廷东迁建康,社会大乱,居北方的士民南迁,当时翁氏家族一支翁鞠也随着南迁的士民迁徙,先至浙江西部后辗转浙江东部地带,而后翁鞠后代大多散居于钱塘、余姚、永嘉、慈溪、海盐一带。随着朝代更迭,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居钱塘的翁景文被授常州无锡县尉,随职迁居江苏平江地区(今江苏苏州),因此翁景文也就成为了翁氏吴地的先祖。景文有子敏中,曾任右奉议郎,敏中次子翁翊臣于1145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高中进士,敏中四子翁嶙于1199年(南宋宁宗庆元五年)亦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吴地翁氏一支在经历了这样的中第为官从政的风光后,也渐渐走向衰落,后来主要以务农为生。明朝永乐年间,翁嶙八世孙翁景阳不得不从相城入赘,来到了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庙桥的璇洲里村(今常熟练塘张家桥村),景阳也就成为了翁氏常熟一支的始祖。”
(二)科举仕进
明清两代的江南特别是常熟的文化积淀,对于常熟翁氏一支的崛起与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翁景阳在明朝永乐年间入赘迁到常熟之时,正值常熟的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受到这种进取氛围的影响,当时的寒门士子都寄希望于传统的科举仕进上,专心致力于科举事业,盼以自身的奋斗,能跻身于仕途。当时,翁氏一支同样坚守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耕读风气,自翁景阳公起,就以“读书之得失”寄厚望于子孙。其后二世祖世珍、世宝二兄弟虽未进入仕途,但是坚持“子孙务农”,这也也为子孙的读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经历了两世的积淀,从二世祖世宝之子翁廷秀开始“立田读书”,从而过上了日出则耕、晚归而读的耕读生活。族谱记载,明朝嘉靖初年,常熟翁氏一支的四世祖翁瑞有子三人,翁臣、翁卿、翁相,常熟翁氏开始分为大房、二房、三房,除三房翁相一支“子孙多务农”外,大房、二房都于读书一途各尽其力,先后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
明朝万历年间,翁瑞次子翁卿(1507-1562)“屡试不第,立田治本”,其后有子拱极,拱极有五子蕙祥、宪祥、懋祥、应祥、愈祥,五子愈祥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中举,开创了常熟翁氏一支族人中举先河,其后二子宪祥、四子应祥、三子懋祥先后中举,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二子宪祥又考中进士,成为了常熟翁氏一支首位进士。随后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五子愈祥也中进士,拱极五子四举人两进士,开启了常熟翁氏一支科举进仕的道路。其后蕙祥有孙翁需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中举,需有从弟嗣圣(懋祥孙),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中举,需兄,蕙祥孙晋,岁贡生。其后晋有子与子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进士。而大房一支的八世祖翁长庸于1647年(清顺治四年)中进士,而后其子大中于1697年(清康熙丁丑年)也中进士。常熟翁氏一家在科举仕途上逐渐发展与辉煌,这无疑加大了常熟翁氏一支在常熟的声望,提高了常熟翁氏一支的地位,翁氏一支也渐渐发展成为常熟的世家大族中的一员。
(三)四世翰苑
常熟翁氏一支在科举仕途上的成就在清以后更是璀璨夺目,大房、二房更是出现了多位翰林编修,书写了一段家族传奇。“常熟二房翁氏一支宪祥之孙翁叔元(1633—1701),原名缒,字宝林,号静乡、铁庵,于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一甲进士第三名探花及第,康熙帝授翰林院编修。翁叔元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官至刑部尚书。常熟翁氏大房一支翁咸封之子翁心存 (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于1822年(清道光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同治元年,入直弘德殿,偕祁俊藻等授穆宗读,赠太保,谥文端。其长子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心存四子翁同龢(1830-1904)于1865年(清咸丰六年)参加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成为常熟翁氏一支首位状元。随即于1857年被翰林院编修,官至弘德殿授读、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物。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晚年因百日维新事件,翁同龢被罢官回常熟。卒后追谥文恭。同书次子翁曾源(1834-1887)字仲渊,号寔斋、海珊。监生出身,患有羊癫风,屡试不中。同治元年,翁心存死,慈禧太后以同治帝名义特赐曾源为举人。于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免会试,直达殿试,高中榜首,成为翁家第二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九年后因病辞归。同书之孙、曾源之子翁斌孙(1860-1922)字弢夫,又作弢甫、韬夫,号笏斋,又作简斋、笏庵,又号廉访,晚号冰楞、笏居士。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中进士及第,以侍讲衔任翰林院检讨,任功臣馆、国史馆、方略馆、会典馆协修、纂修、总纂、武英殿纂修、内阁侍读、大同知府、冀宁道、宣统三年(1911)署直隶提法使。是翁家在清末的最后一位大吏。”由此可见,自清以来,常熟翁氏一支在科举仕途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门多位翰林在科举史上都是难得一遇的罕事。尤其是老大房,自翁心存、翁同书开始到翁曾源、翁斌孙,父子入阁为相,同为帝师;叔侄状元,名满天下;三子公卿,四世瀚苑,如此成功名福泽,实属罕见,也造就了翁氏门第之鼎盛显贵,奠定了翁氏在常熟文化望族的地位。
二、翁氏家教的基本内容、特征
(一)孝友恭亲
《礼记﹒学记》有云:“古之教育,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作为新兴的文化大家族,常熟翁氏一支与传统的文化世家的家教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重视家教。把教育看作是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常熟乃至江南一带的文化家族的共识。昆山李氏家族就认为:“读书非仅为科名也。能研求义理,学为好人,即不必以科名始贵”这就是说,能读好书,做好人,家族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这也就是在强调家教的本身在于成人,而后成才,家族的延续则是人的“文”化,《礼记﹒学记》也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对于常熟翁氏一支而言,提高整个家族的人口质量,加强家族中孝友恭亲的观念是刻不容缓的。
孝乃百善之先,历代世家望族尤其重视孝悌治家,正如钱穆所说“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翁氏在家族的传承上亦不例外,特别注重子孙的孝友内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翁氏一支在这点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出现了很多孝子孝孙以及兄弟相亲的事例。据族谱记载,“翁咸封之父翁谦生有至性,本生父客死金陵,梓归秦坡丙舍,母子相依夜卧,不脱衰绖,尝中夜抚棺痛哭,栖乌为之悲鸣,祖母王遭危疾,泣祷北辰,夜梦至山椒斗姆阁,见楹联云:祈年愿学周公旦,割股心同介之推。觉遂剔臂肉和香附汤进,疾竟瘥。本生母钱,患疡于项,谦吮其毒,傅药立愈。还有咸封长子翁人镜,字朗若,性纯孝,母许没才七岁,一恸而绝,救之良久,乃苏。其父悼亡诗云:“幼男具天性,惨惨奠朝食。”继母张,待之慈,人镜事如所生。”翁人镜在其父任海州学正,遇水灾,奉檄振恤时,分父之劳。课弟心存读《尚书》,悉心指授。还有翁同祜,字受之,号云亭。性狷介,事母以孝闻。1865年(同治四年) 12月翁同书临终前致函翁同龢:“略言死生事小,忠孝事大”;亡故之日又“手书戒子弟生死何足道,要之忠孝,不可忘耳”。此类常熟翁氏一支族人孝悌的事例举不胜举。正是常熟翁氏一支族人通过一代代的在孝悌尊亲上的言传身教,才得以使常熟翁氏家族的声望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翁氏一支同样友善邻里,恩泽乡邻。翁成器谨厚好善,凡施槥六百三十一,棉衣九千六百,帐四千九百。里中窭人,沾其泽者甚重。翁同龢早年家境贫穷,生活艰难,深知民众的困苦,所以对于民众的馈赠非但不要,反而时常施舍。常熟翁氏一族以孝友恭亲处世,不断地提高了家族在常熟的声望。
(二)博学擅艺
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保持书香门第的愿望,使翁氏族人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培养。翁氏家族的兴起与传承,不仅仅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文学、书法、篆刻等方面成就突出的也不乏其人。翁氏家族中,诗赋文学之才甚多。粗略算来,就有翁心传、翁心存、翁同福、翁同祜、翁同龢、翁孺安、翁端恩等多人。“翁心传,字子唯,文端从兄也。少从从父咸丰游,补常熟诸生。文端尝曰,吾兄之文,空灵超妙,弗可及也。” “人镜子同福,字子攸,号云樵,岁贡生。经艺词赋,为时所推,尤擅古文辞及书法,邑中碑版之文,多出其手。”翁心存著有《知止斋诗集》、《知止斋文集》行世,翁同龢也著有《瓶庐诗稿》流传至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