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研究
人教版、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研究[20191216172759]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冷战”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编写思想、体系结构、内容呈现方式、课程目标的实现方式等方面对两版教材中关于“冷战”这一课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比,从而得出教材编写的最优化原则,进而发挥新课标教材的优势,更好地实施新课程,顺应并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为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修订提供有效的参考性建议,更直接地反映笔者关于初中历史教材的设计理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冷战比较
目 录
引言 1
一、两版教材关于“冷战”总体设计的比较 1
(一)两版教材中关于“冷战”的编写思想对比 1
(二)关于“冷战”所处的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对比 2
(三)两版教材课文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 4
二、两版教材关于“冷战”课程目标的实现方式的对比 9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方法的对比 9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方法的对比 10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方法的对比 12
三、结论与建议 13
(一)两版教材关于“冷战”编写设计的比较结论 13
(二)两版教材关于“冷战”的编写特色 14
(三)对两版教材关于“冷战”的修改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人教版、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冷战”内容为例
引言
新一轮课改中,对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目前已发表过的重要论文内容各有侧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各版教材的评析、新课标与教材的改革理念、教材结构体系、教材内容、活动课设置、教材辅助部分(诸如插图、阅读材料、习题等)、教材的编写理念等的探讨研究。并且多数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为对象,个别文章涉及到其他版本。比较的内容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中国近代史(八年级)。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含量大、跨度广,目前的研究只限于对初中历史教材中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比较,以及少量关于九年级上册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和华师大版的比较研究不是很多,本文选取了较有可比性的两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华师大版)中九年级下册冷战史部分为个案进行比较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以及切入角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补充完善初中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有助于精选优势资源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通过对两种版本的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的比较分析,探讨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的历史教育观,同时使初中历史教师能够站在另一种角度审视新教材,有助于掌握其结构体系,领悟新教材所体现的课改精神,从而发挥新课标教材的优势,推进历史教材改革的进程。
一、两版教材关于“冷战”总体设计的比较
(一)两版教材中关于“冷战”的编写思想对比
人教版和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作为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两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理念,但各有侧重点。
人教版注重历史教材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的统一。有些历史知识在历史体系中的确很重要,从理论上来说有被编入教材的价值性,但是由于部分知识偏向纯理论或者纯概念,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所以教材还是偏向于呈现更多的感性知识。以冷战这一课为例,人教版中的冷战政策板块,没有用严肃的学术字眼来介绍冷战政策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过分地展开关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名称由来等纯概念知识,没有花费多余的篇幅去介绍某个历史概念名词。否则就是对初中生的过高期待,超越了教育对象的认知层次。同时,人教版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和减轻学生负担相统一。人教版在这点上为其它版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积极迎合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对新课标的适应。以冷战为例,人教版通篇未涉及有初中生不能理解的内容,知识选取不存在过难过深的情况,符合了基础教育的要求。课后设置了思考题和自由阅读卡栏目,这也落实了拓展课后知识的要求。同时,全篇字数跟华师大版同课相比也是偏少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学生记忆的人名、地名、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就相对较少,这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华师大版注重历史教材与历史教学需要的统一,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利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与时俱进,更加切合世界和时代的变迁。由于新课标对于历史教材的编写留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华师大版教材充分利用了这个弹性,编写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适应本地区历史教材的需要。华师大版注重编写内容新颖的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从而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给教学者提供更多的教学发挥余地。以冷战这一课为例,华师大版介绍了新课标要求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对于美苏冷战中危机事件的描述,文中很多历史名词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课后的资料查阅,才能完全弄懂课程内容。并且,这课的课后思考题也是极具创造性的,编者的用意无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课文内容的深化,习题难度的加深,是华师大版最为鲜明的特色,也是编写者编写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关于“冷战”所处的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对比
人教版和华师大版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教材均采取时序和主题相结合的体系,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线索,教学内容紧扣《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间顺序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两个版本的全套初中历史教材都有六本,其中中国历史四本,七年级的两本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八年级两本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部分,九年级上下册是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部分。
两版教材每一册都确定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设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下分设若干课。每课均由课文主干部分和课文辅助部分组成,并且两种版本的教材都设有探究性活动课,不是每个单元都有,而是穿插在各主题单元之中,都是在单元课文之后单独设置。
人教版教材前面有“说明”,对本书整体设计做了系统介绍;华师大版开篇有“前言”,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极大地鼓励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两版教材前都设有目录,以九年级下册的目录为例,人教版共设置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下有两到三节正课,以及四节活动课;华师大版共设置了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分设的正课数从两节到九节不等,以及三节探究活动课。两版教材后都设有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好书推荐和学习网站推荐。以九年级下册为例,华师大版的大事年表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的容量都比人教版的多,华师大版的大事年表占了四页半,中英文对照表占了四页,人教版就比较简练,大事年表和中英文对照表各占一页。
以九年级下册的人教版和华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将两版教材的体系结构作一个大致的比较,列表如下:
结构 版本 书前辅助部分 课文主干部分 课文辅助部分 书后辅 助部分
单元主题 知识课课文 活动与探究课 课中辅助部分 课后辅 助部分
人教版 说明 目录 单元子目录 课题 子标题 正文 阅读材料 活动课 导入框 文献资料 图表 注释 动脑筋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自由阅读卡 大事年表、中英文对照表、附录、后记
华师大版 前言 目录 单元导言 课题 子标题 正文 阅读材料 探究活动 阅读卡片 图表 注释 阅读与思考 历史反思 课外学史等 大事年表、好书推荐、网址推荐、中英文对照表
总的来看,两版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设置活动课的要求,都在单元正课后单独设置了几节探究活动课,虽然形式有异,但是探究式的教学目的大体还是一致的。其中,人教版鉴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要求,明确说明了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和不作统一要求的部分,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教育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侧重点。这点非常符合地区教育的差异性,给各地教育体系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华师大版对这点也有所说明,但是较为简略,毕竟华师大版教材的主要使用地区仅限于上海本地,所以几乎不存在地区差异这一问题。
(三)两版教材课文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
两版教材常规课的基本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在具体细节上保持各自鲜明的结构特色。以冷战这一课做具体比较,包括课文主干部分和课文的辅助部分,分别比较了导入框、课题、子标题、正文、阅读材料、文献资料、图表、书底注释、思考题等。整理的比较表如下:
版本 课文结构 人教版 华师大版
导入 导入框
课题 冷战中的对峙 美苏冷战
子标题 冷战政策 美苏争霸 杜鲁门主义 两大阵营对峙 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正文 宋体字 宋体字
阅读材料 蓝底楷体字 楷体字
文献资料 黄底楷体字(1段) 阅读卡片(3段)
图表 10幅 7幅
注释 2个 5个
思考题 动脑筋(课中思考题) 练一练(课后练习题) 活动与探究(课后思考题) 想一想(课后思考题) 思考与讨论(课后思考题) 课外学史(课后思考题)
课外补充 自由阅读卡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版教材对冷战这一课的设置布局有不少区别,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人教版有导入框的设置,而华师大版则没有。人教版导入框的设置是一幅丘吉尔的人物图和一段关于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材料。由于教材所面向的学生存在个体和地域的差异,对历史常识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生看到这段材料会有不同的反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初中生不可能对铁幕演说有完整透彻的了解,这就自然引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于丘吉尔、铁幕演说及其影响都充满了好奇。接下来的导入材料就对丘吉尔及其铁幕演说做了简洁清晰的介绍说明,让学生从一头雾水中迅速找到方向。然后,导入材料顺势提出了几个跟本课主题直接挂钩的问题:“什么是冷战,它是如何开始的?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目前看来这是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最简洁有效的导入方式。
通过对比子标题和正文的设置,很清晰地看出两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取舍存在较大差异。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冷战”这一课的课程内容规定是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从子标题可以看出,人教版将正文分成了两大板块,在“冷战政策”子标题下,主要讲述了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冷战政策。在“美苏争霸”子标题下,正文包括了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简单介绍了六十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七十年代美国的战略收缩和苏联的战略进攻、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全球缓和战略和美国有限缓和战略以及1991年苏联的解体。华师大版将“冷战”这一课分成了三个板块,“杜鲁门主义”子标题下包括了冷战的成因以及杜鲁门主义的介绍。“两大阵营对峙”子标题下包括美国在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冷战政策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全套冷战政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子标题下讲述的是美苏冷战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危机事件,即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还简单介绍了六十年代之后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美苏冷战的大致情况。由此可见,人教版关于“冷战”这课的教学重点是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难点是美苏争霸经历的三个阶段。华师大版的重点侧重于美苏双方的冷战政策,尤其是美国的杜鲁门主义,还有美苏冷战中比较重要的冲突危机事件,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倒没有做过多的补充。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冷战”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编写思想、体系结构、内容呈现方式、课程目标的实现方式等方面对两版教材中关于“冷战”这一课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比,从而得出教材编写的最优化原则,进而发挥新课标教材的优势,更好地实施新课程,顺应并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为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修订提供有效的参考性建议,更直接地反映笔者关于初中历史教材的设计理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冷战比较
目 录
引言 1
一、两版教材关于“冷战”总体设计的比较 1
(一)两版教材中关于“冷战”的编写思想对比 1
(二)关于“冷战”所处的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对比 2
(三)两版教材课文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 4
二、两版教材关于“冷战”课程目标的实现方式的对比 9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方法的对比 9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方法的对比 10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方法的对比 12
三、结论与建议 13
(一)两版教材关于“冷战”编写设计的比较结论 13
(二)两版教材关于“冷战”的编写特色 14
(三)对两版教材关于“冷战”的修改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人教版、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冷战”内容为例
引言
新一轮课改中,对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目前已发表过的重要论文内容各有侧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各版教材的评析、新课标与教材的改革理念、教材结构体系、教材内容、活动课设置、教材辅助部分(诸如插图、阅读材料、习题等)、教材的编写理念等的探讨研究。并且多数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为对象,个别文章涉及到其他版本。比较的内容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中国近代史(八年级)。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含量大、跨度广,目前的研究只限于对初中历史教材中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比较,以及少量关于九年级上册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和华师大版的比较研究不是很多,本文选取了较有可比性的两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华师大版)中九年级下册冷战史部分为个案进行比较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以及切入角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补充完善初中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有助于精选优势资源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通过对两种版本的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的比较分析,探讨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的历史教育观,同时使初中历史教师能够站在另一种角度审视新教材,有助于掌握其结构体系,领悟新教材所体现的课改精神,从而发挥新课标教材的优势,推进历史教材改革的进程。
一、两版教材关于“冷战”总体设计的比较
(一)两版教材中关于“冷战”的编写思想对比
人教版和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作为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两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理念,但各有侧重点。
人教版注重历史教材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的统一。有些历史知识在历史体系中的确很重要,从理论上来说有被编入教材的价值性,但是由于部分知识偏向纯理论或者纯概念,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所以教材还是偏向于呈现更多的感性知识。以冷战这一课为例,人教版中的冷战政策板块,没有用严肃的学术字眼来介绍冷战政策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过分地展开关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名称由来等纯概念知识,没有花费多余的篇幅去介绍某个历史概念名词。否则就是对初中生的过高期待,超越了教育对象的认知层次。同时,人教版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和减轻学生负担相统一。人教版在这点上为其它版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积极迎合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对新课标的适应。以冷战为例,人教版通篇未涉及有初中生不能理解的内容,知识选取不存在过难过深的情况,符合了基础教育的要求。课后设置了思考题和自由阅读卡栏目,这也落实了拓展课后知识的要求。同时,全篇字数跟华师大版同课相比也是偏少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学生记忆的人名、地名、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就相对较少,这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华师大版注重历史教材与历史教学需要的统一,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利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与时俱进,更加切合世界和时代的变迁。由于新课标对于历史教材的编写留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华师大版教材充分利用了这个弹性,编写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适应本地区历史教材的需要。华师大版注重编写内容新颖的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从而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给教学者提供更多的教学发挥余地。以冷战这一课为例,华师大版介绍了新课标要求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对于美苏冷战中危机事件的描述,文中很多历史名词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课后的资料查阅,才能完全弄懂课程内容。并且,这课的课后思考题也是极具创造性的,编者的用意无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课文内容的深化,习题难度的加深,是华师大版最为鲜明的特色,也是编写者编写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关于“冷战”所处的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对比
人教版和华师大版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教材均采取时序和主题相结合的体系,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线索,教学内容紧扣《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间顺序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两个版本的全套初中历史教材都有六本,其中中国历史四本,七年级的两本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八年级两本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部分,九年级上下册是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部分。
两版教材每一册都确定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设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下分设若干课。每课均由课文主干部分和课文辅助部分组成,并且两种版本的教材都设有探究性活动课,不是每个单元都有,而是穿插在各主题单元之中,都是在单元课文之后单独设置。
人教版教材前面有“说明”,对本书整体设计做了系统介绍;华师大版开篇有“前言”,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极大地鼓励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两版教材前都设有目录,以九年级下册的目录为例,人教版共设置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下有两到三节正课,以及四节活动课;华师大版共设置了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分设的正课数从两节到九节不等,以及三节探究活动课。两版教材后都设有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好书推荐和学习网站推荐。以九年级下册为例,华师大版的大事年表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的容量都比人教版的多,华师大版的大事年表占了四页半,中英文对照表占了四页,人教版就比较简练,大事年表和中英文对照表各占一页。
以九年级下册的人教版和华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将两版教材的体系结构作一个大致的比较,列表如下:
结构 版本 书前辅助部分 课文主干部分 课文辅助部分 书后辅 助部分
单元主题 知识课课文 活动与探究课 课中辅助部分 课后辅 助部分
人教版 说明 目录 单元子目录 课题 子标题 正文 阅读材料 活动课 导入框 文献资料 图表 注释 动脑筋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自由阅读卡 大事年表、中英文对照表、附录、后记
华师大版 前言 目录 单元导言 课题 子标题 正文 阅读材料 探究活动 阅读卡片 图表 注释 阅读与思考 历史反思 课外学史等 大事年表、好书推荐、网址推荐、中英文对照表
总的来看,两版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设置活动课的要求,都在单元正课后单独设置了几节探究活动课,虽然形式有异,但是探究式的教学目的大体还是一致的。其中,人教版鉴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要求,明确说明了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和不作统一要求的部分,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教育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侧重点。这点非常符合地区教育的差异性,给各地教育体系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华师大版对这点也有所说明,但是较为简略,毕竟华师大版教材的主要使用地区仅限于上海本地,所以几乎不存在地区差异这一问题。
(三)两版教材课文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
两版教材常规课的基本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在具体细节上保持各自鲜明的结构特色。以冷战这一课做具体比较,包括课文主干部分和课文的辅助部分,分别比较了导入框、课题、子标题、正文、阅读材料、文献资料、图表、书底注释、思考题等。整理的比较表如下:
版本 课文结构 人教版 华师大版
导入 导入框
课题 冷战中的对峙 美苏冷战
子标题 冷战政策 美苏争霸 杜鲁门主义 两大阵营对峙 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正文 宋体字 宋体字
阅读材料 蓝底楷体字 楷体字
文献资料 黄底楷体字(1段) 阅读卡片(3段)
图表 10幅 7幅
注释 2个 5个
思考题 动脑筋(课中思考题) 练一练(课后练习题) 活动与探究(课后思考题) 想一想(课后思考题) 思考与讨论(课后思考题) 课外学史(课后思考题)
课外补充 自由阅读卡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版教材对冷战这一课的设置布局有不少区别,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人教版有导入框的设置,而华师大版则没有。人教版导入框的设置是一幅丘吉尔的人物图和一段关于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材料。由于教材所面向的学生存在个体和地域的差异,对历史常识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生看到这段材料会有不同的反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初中生不可能对铁幕演说有完整透彻的了解,这就自然引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于丘吉尔、铁幕演说及其影响都充满了好奇。接下来的导入材料就对丘吉尔及其铁幕演说做了简洁清晰的介绍说明,让学生从一头雾水中迅速找到方向。然后,导入材料顺势提出了几个跟本课主题直接挂钩的问题:“什么是冷战,它是如何开始的?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目前看来这是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最简洁有效的导入方式。
通过对比子标题和正文的设置,很清晰地看出两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取舍存在较大差异。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冷战”这一课的课程内容规定是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从子标题可以看出,人教版将正文分成了两大板块,在“冷战政策”子标题下,主要讲述了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冷战政策。在“美苏争霸”子标题下,正文包括了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简单介绍了六十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七十年代美国的战略收缩和苏联的战略进攻、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全球缓和战略和美国有限缓和战略以及1991年苏联的解体。华师大版将“冷战”这一课分成了三个板块,“杜鲁门主义”子标题下包括了冷战的成因以及杜鲁门主义的介绍。“两大阵营对峙”子标题下包括美国在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冷战政策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全套冷战政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子标题下讲述的是美苏冷战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危机事件,即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还简单介绍了六十年代之后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美苏冷战的大致情况。由此可见,人教版关于“冷战”这课的教学重点是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难点是美苏争霸经历的三个阶段。华师大版的重点侧重于美苏双方的冷战政策,尤其是美国的杜鲁门主义,还有美苏冷战中比较重要的冲突危机事件,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倒没有做过多的补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