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

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20191216172722]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以1142—1234年期间金朝泗州场与南宋盱眙军场为中心,总结榷场贸易的流程,探析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其中盱眙军场、泗州场的军官牟利走私、百姓走险经商现象,可以解释当时“全民经商”的状况,并且榷场交易茶、酒、书籍、丝绸、食品等等大量物品,间接地带给盱眙军和泗州文化生活变化,例如少数民族养成饮茶的习惯、南宋理学的南北交流互动、胡服的南传等,这是至今研究榷场所缺失的一方面。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地方经济榷场交流
目 录
引言 1
一、泗州、盱眙军榷场的设置背景 2
(一)淮汴交汇处的水上城市 3
(二)宋金对峙关系下的边境城市处境 3
二、泗州、盱眙军榷场互市的特殊商品 4
(一)两国争夺,北流南归——货币 4
(二)国家机密,防患于未然——书籍 5
(三)香料、茶、军器等严查货物 5
三、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的牵制与互补 6
(一)榷场贸易促进地方社会的商业繁荣 6
(二)经济交流刺激下的文化发展 9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
——以1142—1234年泗州场与盱眙军场为中心
引言
近年来,中国查处了很多类似于“中行开平案”、“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走私案件,政府一直推进反走私行动,完善着缉私制度。自古缉私制度不断改进,而宋金时期正式设立的榷场制度是政府控制边界贸易,反对走私行为的典型代表。
学术界对于榷场贸易的研究很多,葛金芳、张博泉、漆侠先生等人对宋辽金夏经济都做了深入的研究,相比较于宋辽之间的边境贸易,宋金榷场贸易表现了两国的政治军事抗衡,但是史料欠缺,学术界把宋朝经济重点放在北宋或者南宋长江以南地区。葛金芳先生研究宋辽夏金经济现状,介绍各政权经济与政治的关联。张博泉从金代经济发展出发,其中涉及到宋金经济往来。漆侠先生虽然大幅度介绍了宋朝的榷场贸易,但是时空跨度过大,把整个宋辽夏金囊括在内,更以北宋为主,地点集中在临安、开封、苏州等重点城市。沈光耀先生也提到宋代对外贸易,不过未涉及到榷场制度。
以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互动为角度的研究甚少,参考陈新权先生的《宋金榷场贸易考略》和日本加藤繁氏的《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二卷》,以金泗州和南宋盱眙军之间的榷场贸易挖掘宋金边界的交流,可深入探析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以地方社会为焦点,其一,把握好泗州和盱眙军上的时空范围,了解两处的自然地理优势。研究两淮水利和漕运的论文很多,柴静、周燕来分别从泗州和盱眙军的自然和军事优势介绍了两地“控淮瞰泗”重要性。其二,建榷的目的和作用,勒华、葛金芳先生都分析了建榷的目的是确定两国地位,两国友好关系,恢复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涉及到女真族从经济文化落后到向宋学习改变自身的目的。其三,泗州和盱眙军建榷的过程很复杂,左强、乔友梅、加藤繁氏、陈新权、王德朋等人都对此作了很多论述,陈新权提到盱眙军贸易对象正是泗州场的商客。其四,贸易过程中涉及到贸易商品种类和贸易对象,贸易商品多是当地特产和两国运往此处的货物,而盱眙军第一山的香草是最有名的商品,甚至两国严禁的书籍、军器、盐及货币也在此频繁贸易。史料没有直接提到泗州和盱眙军的经商群体,但是从其他榷场的商客身份及泗州和盱眙军经济犯罪的群体可以归纳出经商人群包括商人、军官、士兵、平民甚至僧侣,也证明了边境贸易刺激商业发展。其五,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的互补作用。从两地的经济效益和经商群体可发现榷场刺激了泗州和盱眙军的商业发展,柴静、林文益、李潇、吴晓亮等人认为榷场是金代市场的重要组成,泗州和盱眙军场贸易使当地军官、士卒、僧侣、平民迷恋市场,追逐市场利益,但这也造成不务正业的弊端。榷场贸易商品往来也带来文化传播,泗州僧伽佛和泗州寺的外传,泗州和盱眙军的旅游景点的闻名,理学在此处相互融合等等影响。
纵观相关学术成果,研究宋金榷场的作品很多,但是以地方社会为角度,探讨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相互作用的作品几乎没有。宋金“东以淮水为界”后,泗州和盱眙军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导致两地成为宋金政治军事防御要地,更演变为宋金政治经济往来的必定停留之地,从而刺激地方文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榷场贸易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和牵制不可忽视。
一、泗州、盱眙军榷场的设置背景
绍兴十一年(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宋向金称臣,“东以淮水为界”。从此,淮河中流不仅是两国交界线和军事重点防御处,还是宋金官方经济往来、打击走私贸易的榷场设置点。“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于盱眙县置榷场”,五月“诏升枣阳盱眙县为军”,“凡枣阳诸场,皆以盱眙为准”。金回应宋国:“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于熙宁皇统二年五月设置,“金人亦蔡、泗、唐、邓、秦、巩、洮州、凤翔府置场”。
盱眙军场和泗州场自1142到1234年正式关闭过两次,90多年里盱眙军场和泗州场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参见下表:
表1:盱眙军场和泗州场开放时间表(1142—1234年)
地点 正式开放时间
盱眙军场 1142—1161 1164—1206 1208—1234
泗州场 1142—1161 1165—1206 1208—1234
(参考加藤繁《宋代和金国的贸易》,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P207)
通过对比,可见盱眙军场与泗州场的开闭时间大致吻合,因金海陵南侵和宋开禧北伐两次战争而被迫关闭。盱眙和泗州是历代军事战略要地,同时两地的贸易交流会带来人员的流动及宋金国情的泄漏。在政治军事对峙的背景下,宋金榷场刺激了经济交流和带动了地方社会的互动,而南宋最重要的盱眙军榷场和金最大的泗州榷场同时设置,是榷场贸易的重要场所。
(一)淮汴交汇处的水上城市
1.地势条件和气候优势
泗州是两淮流域的河口城镇,唐宋时期漕运中心,汴水出泗州东南两城间入淮,北宋通济渠的漕运量年均六百万石,最高达八百万石,漕运带动泗州饮食住宿的需求量和商铺发展。
盱眙军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与北岸泗州隔淮水相望,相离仅三里,南来北往的军民和商贾交往甚密。盱眙军“近控长淮,俯临古汴”,是南宋重兵部署地区。而且盱眙军的天长有“盖泗州者,全淮之门户,而天长者,建康之噤喉也”的美称,地位不容宋政府忽视。
2.城市不足和后天发展
泗州是一座先天不足的城市,常年发生水灾,但又是淮扬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仍担当着两淮商货的运销,为保护泗州漕运物资中转,宋金加强建设泗州河防工事,金在边境设置市易务,吸引对方商人来此交易。
盱眙境内水道复杂,宋政府积极开凿龟山运河连接了“自达濠、泗之官道”,沿用漕运法,商货经过盱眙入汴,盱眙码头和转搬仓十分繁忙,规定“商货至泗州官置坊卸下”,刺激了盱眙境内和沿途的发展。“绍兴和议”规定了宋向金贡巨资物产,囤积于盱眙“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在靠近岁币库的宝积山东建起大型船塘,用于装卸物资的船只停靠。
(二)宋金对峙关系下的边境城市处境
榷场贸易受到官方严格控制,宋金政权互存戒备,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峙,盱眙和泗州是双方军事防备要地,设立榷场不仅是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增加财政收入,还对各自来往的商品严格把关,以防国家机密的外露,“固邻国友好”,最终维持宋金政权现有的君臣地位。
其一,固邻国之好的政治基础。沈光耀先生认为:“一般而言,边市侧重于政治。故历代对边境贸易掌握,相对从严。”榷场“非独利于贸易,实欲南北往来”,建置最初是为了政治军事需要,维持边境和平局面。知盱眙军主管沈该:“沿淮上下其间穷僻无人之处,则私得以渡不惟有害榷场课利,亦恐寝起弊端。”因此,“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是泗州和盱眙军场的政治基础。
其二,“通货课利”的经济目的。榷场起着互通有无,收取高额课税,充实国库的作用。金人喜欢买入宋国的盐、丝绢、茶等货物,“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金人获利颇多。而盱眙军场也获取高利润,知盱眙军场主管的杨杭:“将来南客萃在本场博易,屋宇不多,无以安顿物货,欲添盖一百二十间,应南客过淮日,每名给木牌一面”。
二、泗州、盱眙军榷场互市的特殊商品
泗州场和盱眙军场互市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双方地方流通的特产,还有自两国各地运来此处的货物。盱眙军场以输出为主,物资有茶、香料、丝帛、生姜、陈皮等,泗州场以输入为主,物资有药材、乳香、酒、糖、犀象丹砂等。
(一)两国争夺,北流南归——货币
金属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本原本不是商品,在1214年以前,为摆脱本国“钱荒”困境,金国利用榷场换取大量南宋货币用于自身的流通领域和重新制作成军器,盱眙军场和泗州场交易甚大,如盱眙军知军杨抗“私遣监渡官郭贯之夜渡淮为商,所得金钱,动以万计”,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知扬州王之奇“闻泗州榷场,广将北绢低价易银,客人以厚利,于江浙州军贩银”,造成“铜钱多入北境”局面。
南宋将交易金属货币定为走私行为,并在重要的盱眙军场定两淮之禁。其一,商人从盱眙军西门出入,“如无藏带金银铜钱并违禁之物方得通放”。其二,从西门出入处到淮河渡口查出私藏金银铜钱的“将搜获到金银铜钱货尽数充赏”。其三,淮河渡口“筑土墙,置门户”,如果在渡口发现了“商旅或诸色人带藏金银、铜钱辄过所置墙门”,“虽未上船或已上船而未离岸,即与过界事体无异”,“并依已出界法断罪,犯人应有钱财尽数给与搜获之人充赏”。其四,“随纲兵士、使臣不许过淮”,在盱眙军派其他人押送过界,从而“革铜钱过界之弊”。但效果不佳。
铜钱“北流”加剧宋的“钱荒”,南宋废除使用铜钱及货币隔离政策,但结果是使商旅不通,迷惑百姓。而1214年金宣宗承安后禁用金银铜钱,金银铜钱货币大量重归南宋。泗州场原本属于宋朝,是金银铜钱货币交易场所,见证了宋金对铜钱这类特殊商品的争夺。
(二)国家机密,防患于未然——书籍
靖康之难后,朝廷图书“荡然靡遗”,南宋兴起了从各地收集失散典籍的风气,绍兴十四年(1142年)十二月,朝廷采取盱眙军向子固的建议,“许以外路搜访、抄录后送秘书省,并镂板降付诸州军”,从而促进了盱眙军的图书充实,且随着南宋书籍完善,宋人书籍北流,方便了宋金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避免国家机密泄露给金国,南宋沿袭了北宋“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按罪,其书没官”的规定,盱眙军场禁止向泗州出售事关国家机要的书籍,而嘉泰二年,“商人载十六车私书,持子复《中兴小历》及《九朝通略》等书欲渡淮”被盱眙知军获知,走私书籍在流通过程和“民间雕刻”中被双重防范。
南宋刻书、出版、销售十分发达,图书除供应本国使用,同时走私书籍赢取高利,“一人北界,获利十倍”。文化交流趋势下,禁书阻止不了女真族求书学习中原文化的渴望。在此时背景下,禁书事业不理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