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社会交往

简析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社会交往[20191216172625]
内容摘要:人们常称魏晋南北朝为士族社会。而永嘉之乱以后,“南渡避祸”的侨姓士族又是士族阶层的主体部分。东晋时期的侨姓士族积极构建姻亲网络,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交游,保持了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而到了南朝后期,地方豪族开始崛起,甚至从前一味被士族排挤的寒门开始掌握军权,侨姓士族地位有所下降,直至瓦解。可见人际关系对家族兴衰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交往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家族史研究,而且有利于丰富六朝史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东晋南朝侨姓士族姻亲关系社会交游
目录
引言 1
一、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社会地位 1
二、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姻亲关系 3
(一)联姻对象 4
1.侨姓士族与皇族的联姻 4
(1)东晋时期 4
(2)宋、齐、梁时期 5
(3)陈朝时期 5
2.侨姓士族之间的联姻 6
3.侨姓与其他士族的联姻 6
(二)联姻的特点及影响 7
三、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交游情况 7
(一)交往形式 7
1.挥麈清谈 7
2.文酒赏会 8
(1)东晋的兰亭雅集 8
(2)南朝的乌衣之游 9
(3)南朝的西邸之会 9
3.精研佛法 10
(二)交往的对象及特点 11
四、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社会交往的影响 1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简析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社会交往
引言
魏晋门阀政治一直是学者们用力较多的课题,这使得如今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有很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改变以往只用阶级角度研究士族的做法,开始对士族的社交、婚姻等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对于侨姓士族,往往选取其中几个代表家族进行研究。但侧重点是不同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主要研究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兴衰历程(如刘敬刚、李天石的《试论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的盛衰》、王永平的《兰陵萧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门第之兴起考论》及朱华的《东晋南朝陈郡高门袁氏研究》等等);第二,主要研究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佛教信仰和清谈文化(王永平、周昌梅、高文强、姜丽娟等都在此内容上有专门论述);第三,主要研究的是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婚姻类型。包括叶妙娜的《东晋南朝侨姓士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王连儒的《东晋陈郡谢氏婚姻考略》以及李铁坚的《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都是对这一时期严格品流的“身份内婚制”的介绍。
在我看来,之前对于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研究主要放在家族兴衰过程上。重点探讨他们为了提高政治地位所做的努力,而对他们的交游以及姻亲关系缺乏系统的阐述。其次,注重研究侨姓士族社会交往的对象,缺少对交往内容的概述。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社会交往有个总体的把握。
一、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社会地位
在古代门阀政治的背景下,不仅士庶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就连不同姓氏之间也有高低之分。我们都知道,东晋政权是由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共同支撑起来的,而侨姓士族又在其中掌握着主导权。
对于侨姓的界定,历来就有王谢桓庾的说法。据颜之推的《观我生赋》自注可知,随晋元帝过江的一百多个士族组成了东晋的主要统治集团,并在南朝时期也部分延续了他们的崇高地位。而在这一百多家侨姓中,又以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和谯国桓氏五姓最为显赫。但这只是对于军事领导权来说的,如何在渡江之后保持或跻身高门之流才是关键。
其实,《新唐书?柳冲传》就转载了唐代柳芳在《氏族论》中的阐述:“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这就已经明确归纳了侨姓士族的主要范畴;而在《世说新语》中提及的士族里,王谢两大族被归为一级士族(即该家族百年来始终保持高门地位),陈郡袁氏也能归为三级士族,可见这一时期侨姓士族地位之高。所以本文涉及的侨姓士族主要是指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
追溯到曹魏时期,四大家族的地位并没有比其他士族高,有的甚至还没有被列入士族行列。而到了东晋时期,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了晋朝,那么其地位可想而知。据《晋书?王导传》载: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王导因劝司马睿‘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晋元帝就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从中征聘了百余人为掾属,时人谓之‘百六掾’。”
又有《世说新语》注引《中兴书》载:
“元帝登尊号,百官陪位,诏王导升御座,固辞然后止。”
司马睿广泛接纳王导的建议。甚至在即位时,都不敢独自坐上皇位,想要让王导和他一起坐,只有在王导反复推辞后才作罢。这些例子都论证了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所说的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也准确反映了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的极高地位。在此,我们对侨四姓在东晋南朝时期入传人数做了一个统计:
图表一:侨四姓在东晋南朝入传人数统计表
史书 姓氏(人数) 《晋书》 《宋书》 《齐书》 《梁书》 《陈书》
琅琊王氏 33 12 21(含三位王妃) 17 3
陈郡谢氏 12 6 4 6 3
陈郡袁氏 3 2 3 3 3
兰陵萧氏 无 2 49 64 4
资料来源:根据《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整理而得
观察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东晋前期,陈郡谢氏入传人数还远不及琅琊王氏,也反映出当时陈郡谢氏的地位还比不上琅琊王氏。据史可知直至淝水一战(公元383年),谢安打败苻坚,保住东晋王朝,陈郡谢氏才迅速崛起,王谢由是在东晋时期共列高门之位。
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则是在南朝时期开始崛起的。陈郡袁氏用忠孝传家,这符合了南朝统治者“读书名士”的政治理念,所以地位迅速提高;兰陵萧氏更不用说了,本就军功显赫,后靠国婚逐渐显赫,更在齐、梁两朝成为皇族,自然地位非凡。所以在南朝后期,兰陵萧氏入传人数达到一个高峰,是其他三个家族不可比拟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南朝后期,侨四姓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以琅琊王氏为例,总结琅琊王氏在东晋南朝为官人数及品级,得出下表:
图表二:琅琊王氏在东晋南朝为官人数及品级统计表
官品 时期(人数)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至八品
东晋 6 1 18 5 16 8
宋 1 3 30 5 10 7
齐 无 3 14 2 6 5
梁 1 1 9 1 7 4
陈 1 6 11 1 10 1
资料来源:根据李铁坚《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一文整理而得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琅琊王氏身居高位,一品官较多。但到了南朝后期,高官人数开始明显减少。陈郡谢氏也是如此,从东晋一朝有17人任高官,到南朝时虽有11人任上品官,但都是毫无实权的虚职。这也表明士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
在我看来,侨姓士族毕竟是北方移民,没有强大的支撑。一旦政局变动,最先受到影响的一定是他们;而且统治者虽然重用他们,但还是设置诸多限制,以保证自身的统治。梁末的侯景之乱正好验证了这一观点,如颜之推的《观我生赋》自注中所说:
“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江东有百家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由于政局的变动,昔日地位颇高的侨姓士族,几乎全部寂然无声,侨四姓当然也在其中。到了陈朝,陈霸先重用南方土著豪族,侨四姓在陈朝为官人数更是寥寥无几了。
总的来说,王谢袁萧四姓在东晋南朝正是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那么,这一时期侨姓士族活跃的社会交往又与之有关系吗?侨姓士族同属南渡士族,本就具有一定的向心力。我将重点放在血缘和业缘的研究。所谓血缘,我们主要从他们的联姻状况考察,其次,通过社会交游状况的考察来分析他们的业缘(即一般的师生、同学关系)。
二、东晋南朝侨姓士族的姻亲关系
联姻是士族维持高门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家族地位的提升,士族一方面依靠内部“家族成员政治地位的升迁和学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是依靠外部“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裙带关系的彼此提携与利用”。
此外,王伊同先生概括了门阀士族婚姻的三种对象,“大宗盛族,以土著猎富贵。余则儒宗文士,以学识享盛名。余则名将功勋,以生命博封邑”。就是指一类是土著士族,二类是文学世家,三类是军功显赫的大臣。而东晋南朝的侨四姓也有自己独特的姻亲网络,且大多含有政治功利性目的。
(一)联姻对象
1.侨姓士族与皇族的联姻
陈寅恪先生研究东晋南朝这段历史,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东晋,二是宋、齐、梁,三是陈,并进一步依据这样的时间分段研究其政权依靠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也基本按照这一时间主线来论述这一时期侨姓士族与皇族的联姻关系。
(1)东晋时期
东晋是皇权政治衰微的时期,士族权力尤其壮大。所以东晋统治者积极与士族联姻,想要拉拢他们,以保障自身地位。东晋一朝写入《晋书》的公主共16位,其中婚配情况可考的有10位,这10位驸马具体如下:
图表三:东晋驸马所属家族统计表
驸马家族 樵国 桓氏 泰山 羊氏 东莱 刘氏 临颍 荀氏 琅琊 王氏 太原 王氏 陈郡 谢氏 彭城 刘氏
公主数目 3 1 1 1 1 1 1 1
资料来源:根据《晋书》整理而得
据《晋书》载:
“混字叔源,少有美誉,善属文。初,孝武帝为晋陵公主求婿,谓王殉曰:‘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如王处仲、桓元子诚可,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殉对曰:‘谢混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帝曰:‘如此便足。’”
可见孝武帝选谢混尚晋陵公主,有考虑到谢混自身品行,更出于当时陈郡谢氏地位之高,有意拉拢。
东晋时期的另一位驸马出自琅琊王氏,为王述次子王祎之,尚寻阳公主。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东晋时期的驸马皆出自士族之家,且都为南渡的侨姓士族。且这一时期琅琊王氏家族出现了3位皇后,分别是:
图表四:东晋琅琊王氏所出皇后统计表
成员 关系 地位
王濛 女儿 晋哀帝皇后
王遐 女儿 晋简文帝皇后
王献之 女儿 晋城安帝皇后
资料来源:根据《晋书》整理而得
一门出现三位皇后实属少见。可见,东晋时期侨姓士族与皇室联姻频繁。我想一共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南渡的侨姓士族是司马氏维持统治的有力保障,司马氏有意拉拢;第二,侨姓士族自身也想保持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争相与皇室结亲;第三,吴姓士族此时对司马氏政权仍保持观望态度,或是及其轻视,所以迟迟没有与皇室联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