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浣纱公园种植设计
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地植物造景与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的景观、生态与游憩结合的三位一体设计。为城市公共绿地植物造景实现向生态设计方向转化,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提供了新思路,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公园绿地植物材料选择和植物比例搭配,在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类型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群落类型设计,分析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在空间、时间、思维上的布置,同时以公园绿地的植物为研究对象,从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的营建途径进行探讨,通过理论知识的收集总结与实地的调研分析,结合归纳演绎与推理论证等方法,构建比较系统的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景观、生态与游憩结合的三位一体设计途径,提出公园绿地植物造景三位一体设计目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综述1
1.1 公园绿地发展历程1
1.1.1 国外概况2
1.1.2 国内概况2
1.2公园绿地植物造景内涵3
1.3公园绿地植物造景基本要求3
1.4植物种植设计特点及现状4
1.5植物种植设计现状4
1.6现代植物种植设计趋势4
2 规划设计说明5
2.1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5
2.1.1 社会经济条件5
2.1.2 自然条件5
2.2项目规划区概况6
2.3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6
2.3.1规划依据6
2.3.2遵循原则6
2.4设计目标6
2.5主题功能分区6
2.6种植设计6
2.6.1种植设计原则6
2.6.1.1规划指导思想6
2.6.2.2规划原则6
2.6.2植物分区规划设计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图1 区位分析图11
图2 现状分析图12
图3 交通分析图13
图4 功能分区图14
图5 景观分析图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图6 “滨水长廊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6
图7 “诚信文化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7
图8 “历史文化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8
图9 “民俗文化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9
图10 “生态休闲区”平面图及意向图20
图11 驳岸种植分析图21
图12 植物色相分析图22
图13 植物空间分析图23
图14 次入口效果图24
图15 湖岸效果图25
图16 园路效果图26
图17 茶室效果图27
图18 会所效果图28
图19 自然式驳岸剖面图29
图20 台砌式驳岸剖面图30
图21 木栈道剖面图31
图22 观景平台剖面图32
江苏省溧阳市浣纱公园种植设计
引言
引言
南渡镇交通便利,宁杭高速、扬溧高速和规划中的铁路都穿越镇境,浣纱公园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镇北部,东临104国道,北临中河,是重要的入镇景观节点,104国道纵穿中河,沟通了南北岸,从而使得该地块成为人群集散的重要场所。
1 综述
1.1 公园绿地发展历程
历史上,公园绿地是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园绿地及生态绿地等阶段。城市公园绿地是伴随城市园林绿地中公园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由原有的城市园林绿地逐步演变而来的[1]。
从自然萌生阶段狩猎围牧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的宫苑和寺院到公园绿地阶段的公园运动、重塑城市,直至生态绿地阶段“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绿化理念的提出,公园绿地的发展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经历了从少数人能享用的私家园林向大众化公园绿地的过渡,反应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1.1.1 国外概况
公元前 9 世纪到前 5 世纪,古希腊向公众开放的园林化的体育场,是现代公园绿地的雏形。古罗马帝国一些向市民开放的广场和墓园,具有了一些公园绿地的性质。进入19 世纪大部分皇家猎园已成为公园。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城市大量建造新公园。真正意义上进行设计和营造的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始于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由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规划设计的,占地约340hm2。受纽约中央公园的影响,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英、美两国是西方国家中发展城市公园绿地的先驱,进入 20 世纪后,为满足现代工业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建立了更大规模的自然休闲绿地——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英、美两国公园绿地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各国学习的范例。
(1)绿化理念[2]
国外城市绿化理念整体上注重简朴大方、着力体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和交融。在公园绿地布局上,主张因地制宜,多为开放式设计,提供市民游憩活动的空间。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已成为国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总趋势。
(2)绿化模式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欧美国家盛行园林体系理论和绿带理论。伦敦、莫斯科等环城绿带生态、游憩功能十分显著[3]。19 世界 60 年代中期,北欧科学家提出了在城区和郊区建立城市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19 世纪 80 年代,荷兰实施了“绿色空间规划”,将城市规划对象延伸到城市外围风景林、防护林或自然山林。法国出现了“巴黎新型公园运动”,革新传统城市绿地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公园绿地。英国提出生活接近自然环境,日本提出环状林带与垂直林带构成的城市林网,芬兰提出广阔的大地园林。
总体上来看,在城市公园绿地开发上,欧洲比较注重生态和社会功能,美国则偏重于生产及经济功能,而日本和新加坡比较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1.1.2 国内概况
19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5]。从“九五”开始,上海市实施了“国家园林城市工程”。在绿地开发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北京市近年来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开发,注重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景观、休闲康乐等多种功能,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的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在我国城市公园绿地是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6]。城市公园绿地的数量与质量既可以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园林建设水平和艺术水平[7],同时也是展示当地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橱窗。
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地城市中广泛出现的公园绿地也都是近十年内、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而出现的。所以说,我国公园绿地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8],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推广,我国公园绿地建设水平也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在上海最早的要算 50 年代的开放式街头绿地,但那时绿地少。90 年代,淮海公园前半部改建为广场式绿地,这些街头绿地大都取广场式,空间布置简洁开敞,便于管理。而面积大的公园,如延安西路的虹桥开发区绿地,仍用铁围栅,晚间关闭,白天则免费开放,目前游人较少,还比较容易管理。现在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等处,布局都是公园式的,而且没有围墙或围栏,是全新的开放式大公园。城市公园绿地从无到有,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将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突飞猛进,公园绿地数量不断增多,也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绿地类型,如大型公园绿地、城市森林等,部分投资大、质量高的公园绿地,具有较高的生态、景观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力强。另有部分公园绿地因靠近市中心和繁华商业街周围而具有一定的交通、聚散、商业等功能,成为人流的集散中心。而大部分公园绿地则以满足市民日常的休闲、健身、交往、娱乐等为自身的功能定位。[9~1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综述1
1.1 公园绿地发展历程1
1.1.1 国外概况2
1.1.2 国内概况2
1.2公园绿地植物造景内涵3
1.3公园绿地植物造景基本要求3
1.4植物种植设计特点及现状4
1.5植物种植设计现状4
1.6现代植物种植设计趋势4
2 规划设计说明5
2.1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5
2.1.1 社会经济条件5
2.1.2 自然条件5
2.2项目规划区概况6
2.3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6
2.3.1规划依据6
2.3.2遵循原则6
2.4设计目标6
2.5主题功能分区6
2.6种植设计6
2.6.1种植设计原则6
2.6.1.1规划指导思想6
2.6.2.2规划原则6
2.6.2植物分区规划设计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图1 区位分析图11
图2 现状分析图12
图3 交通分析图13
图4 功能分区图14
图5 景观分析图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图6 “滨水长廊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6
图7 “诚信文化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7
图8 “历史文化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8
图9 “民俗文化区”平面图及意向图19
图10 “生态休闲区”平面图及意向图20
图11 驳岸种植分析图21
图12 植物色相分析图22
图13 植物空间分析图23
图14 次入口效果图24
图15 湖岸效果图25
图16 园路效果图26
图17 茶室效果图27
图18 会所效果图28
图19 自然式驳岸剖面图29
图20 台砌式驳岸剖面图30
图21 木栈道剖面图31
图22 观景平台剖面图32
江苏省溧阳市浣纱公园种植设计
引言
引言
南渡镇交通便利,宁杭高速、扬溧高速和规划中的铁路都穿越镇境,浣纱公园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镇北部,东临104国道,北临中河,是重要的入镇景观节点,104国道纵穿中河,沟通了南北岸,从而使得该地块成为人群集散的重要场所。
1 综述
1.1 公园绿地发展历程
历史上,公园绿地是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园绿地及生态绿地等阶段。城市公园绿地是伴随城市园林绿地中公园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由原有的城市园林绿地逐步演变而来的[1]。
从自然萌生阶段狩猎围牧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的宫苑和寺院到公园绿地阶段的公园运动、重塑城市,直至生态绿地阶段“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绿化理念的提出,公园绿地的发展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经历了从少数人能享用的私家园林向大众化公园绿地的过渡,反应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1.1.1 国外概况
公元前 9 世纪到前 5 世纪,古希腊向公众开放的园林化的体育场,是现代公园绿地的雏形。古罗马帝国一些向市民开放的广场和墓园,具有了一些公园绿地的性质。进入19 世纪大部分皇家猎园已成为公园。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城市大量建造新公园。真正意义上进行设计和营造的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始于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由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规划设计的,占地约340hm2。受纽约中央公园的影响,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英、美两国是西方国家中发展城市公园绿地的先驱,进入 20 世纪后,为满足现代工业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建立了更大规模的自然休闲绿地——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英、美两国公园绿地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各国学习的范例。
(1)绿化理念[2]
国外城市绿化理念整体上注重简朴大方、着力体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和交融。在公园绿地布局上,主张因地制宜,多为开放式设计,提供市民游憩活动的空间。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已成为国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总趋势。
(2)绿化模式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欧美国家盛行园林体系理论和绿带理论。伦敦、莫斯科等环城绿带生态、游憩功能十分显著[3]。19 世界 60 年代中期,北欧科学家提出了在城区和郊区建立城市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19 世纪 80 年代,荷兰实施了“绿色空间规划”,将城市规划对象延伸到城市外围风景林、防护林或自然山林。法国出现了“巴黎新型公园运动”,革新传统城市绿地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公园绿地。英国提出生活接近自然环境,日本提出环状林带与垂直林带构成的城市林网,芬兰提出广阔的大地园林。
总体上来看,在城市公园绿地开发上,欧洲比较注重生态和社会功能,美国则偏重于生产及经济功能,而日本和新加坡比较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1.1.2 国内概况
19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5]。从“九五”开始,上海市实施了“国家园林城市工程”。在绿地开发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北京市近年来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开发,注重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景观、休闲康乐等多种功能,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的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在我国城市公园绿地是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6]。城市公园绿地的数量与质量既可以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园林建设水平和艺术水平[7],同时也是展示当地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橱窗。
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地城市中广泛出现的公园绿地也都是近十年内、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而出现的。所以说,我国公园绿地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8],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推广,我国公园绿地建设水平也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在上海最早的要算 50 年代的开放式街头绿地,但那时绿地少。90 年代,淮海公园前半部改建为广场式绿地,这些街头绿地大都取广场式,空间布置简洁开敞,便于管理。而面积大的公园,如延安西路的虹桥开发区绿地,仍用铁围栅,晚间关闭,白天则免费开放,目前游人较少,还比较容易管理。现在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等处,布局都是公园式的,而且没有围墙或围栏,是全新的开放式大公园。城市公园绿地从无到有,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将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突飞猛进,公园绿地数量不断增多,也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绿地类型,如大型公园绿地、城市森林等,部分投资大、质量高的公园绿地,具有较高的生态、景观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力强。另有部分公园绿地因靠近市中心和繁华商业街周围而具有一定的交通、聚散、商业等功能,成为人流的集散中心。而大部分公园绿地则以满足市民日常的休闲、健身、交往、娱乐等为自身的功能定位。[9~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