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江苏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经济繁荣的背后同样存在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4年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而国外资本、国内资本以及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同是导致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缩小地区差异的解决措施,力求实现江苏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2
(二)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的研究2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同论(收敛论)2
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异论(发散论)3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倒“U”型论3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3
(四)评述3
三、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分析4
(一)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4
(二)经济增长速度4
(三)产业结构4
(四)外商直接投资5
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5
(一)模型设定 5
(二)数据处理 6
(三)实证结果分析 6
结论及政策建议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引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十分巨大,全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突出,严重制约了江苏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苏南地区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且大部分经济指标已高出了小康标准;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县市甚至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
21世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来,江苏经济的内部差异依然巨大,甚至还呈现出日趋扩大的趋势。2013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为36385.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高达110051元;苏中地区生产总值为11297.8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68897元;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为13558.88亿元,而人均生产总值仅为45444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苏省同样面临着区域不平衡问题。2013年,江苏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2.59亿美元,其中苏南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22.77亿美元,占全省的66.98%;苏中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4.02亿美元,仅占全省的16.24%;苏北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5.80亿美元,仅占全省的16.78%。可见,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样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阻碍了全省综合实力的提高,影响到江苏省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过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如若转化为社会差异,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进行全面分析,采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4年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缩小区域差异的解决措施,对于保证省内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扩展、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上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了重大进展,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论不仅强调部门和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时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张崇康,2006)。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仅仅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将最终趋于均衡。主张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内的生产力均衡布局,最终实现各产业部门乃至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代表性理论有赖宾斯坦(H.Leibenstein,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1Son,1956)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罗丹(P.N.R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R.Nurkse,1953)的平衡增长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指出在资金、资源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下,所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难以实施,相反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地区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代表性的观点有艾伯特.赫希曼(A.O.Hirshman,1958)的不均衡增长论、佩鲁(Francqis Perrour,1950)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adal,1957)的循环累积因果论、弗里德里曼(John.Friedmann,1966)的中心——外围论、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和威廉姆逊(J.G.Williamson,1965)的倒U型理论。
(二)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的研究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同论(收敛论)
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阶段性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特征。杨伟民(1992)剖析了我国1978至1989年间地域收入差异,得出上世纪80年代中、东、西部之间收入差距水平总体缩小的结论。范剑勇(2002)将我国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研究得出全国总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东部表现为富人俱乐部收敛,中西部则是贫穷俱乐部收敛。Donghyyun Park(2003)分析了19602000年间亚太地区的人均收入,认为各区域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汤学兵、陈秀山(2007)通过研究发现,19782004年我国总体表现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孙明杰(2008)通过分析中国1978年至2006年间相关数据,得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减小。韩增林、刘天宝(2009)分析了2002至2008年间我国八大地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由此预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呈现收敛趋势。盖文启(2010)等人研究了19782008年间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性和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并预测未来20年中国区域经济将呈现绝对收敛态势,即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差距是逐步缩小的。潘文卿(2010)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绝对收敛特征明显,东部与中西部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2
(二)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的研究2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同论(收敛论)2
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异论(发散论)3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倒“U”型论3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3
(四)评述3
三、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分析4
(一)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4
(二)经济增长速度4
(三)产业结构4
(四)外商直接投资5
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5
(一)模型设定 5
(二)数据处理 6
(三)实证结果分析 6
结论及政策建议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引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十分巨大,全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突出,严重制约了江苏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苏南地区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且大部分经济指标已高出了小康标准;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县市甚至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
21世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来,江苏经济的内部差异依然巨大,甚至还呈现出日趋扩大的趋势。2013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为36385.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高达110051元;苏中地区生产总值为11297.8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68897元;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为13558.88亿元,而人均生产总值仅为45444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苏省同样面临着区域不平衡问题。2013年,江苏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2.59亿美元,其中苏南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22.77亿美元,占全省的66.98%;苏中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4.02亿美元,仅占全省的16.24%;苏北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5.80亿美元,仅占全省的16.78%。可见,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样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阻碍了全省综合实力的提高,影响到江苏省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过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如若转化为社会差异,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进行全面分析,采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4年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缩小区域差异的解决措施,对于保证省内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扩展、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上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了重大进展,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论不仅强调部门和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时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张崇康,2006)。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仅仅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将最终趋于均衡。主张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内的生产力均衡布局,最终实现各产业部门乃至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代表性理论有赖宾斯坦(H.Leibenstein,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1Son,1956)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罗丹(P.N.R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R.Nurkse,1953)的平衡增长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指出在资金、资源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下,所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难以实施,相反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地区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代表性的观点有艾伯特.赫希曼(A.O.Hirshman,1958)的不均衡增长论、佩鲁(Francqis Perrour,1950)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adal,1957)的循环累积因果论、弗里德里曼(John.Friedmann,1966)的中心——外围论、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和威廉姆逊(J.G.Williamson,1965)的倒U型理论。
(二)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的研究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同论(收敛论)
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阶段性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特征。杨伟民(1992)剖析了我国1978至1989年间地域收入差异,得出上世纪80年代中、东、西部之间收入差距水平总体缩小的结论。范剑勇(2002)将我国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研究得出全国总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东部表现为富人俱乐部收敛,中西部则是贫穷俱乐部收敛。Donghyyun Park(2003)分析了19602000年间亚太地区的人均收入,认为各区域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汤学兵、陈秀山(2007)通过研究发现,19782004年我国总体表现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孙明杰(2008)通过分析中国1978年至2006年间相关数据,得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减小。韩增林、刘天宝(2009)分析了2002至2008年间我国八大地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由此预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呈现收敛趋势。盖文启(2010)等人研究了19782008年间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性和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并预测未来20年中国区域经济将呈现绝对收敛态势,即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差距是逐步缩小的。潘文卿(2010)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绝对收敛特征明显,东部与中西部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