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20200511191127]
摘要:本文利用在嘉兴市余新镇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s二元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是否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因素。主要的选取因素包括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原宅基地利用状况以及退出后的生活保障四大方面。针对这四项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得出这些因素对农民退出意愿的影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嘉兴市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理论分析框架 2
(一)理性经济人——补偿的角度 2
(二)自身偏好(非理性)——感情的角度 3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3
(一)数据来源 3
1.调查区域概况 3
2.调查方法 4
(二) 样本基本特征 4
三、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5
(一)模型选择 5
(二) 变量选取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6
四、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7
(一) 农民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8
(二) 农民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 8
(三) 宅基地(房屋)状况因素的影响 9
(四) 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影响 9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10
(一) 结论 10
(二) 政策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嘉兴市余新镇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出现了紧缺与闲置并存的现象,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是目前农村土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徐小峰等,2011)[1],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涉及土地产权、土地制度、土地财政、土地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此有学者(章合运、吕颖洁,2008)[2]提出建立农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土地市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如火如荼,宅基地退出问题也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拦路虎。众多学者已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卢艳霞等(2011)[3]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等地的调研,总结出浙江省农村宅基地退出包含“拆危改旧建新宅,限额用地腾空间”、“下山异地建新宅,移民旧基复耕种”和“两分两换建两新,三类安置退村基”3 种实践模式; 崔宝敏(2010)[4]、李云遍(2012)[5]对天津市“宅基地换房”退出模式的背景、运行机制、现实意义等进行了研究; 刘朝旭等(2011)[6]、喻小倩(2013)[7]对重庆市“地票交易”模式的运行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张建华(2010)[8]、徐保根等(2011)[9]对浙江省嘉兴市的“两分两换”模式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及存 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 解安宁等(2012)[10]以“天津模式”与“重庆模式”为视角,对2 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蔡国立等对地方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梳理与评价(2009-2012)[11]。
从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宅基地产权制度方面研究宅基地闲置的原因,针对宅基地目前利用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了宅基地市场化和宅基地有偿退出两种办法。虽然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有偿”退出的路径和办法,但还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因此,本篇文章主要是从农户自身方面着手,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以便建立在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前提下的宅基地退出制度。
一、理论分析框架
(一)理性经济人——补偿的角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户是否愿意选择退出宅基地的过程,实则是对政府宅基地退出政策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存在着一部分“理性经济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Coase提出“交易成本”的基础上[12],Simon最早将“有限理性”概念[13]引入经济学,然而农民除理性分析宅基地退出后的收益、成本以及简单的风险评估之外,他们更关注长久的生计,即在自身以及外部条件限制下,追求生存、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14]
也就是说,政府制定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包括货币补偿、住房安置、医疗保险、就业保障等,从农户的角度来说,是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农户需要考虑这些收益能否平衡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成本。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成本包括居住在城镇的生活支出、承包地的耕种成本是否增加,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等。
设农户退出宅基地获得的总收益为R总,农户需支出的总成本为C总:
当R总>C总时:农户可能愿意退出
当R总=C总时:农户不一定愿意退出(还需考虑其他情感因素)
当R总
但以上分析只是基于纯粹的理性客观分析,在实际退出过程中,仍然存在与上述情况不符的情况,如当R总≥C总时,仍有部分农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这时就需要考虑以上理性经济分析以外的因素。[15]
(二)自身偏好(非理性)——感情的角度
1.由于宅基地是无偿取得,因此很多农户容易产生宅基地所有权私有的错误观念,一方面不愿意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另一方面考虑到农村土地带来的潜在长远的收益而等待将来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基地退出能带来更高的收益,如征地等。
2.很多思想观念陈旧的农户,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户,习惯于农村的生活,对宅基地产生了长期的情感依赖,安土重迁,宁愿放弃目前较高的住房或经济报酬,因此他们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3.另一种极端是偏向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他们相对而言很愿意支持政府的工作,因此会克服自身的因素而响应国家的政策,愿意积极地退出自己的宅基地,从政府总体规划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1.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的地区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余新镇,该镇总面积为79.98平方公里,包含11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 ,常住人口 4.3万人,外来人口 近5万人。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达到8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657元。余新镇地理位置优越,与上海、杭州、苏州均距80公里,两条高速公路沪杭、乍嘉苏穿越镇区,省级航道海盐塘贯穿整个镇区,并且设有互通枢纽和出入口。便捷的交通使余新镇成为了上海经济开发区辐射的前沿地、嘉兴市南翼的卫星城镇和嘉兴市的中心城镇。
摘要:本文利用在嘉兴市余新镇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s二元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是否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因素。主要的选取因素包括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原宅基地利用状况以及退出后的生活保障四大方面。针对这四项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得出这些因素对农民退出意愿的影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嘉兴市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理论分析框架 2
(一)理性经济人——补偿的角度 2
(二)自身偏好(非理性)——感情的角度 3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3
(一)数据来源 3
1.调查区域概况 3
2.调查方法 4
(二) 样本基本特征 4
三、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5
(一)模型选择 5
(二) 变量选取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6
四、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7
(一) 农民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8
(二) 农民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 8
(三) 宅基地(房屋)状况因素的影响 9
(四) 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影响 9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10
(一) 结论 10
(二) 政策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嘉兴市余新镇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出现了紧缺与闲置并存的现象,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是目前农村土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徐小峰等,2011)[1],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涉及土地产权、土地制度、土地财政、土地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此有学者(章合运、吕颖洁,2008)[2]提出建立农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土地市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如火如荼,宅基地退出问题也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拦路虎。众多学者已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卢艳霞等(2011)[3]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等地的调研,总结出浙江省农村宅基地退出包含“拆危改旧建新宅,限额用地腾空间”、“下山异地建新宅,移民旧基复耕种”和“两分两换建两新,三类安置退村基”3 种实践模式; 崔宝敏(2010)[4]、李云遍(2012)[5]对天津市“宅基地换房”退出模式的背景、运行机制、现实意义等进行了研究; 刘朝旭等(2011)[6]、喻小倩(2013)[7]对重庆市“地票交易”模式的运行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张建华(2010)[8]、徐保根等(2011)[9]对浙江省嘉兴市的“两分两换”模式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及存 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 解安宁等(2012)[10]以“天津模式”与“重庆模式”为视角,对2 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蔡国立等对地方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梳理与评价(2009-2012)[11]。
从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宅基地产权制度方面研究宅基地闲置的原因,针对宅基地目前利用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了宅基地市场化和宅基地有偿退出两种办法。虽然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有偿”退出的路径和办法,但还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因此,本篇文章主要是从农户自身方面着手,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以便建立在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前提下的宅基地退出制度。
一、理论分析框架
(一)理性经济人——补偿的角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户是否愿意选择退出宅基地的过程,实则是对政府宅基地退出政策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存在着一部分“理性经济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Coase提出“交易成本”的基础上[12],Simon最早将“有限理性”概念[13]引入经济学,然而农民除理性分析宅基地退出后的收益、成本以及简单的风险评估之外,他们更关注长久的生计,即在自身以及外部条件限制下,追求生存、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14]
也就是说,政府制定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包括货币补偿、住房安置、医疗保险、就业保障等,从农户的角度来说,是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农户需要考虑这些收益能否平衡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成本。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成本包括居住在城镇的生活支出、承包地的耕种成本是否增加,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等。
设农户退出宅基地获得的总收益为R总,农户需支出的总成本为C总:
当R总>C总时:农户可能愿意退出
当R总=C总时:农户不一定愿意退出(还需考虑其他情感因素)
当R总
(二)自身偏好(非理性)——感情的角度
1.由于宅基地是无偿取得,因此很多农户容易产生宅基地所有权私有的错误观念,一方面不愿意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另一方面考虑到农村土地带来的潜在长远的收益而等待将来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基地退出能带来更高的收益,如征地等。
2.很多思想观念陈旧的农户,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户,习惯于农村的生活,对宅基地产生了长期的情感依赖,安土重迁,宁愿放弃目前较高的住房或经济报酬,因此他们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3.另一种极端是偏向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他们相对而言很愿意支持政府的工作,因此会克服自身的因素而响应国家的政策,愿意积极地退出自己的宅基地,从政府总体规划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1.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的地区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余新镇,该镇总面积为79.98平方公里,包含11个行政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