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91209192143]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卡这一方便灵活的支付工具日益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信用卡业务收入在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信用卡业务成为银行之间竞争的焦点。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起步晚,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不容忽视的是,信用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了摆在我国银行面前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建设银行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把信用卡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列入银行的工作日程中,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本文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出发,联系建设银行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建设银行信用卡面临的风险,并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总结美国和韩国在风险管理者中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3
2.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相关理论 4
2.1信用卡概述 4
2.2信用卡风险定义 4
2.3信用卡风险管理概述 4
3.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
3.1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 5
3.1.1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概述 5
3.1.2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6
3.2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7
3.2.1建设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7
3.2.2建设银行关于欺诈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8
3.2.3建设银行关于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
3.2.4建设银行关于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
4.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10
4.1国外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 10
4.1.1 美国信用卡风险控制经验 10
4.1.2韩国信用卡风险控制教训 10
4.2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11
4.2.1倡导全面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理念 11
4.2.2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 12
4.2.3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 13
4.2.4积极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晚,于1985年才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比西方晚了几十年。但经过短暂的探索阶段后,真正契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于2002年12月发行,我国信用卡业务由此开始井喷式迅猛发展。因此我国业界称2003年为中国的“信用卡元年”。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最新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截至2012年底,中国信用卡新增发行量达4600万张,累计发行了3.3亿张;全年信用卡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31.6%,全国信用卡交易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达到48.26%。这意味着中国人在2012年的消费中,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的交易接近一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增强,带动了消费需求的迅速增加,信用卡凭借其自身方便灵活的支付和信贷功能极大地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大,这一广大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驻,信用卡业务竞争愈加激烈。
近年来,建设银行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把信用卡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列入银行的工作日程中,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累计发卡量5330万张,占据国内市场第二位,较2012年的4032万张新增1298万张,连续两年新增发卡量同业第一位。庞大的客户数量、发卡量和消费金额提升了建设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市场上的影响力,信用卡业务成为建设银行利润增加的新途径。
目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数量不菲的信用卡风险案件。层出不穷的信用卡犯罪极大地阻碍了信用卡发展的步伐,更因为犯罪手段不断智能高科技化,涉案范围扩大化,给打击犯罪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保证安全高效的信用卡使用环境,降低信用风险成为摆在银行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从建设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联系国外发卡机构的经验教训,探讨减少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本文的意义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相关概念的阐述使读者熟悉信用卡,能够正确认识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作用,消除对信用卡的误解;第二,通过对信用卡风险定义的阐述,让读者对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的工作有大体的认识;第三,通过对信用卡风险管理产生的问题的讨论,使得读者树立正确的申卡用卡观念,减少信用卡违法犯罪行为。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相比我国而言,发达国家的信用卡产业已经成熟,如发卡银行发达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度、丰富的经验、完善的征信体系以及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等等,都是通过成熟的理论研究得到的。
马柯维茨在《投资组合选择》(1952)中提出投资分散化可以实现在既定风险水平下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理论,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美国学者Williams和Hans(1964)对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定义: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以最小的成本控制,使损失尽量减少的管理方法。
到目前为止,国外并不专门以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于信用卡风险产生原因的讨论仍围绕信息不对称展开。
风险管理顾问Arrow KJ(1971)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基于要素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把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看成一个信息系统处理的过程,在这个系统里,风险高层管理者处于领导位置,系统不停地把关不确定的、或潜在的风险信息传递给领导者。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Stiglitz和Weiss(1981)对信贷业务中因银行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行讨论,他们指出,当银行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信息掌握不足、对贷款无法及时地监控的时候,借款人便会违背与银行的协议,自行改变借款的用途,将借款投入收益更高但风险也更高的项目中去,这一行为增加了银行收回资金的难度,给银行带来潜在损失。一般情况下,银行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带来的损失,会通过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利用额外的利息收入弥补这一部分损失。但这条措施也导致对利率敏感的优质顾客流失,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不会减少,因为这部分借款人本来就没有按时还款的意愿,利率的变化对他们没有太大影响。更严重的后果是,为了偿还高额利息,借款人往往会孤注一掷,冒险将借款投放进更高风险的项目,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这就是“逆向选择”。日本的龟井利明教授在1984年提出风险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处理。Bulow和Rogoff(1989)重点从还款的持卡人角度来讨论问题,他们之所以会准时还款是为了在以后再次借款时提供良好的个人信息记录。学者Elizabeth Langwith在2005年通过对大量持卡人的调查研究后,认为信用卡业务出现风险有一部分原因是银行的还款利率太高,他建议银行除了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利率以保证持卡人按时还款以外,还可以将一部分收款业务外包给专门的收账公司。
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起步晚,因此对于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研究也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定量分析较少,但是研究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联系紧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信用风险的成因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章强学者(2002)认为信用卡风险产生与银行内部控制不完善、审查申卡人的力度不严和从业人员理念缺失有关,他就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提出了完善信用卡业务运行程序的建议,将运行程序以流程表的形式加以直观的表现出来。
王曾国(2003)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信用卡风险分为持卡人信用风险、特约客户操作风险、违法分子的欺诈风险、银行内部制度风险、业务操作风险、软件操作风险等,并提出风险管理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完善。
周德勇教授(2006)指出随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早期“圈马式”的信用卡营销方案已经不适用了,现在的信用卡营销应该细分客户,为不同的客户分别提供服务,比如对于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可以授予更高的透支额度,对于有不良记录的客户,减少信用额度,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少银行的风险。
王亦明、李鹏 (2008)提出目前对于信用卡业务的操作风险,国际还没有公认的有效计量的方法,国内商业银行要想提高风险计量水平,不妨从最基础的工作着手,从而在数据模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
宋延新(2009)在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风险成因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研究后,指出逆向选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发卡机构与信用卡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道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发卡机构与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他同时还强调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国家相关法律规章的不完善和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
程芳(2012)指出在具体的信用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主体除了持卡人和银行以外,还有特约商户,银行首先要对商户收银员做好业务培训,提示风险防范点,还要定期做好回访工作,对商户的交易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重视那些信用卡交易量陡变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相关理论
2.1信用卡概述
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第一百三十条,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可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且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具体来讲,信用卡是指由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发行的,授予客户一定信用额度的具有信用消费、存取现金、汇兑、转账结算全部或部分功能的支付工具。
信用卡代表的是一种超前消费,即先消费后还款,一般情况下信用卡单指贷记卡。在国内常见的信用卡有银联、VISA和万事达。我国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卡——准贷记卡。准贷记卡是我国特有的信用卡品种,拥有贷记卡的全部功能和借记卡部分功能,即持卡人首先要先向发卡机构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持卡人进行刷卡消费时,只有备用金不足,才可以在授予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透支。
2.2信用卡风险定义
信用卡风险是指在发卡机构在信用卡业务管理经营过程中,因各种消极因素造成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
国际普遍认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都是以《巴塞尔协议》为标准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4年6月推出了《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指出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四方面,分别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再具体考虑到信用卡业务的实际情况,信用卡的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四种。
2.3信用卡风险管理概述
信用卡风险管理是指结合发卡机构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在有效控制风险敞口的同时,竭力使发卡机构利润最大化。
由于信用卡风险存在于信用卡业务的每一个流程环节中,所以对信用卡风险的管理也应当注重整个信用卡业务的运行流程。依据信用卡业务的运行流程,我们可以将信用卡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贷前审核期、账户管理期和贷后管理期。
3.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3.1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
3.1.1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概述
近年来,建设银行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把信用卡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列入银行的工作日程中,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1)发卡规模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累计发卡量5330万张,累计发卡量占据国内市场第二位,较2012年的4032万张新增1298万张,连续两年新增发卡量同业第一位。庞大的客户数量、发卡量和消费金额提升了建设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市场上的影响力,成为建设银行利润增加新的途径。
图3-1 建设银行近五年来累计发卡量情况统计图
(2)消费交易额快速提高,资产质量良好
2013年,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消费交易额实现了12327.54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4.73%,以卡均年消费23128.59元再次成为行业翘楚。根据建设银行有关人员介绍,近三年来中国信用卡不良率大致保持在3%,四大国有银行保持在2%,而建行能够把不良率压缩到0.8%,远远小于发达信用卡市场5%的水平。
表3-1 建设银行近三年来信用卡交易额情况表
消费交易额(万元) 同比增长 卡均消费额(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