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预算松弛的成因分析与规避研究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1
(二)文献现状 1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3
(四)研究创新点 3
二、预算松弛成因分析 3
(一)预算松弛行为的涵义 4
(二)预算松弛对企业的影响 4
(三)预算松弛行为成因的理论分析 4
1、委托代理制度 4
2、激励问题 4
3、全员参与度问题 5
三、预算松弛规避方法 5
(一)组织行为的治理 5
(二)制度层面的治理 5
(三)个体层面的治理 6
四、案例分析 6
(一)广西有色集团公司简介 6
(二)广西有色集团预算松弛的成因分析 6
(三)实施预算管理的现状 7
(四)解决预算松弛问题的对策 8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的趋势,加剧了我国企业的竞争,领导者们广泛察觉到预算管理在企业未来发展的显著地位,由于政府的鞭策,引入了国外的全面预算管理形式,虽然在有些企业有较好的结果,但不断深化的这种管理形式,渐渐产生出了许多的问题,而最常见的即是企业中发生的预算松弛。制定预算的人以及实施的人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形式时发生的预算松弛问题带给企业诸多负面效果。由于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要想让预算执行者完成任务,一般采用预算式的鼓励计划,把预算实施者的薪资奖罚和他的预算指标联系在一起。于是,预算指标就可以对预算执行者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预算负责者编制和实施预算时,愿意制订松弛的预算指标以夸大本人能力,这也就促使预算松弛行为的发生。[1]
预算松弛行为在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实务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成了管理会计中难以处理的顽疾。企业的员工为了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而编制了松弛的预算,虽然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却使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影响对企业业绩的精确评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因此变得降低。基于这个层面,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迫切的需要找到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预算指标以夸大本人能力,这也就促使预算松弛行为的发生。[1]
预算松弛行为在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实务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成了管理会计中难以处理的顽疾。企业的员工为了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而编制了松弛的预算,虽然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却使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影响对企业业绩的精确评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因此变得降低。基于这个层面,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迫切的需要找到造成预算松弛的起因,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方法。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钻研了这个问题,但是所得到的结论却众说纷纭,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对实务界的应用造成了困扰。所以预算松弛行为仍应该做更深层次的钻研和探讨。
本文的写作动机是力求在研究内容上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取得的企业数据,对实例进行参考,对预算松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规避的措施作进一步的总结,帮助企业在运营中找到处理自身问题的方法。笔者在参考各位学者钻研结论后,愈加深入了解企业预算松弛行为,希望在学术上,让大家对造成预算松弛的起因以及有关要素有更明白和整体的看法,在实际生活中上,让我国企业了解国外的先进事例,从本身的实际状况出发,依照科学、实用的准则,研发契合企业特质且拥有高水准操作性的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总体水平;对有关预算松弛的后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文献现状
1、国内文献现状
张鸣,张美霞(1999)的观点是,编制预算的其中一个目的为公司成绩考核的准则,然而因为预算松弛,造成预算结果和企业实际情况差异较大,这个准则就不实际且不能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了,在此期间,预算实施者以此为理由解释自己的错误,或者是妄想蒙混过关,由此证实了现实发生的预算松弛现象对公司预算管理效果造成了阻碍。如此所带来的负面现象是企业无法视而不见的。[2]
前辈们根据外国前辈所作出的钻研,对预算松弛总结了较为准确的说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于增彪教授(2001)阐述的:“预算松弛为预算管理时产生的逆向选择行为,表现在编制预算时,同时会对预算的实施形成阻碍,详细含意是说员工致力于把预算编制在低于实践中能实现的程度,让员工的能力无法完全施展”。[3]
何红渠,程惠(2006)以公司内部资源分配为视角对待预算松弛行为,在两位学者的观念里,制定预算等同于把公司内部资源重新整合,预算以公司现有的能力为前提而对未来做出规划。所以,由于预算松弛问题,既改变了公司对资源的实际所需,使公司资源处置不恰当,有效性下降,也因为所得财务资料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公司领导者做出有失败迹象的指令。[4]
彭金辉(2008)的理念是预算松弛即最后所做预算和最优预算二者的区别。[5]
李爱民、吴帅(2011)相信预算松弛在预算进程的各个阶段发生,在这个进程中,所有者与管理者都扮演着“经济人”角色,谋求本身的最大化收益,信息的不对称是双方对抗的出发点。因而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6]
王瑞燕、吴荷青(2014)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程度剖析企业预算管理的中心和管理对策,相信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处理预算松弛行为。造成预算松弛的要素有很多,例如参加预算的人、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道德规范等。本人觉得企业的每个进程都不可分割,应该从企业生命周期的立场思考为何会出现预算松弛以及如何处理。[7]
黄同鹤、谢志华(2014)根据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外部环境、企业、预算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概括,找到了预算松弛问题发生的最终起因——人的原因以及集权与分权,并发表了"三个转变"和"一个制度"的处理方法,要求由责任导向转为利益导向、由集权治理制度转为分权治理制度、由最高预算规则转为最低预算规则以及采用累进分配制。[8]
郭方成,刘爱杨,单淑玲(2015)根据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在2009-2012年揭露的预算数据为例,通过实际案例研讨影响企业预算松弛的要素,以此进一步研讨了松弛问题带给公司绩效的后果,研究得出,国有控股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发生预算松弛的概率更大;公司规模与预算松弛水平呈正相关,预算松弛水平越高,预算松弛对公司业绩造成的消极后果越大。 [9]
2、国外文献现状
Williamson(1964)是第一个发表“松弛”概念的学者,他指出在利己动机的促使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1
(二)文献现状 1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3
(四)研究创新点 3
二、预算松弛成因分析 3
(一)预算松弛行为的涵义 4
(二)预算松弛对企业的影响 4
(三)预算松弛行为成因的理论分析 4
1、委托代理制度 4
2、激励问题 4
3、全员参与度问题 5
三、预算松弛规避方法 5
(一)组织行为的治理 5
(二)制度层面的治理 5
(三)个体层面的治理 6
四、案例分析 6
(一)广西有色集团公司简介 6
(二)广西有色集团预算松弛的成因分析 6
(三)实施预算管理的现状 7
(四)解决预算松弛问题的对策 8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的趋势,加剧了我国企业的竞争,领导者们广泛察觉到预算管理在企业未来发展的显著地位,由于政府的鞭策,引入了国外的全面预算管理形式,虽然在有些企业有较好的结果,但不断深化的这种管理形式,渐渐产生出了许多的问题,而最常见的即是企业中发生的预算松弛。制定预算的人以及实施的人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形式时发生的预算松弛问题带给企业诸多负面效果。由于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要想让预算执行者完成任务,一般采用预算式的鼓励计划,把预算实施者的薪资奖罚和他的预算指标联系在一起。于是,预算指标就可以对预算执行者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预算负责者编制和实施预算时,愿意制订松弛的预算指标以夸大本人能力,这也就促使预算松弛行为的发生。[1]
预算松弛行为在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实务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成了管理会计中难以处理的顽疾。企业的员工为了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而编制了松弛的预算,虽然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却使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影响对企业业绩的精确评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因此变得降低。基于这个层面,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迫切的需要找到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预算指标以夸大本人能力,这也就促使预算松弛行为的发生。[1]
预算松弛行为在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实务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成了管理会计中难以处理的顽疾。企业的员工为了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而编制了松弛的预算,虽然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却使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影响对企业业绩的精确评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因此变得降低。基于这个层面,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迫切的需要找到造成预算松弛的起因,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方法。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钻研了这个问题,但是所得到的结论却众说纷纭,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对实务界的应用造成了困扰。所以预算松弛行为仍应该做更深层次的钻研和探讨。
本文的写作动机是力求在研究内容上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取得的企业数据,对实例进行参考,对预算松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规避的措施作进一步的总结,帮助企业在运营中找到处理自身问题的方法。笔者在参考各位学者钻研结论后,愈加深入了解企业预算松弛行为,希望在学术上,让大家对造成预算松弛的起因以及有关要素有更明白和整体的看法,在实际生活中上,让我国企业了解国外的先进事例,从本身的实际状况出发,依照科学、实用的准则,研发契合企业特质且拥有高水准操作性的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总体水平;对有关预算松弛的后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文献现状
1、国内文献现状
张鸣,张美霞(1999)的观点是,编制预算的其中一个目的为公司成绩考核的准则,然而因为预算松弛,造成预算结果和企业实际情况差异较大,这个准则就不实际且不能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了,在此期间,预算实施者以此为理由解释自己的错误,或者是妄想蒙混过关,由此证实了现实发生的预算松弛现象对公司预算管理效果造成了阻碍。如此所带来的负面现象是企业无法视而不见的。[2]
前辈们根据外国前辈所作出的钻研,对预算松弛总结了较为准确的说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于增彪教授(2001)阐述的:“预算松弛为预算管理时产生的逆向选择行为,表现在编制预算时,同时会对预算的实施形成阻碍,详细含意是说员工致力于把预算编制在低于实践中能实现的程度,让员工的能力无法完全施展”。[3]
何红渠,程惠(2006)以公司内部资源分配为视角对待预算松弛行为,在两位学者的观念里,制定预算等同于把公司内部资源重新整合,预算以公司现有的能力为前提而对未来做出规划。所以,由于预算松弛问题,既改变了公司对资源的实际所需,使公司资源处置不恰当,有效性下降,也因为所得财务资料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公司领导者做出有失败迹象的指令。[4]
彭金辉(2008)的理念是预算松弛即最后所做预算和最优预算二者的区别。[5]
李爱民、吴帅(2011)相信预算松弛在预算进程的各个阶段发生,在这个进程中,所有者与管理者都扮演着“经济人”角色,谋求本身的最大化收益,信息的不对称是双方对抗的出发点。因而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者的自利性行为。[6]
王瑞燕、吴荷青(2014)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程度剖析企业预算管理的中心和管理对策,相信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处理预算松弛行为。造成预算松弛的要素有很多,例如参加预算的人、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道德规范等。本人觉得企业的每个进程都不可分割,应该从企业生命周期的立场思考为何会出现预算松弛以及如何处理。[7]
黄同鹤、谢志华(2014)根据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外部环境、企业、预算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概括,找到了预算松弛问题发生的最终起因——人的原因以及集权与分权,并发表了"三个转变"和"一个制度"的处理方法,要求由责任导向转为利益导向、由集权治理制度转为分权治理制度、由最高预算规则转为最低预算规则以及采用累进分配制。[8]
郭方成,刘爱杨,单淑玲(2015)根据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在2009-2012年揭露的预算数据为例,通过实际案例研讨影响企业预算松弛的要素,以此进一步研讨了松弛问题带给公司绩效的后果,研究得出,国有控股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发生预算松弛的概率更大;公司规模与预算松弛水平呈正相关,预算松弛水平越高,预算松弛对公司业绩造成的消极后果越大。 [9]
2、国外文献现状
Williamson(1964)是第一个发表“松弛”概念的学者,他指出在利己动机的促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