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对政府审计效果的影响以x市审计信息化系统为例(附件)
年 月 日摘 要在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政府审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2012年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应当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引导政府相关业务运用逐渐向信息化模式进行转变,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进入了战略转型期和发展转折期。本文以X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例,研究该市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成果等方面,深入了解该市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剖析其优势与不足,总结审计信息化对该市审计工作的影响并对于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以此例为依托,对目前政府信息化审计进行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方法 2
(四)研究意义 3
二、审计信息化及政府审计的理论基础 4
(一)政府审计 4
(二)审计信息化 4
三、 X市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建设 5
(一)X市审计信息化建设背景 5
(二)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5
(三)对X市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评价 7
四、 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影响与分析 9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9
(二)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局限性 9
(三)建议 10
五、结论与展望 11
(一)研究结论 11
(二)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也在各行各业愈加广泛,作用愈加明显。政府审计的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时期相对而言比较晚,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与发展使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日益成熟,基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政府审计也在迅猛发展。自1990年国家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化以来,政府信息化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比如“金审工程”前两期的完期,为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步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通过提高政府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力,打击各种贪污腐败、不正当经济利益、监管不当等问题,为国家审计更好地施行“免疫系统”的监督职能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要求政府审计更应该不断学习互联网技术、学习信息化手段、改革创新政府传统审计方法,使政府审计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审计信息化方面
早在1999年美国学者Ron A便在《信息系统安全与审计》中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科学性、系统性、效率性做了研究,并对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做出了可行性分析[1]。美国学者Frederick在2000年1月提出在日常的审计实践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应该建立不同的信息系统审计,比如对实体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平台,对政府机构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审计信息系统[2]。美国应该对各种审计机构的研究投入加大了力度,不断地改善审计方法,同时各界对于计算机审计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2)政府审计方面
国外对政府审计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早,关于对审计本质的阐述,相对中国已经有较大的领先。美国学者DeFraja在2010年的研究提出,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审计的部分正在逐渐对外向社会审计开放。通过各个案例的对比分析,上级政府需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审计时,上级政府应该选择独立于政府审计的社会审计。澳大利亚学者Guithrie和Parker 在2010年研究了澳大利亚联邦审计部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政府审计功能的定义不能依赖简单的技术角度,应该通过对个体、社会团体、各行各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性活动等综合的对政府审计功能进行思考。
2.国内研究现状
(1)审计信息化方面
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国内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思考和研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提出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政府审计管理的新模式,向信息化方向迈进。[3] 吴宗源学者提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信息化人员、网络平台的搭建,更是离不开审计软件发展的支持[4]。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除了加强人才的培养还应重视软硬件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投入。其中刘锦萍学者认为在计算机审计软件方面我国还比不上发达国家,对信息化审计的规则尚未完善,应该不断投入技术的开发,完善相关的规范准则,加快软件研发等[5]
(2)政府审计方面
梁素萍在2010年11月提出,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一是不够重视审计部门的建设,二是审计部门在财务方面依赖于被审计部门,所以政府审计的独立性远远低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需要多多思审计发展的创新,提高独立性。也有相关学者从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向思考,杨肃昌在2013年6月针对于人大,提出了新的审计概念“立法审计”,认为应该不断提高人大独立第三方的权利,比如监督权和预算权,丰富了政府审计的理论。
3.文献综述
经过对所读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学者对于政府审计组织形式,审计模式的研究居多,而将两者相结合一起研究的学者目前而言相对较少。本文将政府审计与审计信息化相结合,探讨审计信息化对给政府审计影响,分析其目前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研究方法
1. 查阅文献法
充分利用山东省图书馆及本校图书馆的藏书及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资源查阅海量的与政府审计发展,信息化审计发展等方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归纳总结,对审计信息化下的政府审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
本文以X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案例代表,通过把我国政府审计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X市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相结合,从整体上分析审计信息化系统对政府审计效果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此提出建议。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对象内容的改变让政府审计也面临着来自审计主体、审计手段、审计风险等方面的挑战。本文以政府审计信息化系统为政府审计带来的影响分析为未来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新挑战提供理论借鉴。
2.实践意义
一是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成倍增长的信息化时代,审计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的革新。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发挥审计部门“免疫系统”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和现场审计的方式在面对大数据的时候,存在着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局面,这导致了审计机关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对国家财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监督、评价、防御功能。
三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必然选择。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软件等能够快速的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会规避审计工作流程的滞后性并及时发现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政府审计的工作流程,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方法 2
(四)研究意义 3
二、审计信息化及政府审计的理论基础 4
(一)政府审计 4
(二)审计信息化 4
三、 X市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建设 5
(一)X市审计信息化建设背景 5
(二)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5
(三)对X市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评价 7
四、 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影响与分析 9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9
(二)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局限性 9
(三)建议 10
五、结论与展望 11
(一)研究结论 11
(二)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也在各行各业愈加广泛,作用愈加明显。政府审计的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时期相对而言比较晚,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与发展使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日益成熟,基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政府审计也在迅猛发展。自1990年国家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化以来,政府信息化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比如“金审工程”前两期的完期,为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步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通过提高政府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力,打击各种贪污腐败、不正当经济利益、监管不当等问题,为国家审计更好地施行“免疫系统”的监督职能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要求政府审计更应该不断学习互联网技术、学习信息化手段、改革创新政府传统审计方法,使政府审计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审计信息化方面
早在1999年美国学者Ron A便在《信息系统安全与审计》中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科学性、系统性、效率性做了研究,并对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做出了可行性分析[1]。美国学者Frederick在2000年1月提出在日常的审计实践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应该建立不同的信息系统审计,比如对实体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平台,对政府机构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审计信息系统[2]。美国应该对各种审计机构的研究投入加大了力度,不断地改善审计方法,同时各界对于计算机审计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2)政府审计方面
国外对政府审计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早,关于对审计本质的阐述,相对中国已经有较大的领先。美国学者DeFraja在2010年的研究提出,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审计的部分正在逐渐对外向社会审计开放。通过各个案例的对比分析,上级政府需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审计时,上级政府应该选择独立于政府审计的社会审计。澳大利亚学者Guithrie和Parker 在2010年研究了澳大利亚联邦审计部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政府审计功能的定义不能依赖简单的技术角度,应该通过对个体、社会团体、各行各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性活动等综合的对政府审计功能进行思考。
2.国内研究现状
(1)审计信息化方面
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国内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思考和研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提出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政府审计管理的新模式,向信息化方向迈进。[3] 吴宗源学者提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信息化人员、网络平台的搭建,更是离不开审计软件发展的支持[4]。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除了加强人才的培养还应重视软硬件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投入。其中刘锦萍学者认为在计算机审计软件方面我国还比不上发达国家,对信息化审计的规则尚未完善,应该不断投入技术的开发,完善相关的规范准则,加快软件研发等[5]
(2)政府审计方面
梁素萍在2010年11月提出,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一是不够重视审计部门的建设,二是审计部门在财务方面依赖于被审计部门,所以政府审计的独立性远远低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需要多多思审计发展的创新,提高独立性。也有相关学者从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向思考,杨肃昌在2013年6月针对于人大,提出了新的审计概念“立法审计”,认为应该不断提高人大独立第三方的权利,比如监督权和预算权,丰富了政府审计的理论。
3.文献综述
经过对所读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学者对于政府审计组织形式,审计模式的研究居多,而将两者相结合一起研究的学者目前而言相对较少。本文将政府审计与审计信息化相结合,探讨审计信息化对给政府审计影响,分析其目前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研究方法
1. 查阅文献法
充分利用山东省图书馆及本校图书馆的藏书及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资源查阅海量的与政府审计发展,信息化审计发展等方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归纳总结,对审计信息化下的政府审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
本文以X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案例代表,通过把我国政府审计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X市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相结合,从整体上分析审计信息化系统对政府审计效果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此提出建议。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对象内容的改变让政府审计也面临着来自审计主体、审计手段、审计风险等方面的挑战。本文以政府审计信息化系统为政府审计带来的影响分析为未来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新挑战提供理论借鉴。
2.实践意义
一是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成倍增长的信息化时代,审计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的革新。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发挥审计部门“免疫系统”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和现场审计的方式在面对大数据的时候,存在着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局面,这导致了审计机关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对国家财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监督、评价、防御功能。
三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必然选择。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软件等能够快速的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会规避审计工作流程的滞后性并及时发现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政府审计的工作流程,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