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分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附件)
本文首先就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中那些关于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资产分类的各种改革更新,通过这些一步一步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盈余管理问题。随后写了金融资产的相关概念以及其分类 然后重点分析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对合理进行金融资产分类,加强盈余管理的建议 由此提出了对现行利润表进行微调的方案,以求对利润指标有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方法
2 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分析
?? 2.1 金融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 2.3 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3 金融资产分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1 交易性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3 两种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区别
?4 合理进行金融资产分类,加强盈余管理的建议。
4.1 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
4.2 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可转入当期损益。
4.3 监督检查机制的健全。
4.4 揭露企业隐患,促进企业完善。
5 结论
参考文献
1 绪论
《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在2016年2月颁布,提出了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除去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所规范的股权 资等金融资产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根据新会计准则可以将其细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在初始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需按照交易当时的公允价值记入该项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为购买活动发生的相关购置费用按照发生金额进入当期的投资收益科目。企业在持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会随着市场活动产生波动,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需要按照当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其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以其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需要按照当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其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记入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科目。新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并没有进行清晰划分。正因为相关规定的不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也较为主观随意[11]。因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拥有了外在可能性。本文将主要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会利用金融资产初始化分的会计政策选择上的随意性,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11]。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盈余管理所存在关系的理论分析,本文将设定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来证实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通过两类金融资产会计政策的初始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11]。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来验证,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金融资产初始划分时点,是否利用两类金融资产的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11]
1.1 背景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过程,是各种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可以选择的会计原则,计量基础以及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10]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赚钱对企业的账务进行然而并不触及会计准则的底线。企业选用什么会计处理方法,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和获取的经济效益而进行选择的。选用的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会随着全部的经营过程,从而达到调整收益的效果。所以,选用什么会计政策,对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其不断地在全国各地的实施,上市公司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新准则还明确规定,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就应该满足其规定要求和条件,这一明文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进行账务调整来进行盈余管理,这一做法以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有所提高。但是,改革后的会计制度中,有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缺乏清晰的详细的划分范围,而且划分的的分类标准比较模糊,这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上层各种经济利益,这就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不小的盈余管理的好处。而且,尽管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对二者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的计量存在差异,前者计人当期收益,后者计人资本公积。所以,管理者在初始取得金融资产,将其计入到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意味着已经决定了其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利润表,还是影响所有者权益。本文意在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划分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分析二者对企业经济利益和管理者个人利益的影响。[8]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目前,影响公司有效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扭曲资源配置,侵害投资者利益,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通过金融资产的分类来分析其对企业利润的调动,从而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选题的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资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了解,以及了解了新旧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的不同。以及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分类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通过对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进而针对这现象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希望能为准则制定机构和理论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和改进建议[6] .
??1.3研究的现状
随着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关注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并对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西方学者大都是从实证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但基本上都形成一致的结论,即综合收益披露的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综合收益披露的透明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方法
2 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分析
?? 2.1 金融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 2.3 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3 金融资产分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1 交易性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3 两种金融资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区别
?4 合理进行金融资产分类,加强盈余管理的建议。
4.1 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
4.2 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可转入当期损益。
4.3 监督检查机制的健全。
4.4 揭露企业隐患,促进企业完善。
5 结论
参考文献
1 绪论
《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在2016年2月颁布,提出了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除去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所规范的股权 资等金融资产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根据新会计准则可以将其细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在初始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需按照交易当时的公允价值记入该项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为购买活动发生的相关购置费用按照发生金额进入当期的投资收益科目。企业在持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会随着市场活动产生波动,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需要按照当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其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以其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需要按照当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其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记入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科目。新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并没有进行清晰划分。正因为相关规定的不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也较为主观随意[11]。因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拥有了外在可能性。本文将主要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会利用金融资产初始化分的会计政策选择上的随意性,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11]。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盈余管理所存在关系的理论分析,本文将设定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来证实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通过两类金融资产会计政策的初始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11]。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来验证,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金融资产初始划分时点,是否利用两类金融资产的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11]
1.1 背景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过程,是各种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可以选择的会计原则,计量基础以及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10]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赚钱对企业的账务进行然而并不触及会计准则的底线。企业选用什么会计处理方法,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和获取的经济效益而进行选择的。选用的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会随着全部的经营过程,从而达到调整收益的效果。所以,选用什么会计政策,对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其不断地在全国各地的实施,上市公司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新准则还明确规定,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就应该满足其规定要求和条件,这一明文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进行账务调整来进行盈余管理,这一做法以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有所提高。但是,改革后的会计制度中,有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缺乏清晰的详细的划分范围,而且划分的的分类标准比较模糊,这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上层各种经济利益,这就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不小的盈余管理的好处。而且,尽管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对二者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的计量存在差异,前者计人当期收益,后者计人资本公积。所以,管理者在初始取得金融资产,将其计入到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意味着已经决定了其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利润表,还是影响所有者权益。本文意在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划分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分析二者对企业经济利益和管理者个人利益的影响。[8]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目前,影响公司有效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扭曲资源配置,侵害投资者利益,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通过金融资产的分类来分析其对企业利润的调动,从而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选题的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资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了解,以及了解了新旧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的不同。以及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分类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通过对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进而针对这现象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希望能为准则制定机构和理论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和改进建议[6] .
??1.3研究的现状
随着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关注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并对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西方学者大都是从实证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但基本上都形成一致的结论,即综合收益披露的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综合收益披露的透明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