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政策研究论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字数:11044】

摘 要 企业经历了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之后,进入了信用竞争的阶段,解决信用缺失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当今社会的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也越来越要。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研究信用政策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别从企业信用政策的含义内容及其作用阐述,这是全文的知识铺垫。第三部分深层研究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些问题和不足。第四部分举例说明了信用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及其优缺点运用。对其信用缺失的原因后果做了详细的分析。第五部分分别从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着手,对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现状 1
1.2.1国内研究现状 1
1.2.2国外研究现状 2
第二章 企业信用政策理论概述 3
2.1企业信用政策的定义及目标 3
2.1.1企业信用政策的定义 3
2.1.2企业信用政策的内容 4
2.2企业信用政策的作用 5
2.2.1信用政策的积极作用 5
2.2.2企业信用政策的目标 6
第三章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 7
3.1企业信用缺失相关概念 7
3.1.1企业信用 7
3.1.2企业信用缺失 7
3.1.3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8
第四章 信用缺失—肯德基苏丹红事件 10
4.1信用缺失概述 10
4.2信用缺失后果 10
第五章 信用缺失的解决途径 12
5,1信用缺失的对策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民无信不立”,指的是一个政权如果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引申的意思是人缺失了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相对而言,一个企业如果想得到人们的支持与信赖,就必须以诚为本,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则寸步难行。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中信用政策的制定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持。
1.1.2研究意义
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用政策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为了使企业管理者重视企业信用政策管理,减少企业信用缺失现象,针对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现代企业有效运行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它是以企业信用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运行为动力,记录社会信用状况、揭示企业信用存在的问题、警醒社会存在的风险,集合社会力量发扬诚信,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整治企业存在的信用问题。
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是有必要的。信用具调节资金余缺、节约成本、有资金融通、货币正常流通的作用。但是,随着信用企业的越来越普遍,就会产生信用风险。由于交易对象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2国内外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都采用了一种重要途径—信用销售。但是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一旦顾客存在信用风险,就会发生企业流动资产周转困难而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的现象,所以信用销售对企业而言收益与风险是同比例增加或者减少的。市场中赊销贸易的数量减少,而采用信用交易的方式越来越普遍。
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是三级十等信用级标等准,三A级信用等级为最高级,指的是企业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经营状况好、盈利能力强,拥有优秀的信用记录。在大数据征信信用评价制度下,系统通过动态实时采取企业信用信息,企业的信用等级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政府监督、市场反馈和履约行为等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可以外部人员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参考。债券信用在企业间也越来越普遍。许多上市公司提出了发行申请,60多家企业委托信用评估机构对其拟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进行信用评估。企业中无论是员工还是领导,信用意识都比较薄弱。
我国市场越来越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用业务集中度越来越高,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信用信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信息透明度确依旧没有提高。我国经济偏向于国有垄断大企业,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占有优势的销售终端企业,例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已经研究和实践了信用政策管理100多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管理技术方面上已经可以说是很熟练了。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销售促使企业信用管理达到了高潮,同国内相比,由于市场经济还不发达,信用销售仍很落后而造成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普遍低下,许多企业仍处于空白状态。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存在着坏账率高而应收账款率低的现象,许多企业因此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倒闭,这一现象收到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开始建立信用政策管理制度成立信用政策管理部门规范了赊销行为等一系列措施,不到五年里这些措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使美国经济在往后的几十年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众多国外企业把信用管理看做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而具备一套完整有效的信用政策制度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第二章 企业信用政策理论概述
2.1企业信用政策的定义及目标
2.1.1企业信用政策的定义
企业信用政策,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支配、操作和限定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政策是企业根据自身营运情况制定的有关应收账款的政策。企业信用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信用政策的其他目标是通过实施信用政策完善企业的信用销售战略。主要表现为合理的将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坏账率缩小,从而提高现金的周转速度,实现最大限度的信用销售。
信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之一。对资产使用者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企业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独立开展经济活动,现代企业是建立在双方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信用是现代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一项无形的社会资源,是优化配置的有效技能,信用的存在促进了资源从使用效率低转向了使用效率高的变化,加速了信用在不同企业间的自由转换,促进了资本利润的平均化。信用可以节省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相关费用从而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多种信用工具的存在不仅减少了现金的流通,还可以促使一些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更方便的运行,大大减少了现金流通多引起的相关费用,信用的发展还能增加商品的销售速度,促进了资本的周转速度,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良好的信用还大大降低了社会的管理成本。信用可以加速资本的集中,扩大经济活动和规模范畴,提高了信用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企业最大限度的享受了规模经济效益,不管是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还是证券市场,不仅将社会上小额的、闲散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去,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使企业或者个人原本不可能完成的经济活动通过信用合作的方式完成了,从而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规模,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5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