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专业(附件)【字数:12826】
为了加强我们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的了解。从110家公司收集2013年底的报告的数据。对每个年度报告分别进行检查和编码,以获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数。研究结果表明35%的被抽样的企业没有在它们的年报中披露足够的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低水平不能用来确定被抽样公司的实际治理水平。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董事会独立性是一个显著的变量,解释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上的结果支持观点,独立董事有助于强化披露的质量和增加信息的透明程度。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
目 录
0 引言 1
1 国内国外研究综述 1
1.1国内研究成果 1
1.2国外研究成果 2
1.3研究内容、创新点和难点 2
2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3
2.1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 3
2.2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 4
2.3理论基础 5
2.3.1委托代理理论 5
2.3.2信息传递理论 6
2.3.3信息不对称理论 6
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 7
3.1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7
3.2董事会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8
3.3 监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10
3.4高管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10
4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实证研究 11
4.1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11
4.1.1变量定义 11
4.1.2模型设定 11
4.2实证分析 12
4.2.1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4.2.2相关系分析 13
4.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
5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问题及建议 14
5.1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问题 14
5.2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建议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露的影响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财务舞弊事件频频爆发,人们认识到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严重性。著名的例子有安然事件,它通过各种不合法的经济手段虚增股东的利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和公司内部可能存在的缺陷有关。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财务舞弊,国内外颁布了相应的各种法律法规,想要从宏观上扼制财务舞弊事件。我国在2012年颁布了相关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在深沪主板实行[1]。实行后企业的评价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1 国内国外研究综述
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公司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是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着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验证会计信息就很必要。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制度之下,公司一般实行两权分离,公司的所有者就是资产的提供者,这些提供者通常不对公司直接参管,而是选择将企业委托给专门的人员经营管理,这种委托行为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的缺陷是投资者无法直观感受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这时候,被他们委托代理的管理者就需要向他们披露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资料,投资者根据提供的会计资料判断受托的管理者是否尽到了责任。因此,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是实际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评价,而投资者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真实,为了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就需要健全内部控制的环境。
1.1国内研究成果
王慧芳(2011)认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可以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1]。她认为当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困境,主要是因为内控缺陷的概念尚不清晰,而且分类模糊,实际中不能很好区分缺陷类型。
陈武朝(2012)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萨班斯法案》颁布初期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1]。研究发现该法案对内部控制的规定较为详细全面,颁布初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就明显增多了。
经济学者胡汝银(1999)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经营者为了确保包括自身在内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还有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运营的影响。
早于2012年的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概念在198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就被财政部提及。该法规首先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说明,但受制于研究时间的起点较晚,对该内涵地理解还较狭隘,仅进行了广义定义,这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际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国的学者和企业家通过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解决。
1.2国外研究成果
Franklin(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强,与之相对应,存在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则存在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并且负债程度较高[1]。
Heather(2000)在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研究中,考察了他们需求内部控制信息的各种情况[1]。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美国银行家、证券经纪人、公司主管、公司董事、分析师、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需求来看,内部控制能制约舞弊现象并改善经营管理行为,内部控制披露的自愿性并不是制约其披露情况的因素。
Naomi(2009)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时,选择对公司的披露政策进行分析[1]。内部控制的披露政策要求这些非合作竞争的公司必须向它们的竞争对手披露内部控制的成本报告,这势必会损害公司自身的利益。公司通过协作规避损失,但是协作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获得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因为公司协作支付给代理商高额的租金。这些公司在非合作投资中的竞争限制了代理商的租金,竞争的管制作用也就随之减少了。
Laura和Michael(2010)更多的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当作一种监管工具[1]。在对广义上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的概念进行讨论之后,思考了有关生命周期的内容。
Dan、Chris和Robert等(2011)在初始404报告中考察企业债务成本变动和披露实质性缺陷间的关系[1]。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企业公开交易债务之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增加了信用利差。
目 录
0 引言 1
1 国内国外研究综述 1
1.1国内研究成果 1
1.2国外研究成果 2
1.3研究内容、创新点和难点 2
2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3
2.1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 3
2.2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 4
2.3理论基础 5
2.3.1委托代理理论 5
2.3.2信息传递理论 6
2.3.3信息不对称理论 6
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 7
3.1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7
3.2董事会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8
3.3 监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10
3.4高管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10
4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实证研究 11
4.1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11
4.1.1变量定义 11
4.1.2模型设定 11
4.2实证分析 12
4.2.1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4.2.2相关系分析 13
4.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
5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问题及建议 14
5.1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问题 14
5.2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建议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缺陷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露的影响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财务舞弊事件频频爆发,人们认识到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严重性。著名的例子有安然事件,它通过各种不合法的经济手段虚增股东的利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和公司内部可能存在的缺陷有关。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财务舞弊,国内外颁布了相应的各种法律法规,想要从宏观上扼制财务舞弊事件。我国在2012年颁布了相关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在深沪主板实行[1]。实行后企业的评价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1 国内国外研究综述
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公司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是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着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验证会计信息就很必要。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制度之下,公司一般实行两权分离,公司的所有者就是资产的提供者,这些提供者通常不对公司直接参管,而是选择将企业委托给专门的人员经营管理,这种委托行为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的缺陷是投资者无法直观感受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这时候,被他们委托代理的管理者就需要向他们披露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资料,投资者根据提供的会计资料判断受托的管理者是否尽到了责任。因此,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是实际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评价,而投资者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真实,为了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就需要健全内部控制的环境。
1.1国内研究成果
王慧芳(2011)认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可以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1]。她认为当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困境,主要是因为内控缺陷的概念尚不清晰,而且分类模糊,实际中不能很好区分缺陷类型。
陈武朝(2012)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萨班斯法案》颁布初期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1]。研究发现该法案对内部控制的规定较为详细全面,颁布初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就明显增多了。
经济学者胡汝银(1999)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经营者为了确保包括自身在内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还有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运营的影响。
早于2012年的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概念在198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就被财政部提及。该法规首先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说明,但受制于研究时间的起点较晚,对该内涵地理解还较狭隘,仅进行了广义定义,这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际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国的学者和企业家通过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解决。
1.2国外研究成果
Franklin(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强,与之相对应,存在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则存在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并且负债程度较高[1]。
Heather(2000)在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研究中,考察了他们需求内部控制信息的各种情况[1]。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美国银行家、证券经纪人、公司主管、公司董事、分析师、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需求来看,内部控制能制约舞弊现象并改善经营管理行为,内部控制披露的自愿性并不是制约其披露情况的因素。
Naomi(2009)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时,选择对公司的披露政策进行分析[1]。内部控制的披露政策要求这些非合作竞争的公司必须向它们的竞争对手披露内部控制的成本报告,这势必会损害公司自身的利益。公司通过协作规避损失,但是协作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获得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因为公司协作支付给代理商高额的租金。这些公司在非合作投资中的竞争限制了代理商的租金,竞争的管制作用也就随之减少了。
Laura和Michael(2010)更多的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当作一种监管工具[1]。在对广义上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的概念进行讨论之后,思考了有关生命周期的内容。
Dan、Chris和Robert等(2011)在初始404报告中考察企业债务成本变动和披露实质性缺陷间的关系[1]。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企业公开交易债务之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增加了信用利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