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居民储蓄差异化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1
2.1储蓄与居民储蓄涵义1
2.2储蓄理论的发展1
3 江苏浙江居民储蓄差异现状4
3.1 江苏浙江居民储蓄规模差异4
3.2 江苏浙江居民储蓄行为差异7
4 江浙两省居民储蓄差异影响程度分析11
4.1 主要变量11
4.2 模型设定11
4.3 数据分析11
5 基于省际均衡发展的相关建议14
5.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4
5.2适当提高利率 14
5.3 丰富居民的投资渠道15
5.4 调整就业岗位15
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图1 江苏与浙江的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差额(亿元)5
图2 江浙两省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占全国总居民储蓄的比重5
图3 江苏浙江居民储蓄年增长量比较6
图4 2000-2012年江浙两省人均储蓄余额比较7
图5 江浙两省人均储蓄年增长率M和人均收入增长率N比较8
图6 江浙居民CPI比较(上年=100元)8
图7 江浙两省少年少儿抚养比B1和老年人口抚养比B2走势9
图8 2000-2012年江浙两省城镇居民消费剩余(元)11
图9 2000-2012年江浙两省农村居民消费剩余(元)11
图10 1999年至2012年利率调整情况12
图11 江苏省数据回归分析结果13
图12 浙江省数据回归分析结果13
表1 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浙两省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重表6
表2 江苏省相关数据12
表3 浙江省相关数据 12
1 引言
随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的日益加深,国内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之一仍然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对国际市场和投资的依赖,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实际上, 近年来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居民的储蓄水平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居民有了剩余资金都会习惯性地区储蓄,而非其他投资。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储蓄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多人均储蓄的国家,我国人均居民储蓄已经超万元。中国的居民高储蓄问题已然成为了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我国东部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均较高,然而,他们的居民储蓄却存在着差异。多数学者均关注中国的高储蓄问题,基于省际间、地区间居民储蓄差异问题的文献较少。因此,试图从江苏、浙江这两个东部经济发达省的居民储蓄差异研究问题,深入了解各个因素对其居民储蓄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各自的主要储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缩小差异的相应建议。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1993—2012年的统计数据、江苏统计年鉴以及浙江统计年鉴1993—2012年的相关数据。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涵义
广义上,储蓄是指职工家庭收入总额中未消费的部分,就是等于收入减去消费的部分。它包括了现金、银行存款以及所拥有的债券、股票、国库券等有价证券之和。一般,人们所理解的储蓄, 主要是指居民存在银行的部分, 即储蓄存款。居民储蓄是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我国,储蓄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其中,居民储蓄是指居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居民储蓄是居民保存了节省或延缓当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值的行为。
本文中提及的居民储蓄率等于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除上地区生产总值的数值。
2.2 储蓄理论的发展
储蓄函数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储蓄函数理论。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函数理论一直进行着修正与完善。同时,随着计量技术与工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储蓄函数理论研究中应用了计量技术与工具,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与假说。总的来看,西方储蓄函数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的储蓄理论主要是储蓄和当期收入时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其中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为代表。
绝对收入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储蓄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函数,在短期内人们的储蓄主要取决于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多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储蓄也将增加,但二者并不按同等比例增加,储蓄的增长量按照收入增长量中的比例递增的,即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由于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所以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逐渐提高,且在一般情况下,平均储蓄倾向是大于边际储蓄倾向的。绝对收入理论的储蓄函数揭示了储蓄与收入之间的短期数量关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于1949年是最早提出相对收入理论的。相对收入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消费量不是决定于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与其周围家庭相比较的相对收入水平以及本人历史上的最高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着彼此攀比的现象,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同时,消费一旦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的棘轮效应,即难于向下调整而易于向更高标准调整。家庭消费支出一般落后于其收入的变化,就是说收入水平下降时消费也不会立刻减少。消费变动会反映到储蓄,即收入增长时,会表现为储蓄的增长;收入水平下降的时候,人们可能宁愿动用储蓄来维持已达到的消费水平,也不愿改变消费习惯来减少消费,这样储蓄就会下降。相对收入理论的储蓄函数表明,储蓄不仅仅与当期收入有关,还会受到相对收入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引入预期收入 来研究储蓄函数理论,其中著名的理论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居民储蓄安排主要不是由他的当期收入决定,居民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就是一种长期的平均的预期收入 ,一般是用过去几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表示,距离当前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距离当前时间越远,权数越小。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他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持久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则较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短期的收入暂时增加的部分几乎全部用来增加储蓄,储蓄增长明显加速,会相应提高。但是,持久收入增长会带来消费和储蓄水平的相应增长,但是消费率和储蓄率相对固定。
2007 0.5002 0.0333 104.31 0.191 0.15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7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