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应对策略
目 录
1 引言1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和特点1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1
2.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3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4
3.1 人员对内部控制欠缺认识6
3.2 内部控制制度和意识不完善7
3.3 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很差7
3.4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8
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措施8
4.1 提高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8
4.2 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意识9
4.3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9
4.4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建立良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利用国库资金建立的组织机构,它和企业、社会组织机构等组成了我国的组织体系。据我所知,中国大约有1300000家的事业单位或者组织机构,所属单位人员的人数有3000多万人 。事业单位涉及了我国很多的行业和领域,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公共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发展。从这几年来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对经济体系变革和行政体系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改革已逐渐提上日程。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一席,在原有的事业单位基础上将政治和事务分开,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是我国近年来需要关注的重点。虽然近几年事业单位正在积极地改革,并且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显而言之,若是不清楚事业单位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也就很难对此有实质性的进展。
事业单位是我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着我国的国家职能能否实现。事业单位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事业单位应当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并且贯彻内部控制规范。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和特点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
按照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真实的表现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和经营活动现状。中国的组织机构,包括《内部控制标准的颁布(试行)》是基于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发展的整体框架》,COSO认为内部控制规范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有目标的企业或者单位。
COSO是一个在美国建立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组织的下属机构,多年来坚定不移的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并于1992年颁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的前辈级规范,COSO在报告中提出应当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预防风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或者我国本地出色的企业相比仍有很多缺陷,所以为了保证其能够实现目标,中国应更加注重怎么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架构:
内部控制制度体制,以某市为例:
2.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2.2.1 运营目标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关注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效率,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拥有者在这里处于支配地位并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虽然事业单位在其运营中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其主旨永远都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的实现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内部效益的最大化。
2.2.2 预算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的预算来自于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务收支报告,其主要用于社会和内部资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节约和促进社会资源的发展,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是有效管理事业单位资源的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2.3 绩效评价的特点
事业单位有公共性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依据预算的进程和效益而形成有效地内部控制体系,在内部控制目标上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产品,强调社会公共财物的收支情况,整体的内部控制理论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注重社会服务的职能和服务的质量,但是相对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较为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理念不够成熟。
2.2.4 内部控制与监督的特点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体系中,进行监督的部门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一般来说,适度的专业与职能化分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较为有利,但是在事业单位中较多的职能化分工反而限制了内部控制的效力,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容易导致管理交叉和多头指挥等不良影响。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建立监督机制时要建立外部监督的纵横监督,对于管理监督体系中的缺陷,只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了,才能减少工作环节中出现的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效性。我国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是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财政,为人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因此,事业单位在监督机制上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
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由此产生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为了更好的分析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的张庆龙教授与几人组成一个团队,对2014年以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做了调查分析,耗时八个多月,统计发放调查问卷八百份,能够回收的有五百八十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535份,回收率高达72.5%,调查对象(受访者)为不同部门的事业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及骨干人员,而且受访者对单位的发展有着更高程度的参与度,深入了解了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和实施过程,并且能够为调查的内容承担真实和有效的责任。
下面是调查情况分析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执行情况的调查显示 只有1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该规范,9%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81%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该规范但不了解或者知道一些关于该规范的信息
对于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21%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做出一些举措,11%的受访者表示将该规范全面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中,37%的受访者处于不知所以然的状态,24%的受访者对此规范没有做出任何措施,甚至7%的受访者根本不了解该规范的运行情况或者说根本没有实施
不相容职位上处于相互分离或者处于全面预算等方面 有将近60%的应用率
在资金保护控制和内部信息公开控制方面的执行率较差 只有34%左右
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即使单位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工作人员也没放在心上,总而言之,就是单位和人员没有内部控制的概念。
1 引言1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和特点1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1
2.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3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4
3.1 人员对内部控制欠缺认识6
3.2 内部控制制度和意识不完善7
3.3 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很差7
3.4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8
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措施8
4.1 提高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8
4.2 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意识9
4.3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9
4.4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建立良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利用国库资金建立的组织机构,它和企业、社会组织机构等组成了我国的组织体系。据我所知,中国大约有1300000家的事业单位或者组织机构,所属单位人员的人数有3000多万人 。事业单位涉及了我国很多的行业和领域,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公共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发展。从这几年来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对经济体系变革和行政体系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改革已逐渐提上日程。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一席,在原有的事业单位基础上将政治和事务分开,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是我国近年来需要关注的重点。虽然近几年事业单位正在积极地改革,并且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显而言之,若是不清楚事业单位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也就很难对此有实质性的进展。
事业单位是我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着我国的国家职能能否实现。事业单位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事业单位应当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并且贯彻内部控制规范。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和特点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
按照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真实的表现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和经营活动现状。中国的组织机构,包括《内部控制标准的颁布(试行)》是基于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发展的整体框架》,COSO认为内部控制规范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有目标的企业或者单位。
COSO是一个在美国建立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组织的下属机构,多年来坚定不移的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并于1992年颁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的前辈级规范,COSO在报告中提出应当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预防风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或者我国本地出色的企业相比仍有很多缺陷,所以为了保证其能够实现目标,中国应更加注重怎么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架构:
内部控制制度体制,以某市为例:
2.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2.2.1 运营目标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关注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效率,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拥有者在这里处于支配地位并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虽然事业单位在其运营中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其主旨永远都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的实现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内部效益的最大化。
2.2.2 预算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的预算来自于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务收支报告,其主要用于社会和内部资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节约和促进社会资源的发展,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是有效管理事业单位资源的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2.3 绩效评价的特点
事业单位有公共性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依据预算的进程和效益而形成有效地内部控制体系,在内部控制目标上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产品,强调社会公共财物的收支情况,整体的内部控制理论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注重社会服务的职能和服务的质量,但是相对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较为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理念不够成熟。
2.2.4 内部控制与监督的特点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体系中,进行监督的部门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一般来说,适度的专业与职能化分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较为有利,但是在事业单位中较多的职能化分工反而限制了内部控制的效力,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容易导致管理交叉和多头指挥等不良影响。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建立监督机制时要建立外部监督的纵横监督,对于管理监督体系中的缺陷,只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了,才能减少工作环节中出现的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效性。我国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是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财政,为人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因此,事业单位在监督机制上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
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由此产生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为了更好的分析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的张庆龙教授与几人组成一个团队,对2014年以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做了调查分析,耗时八个多月,统计发放调查问卷八百份,能够回收的有五百八十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535份,回收率高达72.5%,调查对象(受访者)为不同部门的事业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及骨干人员,而且受访者对单位的发展有着更高程度的参与度,深入了解了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和实施过程,并且能够为调查的内容承担真实和有效的责任。
下面是调查情况分析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执行情况的调查显示 只有1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该规范,9%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81%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该规范但不了解或者知道一些关于该规范的信息
对于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21%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做出一些举措,11%的受访者表示将该规范全面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中,37%的受访者处于不知所以然的状态,24%的受访者对此规范没有做出任何措施,甚至7%的受访者根本不了解该规范的运行情况或者说根本没有实施
不相容职位上处于相互分离或者处于全面预算等方面 有将近60%的应用率
在资金保护控制和内部信息公开控制方面的执行率较差 只有34%左右
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即使单位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工作人员也没放在心上,总而言之,就是单位和人员没有内部控制的概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