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券发行中的信用评级乱象及监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企业融资券帮很多企业摆脱了筹资困难的困境,其发行规模迅速增长。但是近3年企业融资券频频爆雷,评级业乃至金融市场呈现一派乱象。本文基于此情况进一步探究问题原因,给出相应对策,以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发展。本文通过调查以及案例分析发现,国内评级行业存在信用违约频发、评级机构频频下调评级结果、评级机构以级定价等问题。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国家干预理论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评级方法指标单一、评级机构垄断缺乏竞争、发行人付费模式造成评级购买、评级机构与发行人共谋以及政府监管不严。为此提出了规定多层次多元化方法与指标、采用投资者付费模式、对国外评级机构放宽要求以及政府加强监管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给现阶段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个理论基础,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2
1.3.2国外研究现状 3
1.2.3评述 4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4
1.3.1研究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4
2.相关概念及理论 6
2.1相关概念 6
2.1.1企业融资券 6
2.1.2评级机构 6
2.1.3信用评级 6
2.1.4信用违约 7
2.2相关理论 8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8
2.2.2委托代理理论 8
2.2.3国家干预理论 9
3.企业融资券评级的现状与乱象 10
3.1企业融资券信用评级的现状 10
3.1.1企业融资券评级等级偏高 10
3.1.2评级结果下调多,上调少 11
3.1.2国内四大评级机构瓜分市场 11
3.2企业融资券现象之下的乱象 13
3.2.1信用违约案例频发 13
3.2.2多家评级机构断崖式下调评级结果 13
3.2.3评级机构以级定价 14
4.评级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4.1方法指标单一,未能有效察觉信用风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4.2四大垄断机构缺乏竞争,不注重评级结果 15
4.3发行人付费模式造成“以级定价” 16
4.4政府层面对评级机构监管不严格 16
5.针对企业融资券评级乱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8
5.1规定多层次多元化评级方法与指标,提高评级质量 18
5.2对国外评级机构放宽进入要求,促进国内评级业良性竞争 18
5.3采用投资者付费模式,提升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18
5.4政府加强对评级机构自身独立性公正性监管 19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企业融资券由于其具备筹资成本低,发行程序简单,方式灵活、审批时间短等优点,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因此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一项重要方式。但是企业融资券的信用违约问题却一直困扰社会公众与政府。近两三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平台上企业融资券接连爆雷,例如广西有色金属债券评级下调直至违约、丹东港违约案例。很多评级结果为AA级甚至AAA级的企业融资券频频发生信用违约事件,评级悬崖式下降。从信用评级质量来看,国内评级行业的评级确实存在问题。作为对企业融资券进行评级的评级机构,在这种问题下也逐渐被人关注。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大多处于垄断竞争的局面,加之信用违约情况频发,因此公众对信用评级充满质疑。
而2018年大公资信被爆出在对企业评级的同时又直接提供咨询业务,收取高价费用。此违规行为先后受到了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的处罚。此事件引起了公众对评级业的持续关注。2019年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新)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国际并持有大公国际58%的股权。国新作为一个央企出面对大公国际进行监管,可见国内评级业的严峻情形。国内评级整体呈下滑趋势,评级虚高、评级泡沫、以及信用评级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出现许多信用评级事故,信用评级乱象丛生。
本文正是从评级机构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内外信用评级的概述和企业融资券信用评级违约情况频发的现象入手,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信用评级我国信用评级业出现的乱象,对企业融资券违约情况的背后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找出根源,结合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个原因,给其他专家进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让金融市场更加有序健康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企业融资券违约现象下的信用评级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描述:评级方法和付费模式、对评级质量的检验、影响评级质量的因素。
评级方法在信用评级系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童欣(2016)观察A企业15年短期融资券的存续情况,指出国内评级机构方法单一。国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重点均放在受评主体自身指标,而忽视了宏观环境以及行业发展周期的影响,使得评级结果并不能完全显示企业质量。黄鹂(2018)也指出,我国评级机构对问题的的分析更多是在个体层面,几乎不涉及公司治理、资产流动性以及子母公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付费模式,我国的主流是发行人付费模式,投资者付费模式使用的很少。针对这两种模式,不同的作者看法大同小异。武诺男(2018)指出,向发行方收费的模式,加剧了评级购买的现象,最终引发信用评级偏高,导致评级乱象。管超(2018)则利用数据分析,得出在当前存在的投资者付费模式和发行人付费模式下,投资者付费模式更能抑制评级虚高的现象。
从对评级质量进行检验来说,评级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违约率大小。陈浩(2018)研究了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发布的年度违约率,指出评级等级越高则违约率越低,高等级债券的违约率明显低于低等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14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