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财务欺诈的原因与防范(附件)

摘 要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在证券市场有效运行必须以真实性为保证。但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却并未真实,即使有层层审核在审计部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之后仍然出现财务欺诈现象。某些上市公司会灵活的运用会计准则对财务公司进行修饰,同时个别企业已经超越会计准则的界限。由于企业与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进而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财务欺诈行为使得投资者连连受损,严重危害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就财务欺诈的表现为入手,揭露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形成的内在因素以及形成的外在因素,同时针对财务欺诈形成因素做了收益与成本的界定,分析了财务欺诈收益与成本的现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收益与成本的模型,方便更好的去分析上市公司在尝试欺诈时的动机。再者对上市公司的非财务特征但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的因素做了介绍,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次数以及股权结构会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具体解说。最终通过问题对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防范做了具体的建议,分为外部建议和内部建议量大块来做针对性的预防。本文没有针对某一特定上市公司来分析,而是结合以往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表现综合起来较为全面的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财务欺诈的原因,同时针对原因去做相应的建议来防范财务欺诈。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3 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 3
1.3.1 研究范围 3
1.3.2 研究方法 3
1.4 财务欺诈的相关概念及比较 3
1.4.1 财务欺诈 3
1.4.2 盈余管理 4
1.4.3 会计信息失真 4
2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中收益与成本的界定
2.1 公司财务欺诈收益的界定 5
2.2 公司财务欺诈成本的界定 5
2.3 公司财务欺诈收益与成本的现状分析 5
2.4 公司财务欺诈的收益与成本定性分析 5
2.5 公司财务欺诈的案例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原因
3.1 公司财务欺诈形成的内在因素 8
3.1.1 管理者自身利益的需要 8
3.1.2 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 8
3.2 公司财务欺诈形成的外在因素 8
3.2.1 法律制度不健全 8
3.2.2 监督体系不完善 8
4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非财务特征研究
4.1 公司董事会开会次数 9
4.2 公司股权结构 9
4.3 公司违规次数 9
4.4 是否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9
4.5 并购重组企业 9
5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防范建议
5.1 公司内部建议 11
5.1.1 健全董事会制度 11
5.1.2 加强内部审计 11
5.1.3 完善会计体系 11
5.1.4 树立诚信的企业文化 12
5.2 公司外部建议 12
5.2.1 完善法律监管制度 12
5.2.2 完善证券市场机制 12
5.2.3 提高外部审计水平 12
5.2.4 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也越来越活跃,随之而来的诚信问题也油然而生,财务欺诈问题已不可忽视,财务欺诈对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践踏,证券市场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导致证券市场本篇论文研究的功能失效,使得证券市场公信力下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不可估量;本文目的是希望通过浅谈财务欺诈的起因来了解财务欺诈真实面目,分析企业在做财务欺诈时的心理动机,然后通过产生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根源上对财务欺诈予以防范,提高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希望通过一些意见可以对改良证券市场环境有所帮助。
1.1.2 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追求自身利益通常会采取一些财务欺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是时有发生的,而这样的财务欺诈最终伤害的还是各种不知情的相关利益者,打破了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重威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财务欺诈使得财务信息越来越不真实,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导致证券市场不能正常运行,给投资者和证券市场都带来了伤害,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研究企业财务时还对非财务特征就行了研究,希望找到可以帮助判断的非财务特征。在对模型研究以及非财务特征的探究的同时寻找可以辨别财务信息真假的方法,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斯蒂夫阿伯雷齐特(Albrecht)提出了著名的舞弊三角论(压力、机会和借口)。同时企业会计舞弊与反会计舞弊的著名理论“GONE”(Bologna&Lindquist)理论(贪心、机会、需要和暴露)在美国流传很广。舞弊冰山理论是由杰克波罗格纳和罗伯特林德奎斯特(Bologna&Lindquist)提出的。再者就是G.杰克波罗格纳(G.Jack Bologna)等人在GONE理论基础发展上得出的舞弊风险因子论是目前企业舞弊理论中比较完善的[1]。
1985年,美国成立Treadway委员会,即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创建,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
1998年Summers和Sweeney研究为企业关联交易和财务信息失真的关系做了界定。美国的Treadway委员会(反财务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在“1987报告”中提出了企业的反舞弊制度论[2]。
1999年印第安大学教授Messod Daniel在《利润操纵的识别》中提到上市公司利用财务数据是否财务造假做出假设。
专门的企业欺诈防范理论在国外并不多,其原因在于国外在进行财务欺诈研究识别时根据企业特点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想对来说比较零散,但是都是企业防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针对这些研究理论都归纳在企业欺诈的理论中。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在证券市场上起步比较晚,在财务欺诈的研究成果上我国学者研究成果明显少于国外。但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证券市场也跟着向前发展,我国学者和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证券市场发展健康的关注,财务欺诈也就成了学者重点研究的方向。
2011年在财政监督中李文辉对伦理视角的会计人员财务欺诈“成本—收益”分析发表观点[3]。
2012年江苏科技大学万东敏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及治理策略做了研究[4]。同年,在商业文化中宋跃奎发表如何防范治理财务欺诈现象[5]。同年,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中刘红花,陈国民两人发表了公司治理与财务欺诈的新视角[6]。同年,在审计与经济研究中郝玉贵,刘李晓两人对关联方交易欺诈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做了研究,此研究基于紫鑫药业的案例做了分析研究[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8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