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乳娘中舞美道具对舞蹈呈现的作用与意义
摘 要本文以舞剧《乳娘》中的道具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梳理,通过欣赏舞剧、实际观察,运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艺术实践活动中的经验,结合具体道具,对每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道具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暗示含义和所延伸出的山东地域文化特征。道具的使用作为舞剧的一大亮点,所代表的内涵不可忽视,对于舞蹈的审美体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舞剧《乳娘》道具运用和内涵的分析可以揭示道具在舞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舞剧在道具使用方面有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同时本研究有助于舞剧的传播和推广,可以使更多人关注这部作品,关注山东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朴实善良的地域文化。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舞剧《乳娘》概述 2
(一)故事背景 2
(二)故事情节 2
(三)主要人物 3
三、道具对舞蹈表现的重要作用 4
(一)引导剧情 4
(二)刻画人物性格 4
(三)表演环境造型的装饰手段 4
(四)渲染环境气氛和表现时间的辅助工具 4
四、舞剧《乳娘》中道具的使用方式与象征意义 5
(一)巨大横木 5
(二)布老虎 6
(三)垂直的木板床 6
(四)两个摇篮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舞剧《乳娘》是学院和山东省青年艺术团联合编创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是2018年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四部红色文化题材作品之一。舞剧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传承和弘扬党群一心、军民一家、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齐鲁情怀和革命精神,表现了山东大地上无私的人间大爱。舞剧《乳娘》中道具的使用是一大亮点,道具种类繁多,形制虽有大有小,但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却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舞蹈的审美体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文选择以舞剧《乳娘》的道具为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意义
学术界对于道具的使用对舞台呈现的作用与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义有着专门的研究,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而对于舞剧《乳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对《乳娘》的舞台美术和道具的研究数量很少。对于舞剧《乳娘》道具运用和内涵的分析可以揭示道具在舞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舞剧在道具使用方面有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同时本研究有助于舞剧的传播和推广,可以使更多人关注这部作品,关注山东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朴实善良的地域文化。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经验总结法: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二、舞剧《乳娘》概述
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的舞剧《乳娘》,讲述了胶东地区“乳娘”抚育革命后代的真实故事,对这一群伟大的女性在这峥嵘岁月中的人间大爱以及血乳交融、生死相依的齐鲁情怀进行了歌颂与赞扬。
(一)故事背景
舞剧《乳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为躲避日寇“扫荡”,胶东育儿所由荣成迁至较为安全的牟海(今乳山)县田家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 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时被迫频繁转移,他们不得不抛下亲生骨肉奔赴前线。胶东育儿所在当地秘密挑选哺乳期的妇女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这些妇女被称为“乳娘”。舞剧正是讲述了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发生在其中一名普通乳娘身上的故事。
(二)故事情节
1.序——《生》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胶东地区的抗战斗争如火如荼。在和日军的激烈战斗中,怀胎十月的女战士原芳在隆隆的炮声中忍受着疼痛与战士们并肩战斗。后方的一户普通农家中,临产的农妇秀珍也在期待着孩子的到来。随着一阵哭啼声,原芳在炮火中生下了儿子利民,秀珍生下了女儿杏花。
2.第一幕——《离》
随着战事的推进,原芳所在的部队要立刻转移。由于孩子年幼,无法跟随部队行动,原芳不得不将儿子利民交托给当地的乡亲们抚养。部队出发前,原芳将利民交给秀珍抚育,并取下自己的红围巾作为信物。
与此同时,秀珍的丈夫春旺参军后也要随部队奔赴前线,秀珍送夫出征,临别前亲手将缝制的蓝花布包袱系在了丈夫身上。村里的乳娘们在宁静的夜色中前来探望利民,秀珍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孩子们在秀珍的悉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
3.第二幕——《死》
农忙时节,秀珍正和大家一样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噩耗传来,春旺牺牲在战场上。乡亲送来春旺的遗物,秀珍悲伤不已。回到家中,秀珍看到利民和杏花正在开心的争夺布老虎玩耍。秀珍不忍破坏孩子们的欢乐,将哀伤独自藏起并像往常一样照料他们。但对丈夫的思念无法言喻,秀珍只能在睡梦中与春旺相遇。
鬼子突袭村庄,秀珍带着两个孩子向外奔逃,年幼的杏花被人群冲散,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失去了生命,秀珍和利民悲痛欲绝。
4.第三幕——《别》
抗战胜利后,村里一片欢腾的景象。原芳回来寻找自己的亲生骨肉,利民不愿与陌生的亲生母亲相认,秀珍只好拿出红围巾将托付之事告诉利民。利民百般不舍,含泪跪拜了抚育自己的乳娘。
5.尾声《望》
利民离别的身影渐行渐远,孤身一人的秀珍站在村口依依不舍的看着利民远去的背影,始终不愿离开。她将那些过往在望眼欲穿的泪眼中化成无尽的思念......
(三)主要角色
1.秀珍(乳娘):本剧女主角,独自抚养利民和杏花。以“秀珍”这一人物角色,代表众多位乳娘,演绎她们的真实故事。代表了山东地区广大女性无私、伟大、坚强品格和奉献精神。
2.利民(乳儿):原芳的儿子,由秀珍抚养长大。重情义、孝顺、懂得感恩。
3.杏花(秀珍女儿):秀珍的女儿,与利民一起长大,后死于敌人的枪口。天真无邪、纯真善良。
4. 原芳(利民生母):八路军的一名卫生员,为突破敌人的封锁,随部队转移,将儿子利民交由秀珍抚养。顾全大局、勇敢无畏。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舞剧《乳娘》概述 2
(一)故事背景 2
(二)故事情节 2
(三)主要人物 3
三、道具对舞蹈表现的重要作用 4
(一)引导剧情 4
(二)刻画人物性格 4
(三)表演环境造型的装饰手段 4
(四)渲染环境气氛和表现时间的辅助工具 4
四、舞剧《乳娘》中道具的使用方式与象征意义 5
(一)巨大横木 5
(二)布老虎 6
(三)垂直的木板床 6
(四)两个摇篮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舞剧《乳娘》是学院和山东省青年艺术团联合编创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是2018年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四部红色文化题材作品之一。舞剧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传承和弘扬党群一心、军民一家、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齐鲁情怀和革命精神,表现了山东大地上无私的人间大爱。舞剧《乳娘》中道具的使用是一大亮点,道具种类繁多,形制虽有大有小,但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却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舞蹈的审美体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文选择以舞剧《乳娘》的道具为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意义
学术界对于道具的使用对舞台呈现的作用与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义有着专门的研究,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而对于舞剧《乳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对《乳娘》的舞台美术和道具的研究数量很少。对于舞剧《乳娘》道具运用和内涵的分析可以揭示道具在舞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舞剧在道具使用方面有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同时本研究有助于舞剧的传播和推广,可以使更多人关注这部作品,关注山东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朴实善良的地域文化。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经验总结法: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二、舞剧《乳娘》概述
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的舞剧《乳娘》,讲述了胶东地区“乳娘”抚育革命后代的真实故事,对这一群伟大的女性在这峥嵘岁月中的人间大爱以及血乳交融、生死相依的齐鲁情怀进行了歌颂与赞扬。
(一)故事背景
舞剧《乳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为躲避日寇“扫荡”,胶东育儿所由荣成迁至较为安全的牟海(今乳山)县田家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 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时被迫频繁转移,他们不得不抛下亲生骨肉奔赴前线。胶东育儿所在当地秘密挑选哺乳期的妇女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这些妇女被称为“乳娘”。舞剧正是讲述了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发生在其中一名普通乳娘身上的故事。
(二)故事情节
1.序——《生》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胶东地区的抗战斗争如火如荼。在和日军的激烈战斗中,怀胎十月的女战士原芳在隆隆的炮声中忍受着疼痛与战士们并肩战斗。后方的一户普通农家中,临产的农妇秀珍也在期待着孩子的到来。随着一阵哭啼声,原芳在炮火中生下了儿子利民,秀珍生下了女儿杏花。
2.第一幕——《离》
随着战事的推进,原芳所在的部队要立刻转移。由于孩子年幼,无法跟随部队行动,原芳不得不将儿子利民交托给当地的乡亲们抚养。部队出发前,原芳将利民交给秀珍抚育,并取下自己的红围巾作为信物。
与此同时,秀珍的丈夫春旺参军后也要随部队奔赴前线,秀珍送夫出征,临别前亲手将缝制的蓝花布包袱系在了丈夫身上。村里的乳娘们在宁静的夜色中前来探望利民,秀珍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孩子们在秀珍的悉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
3.第二幕——《死》
农忙时节,秀珍正和大家一样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噩耗传来,春旺牺牲在战场上。乡亲送来春旺的遗物,秀珍悲伤不已。回到家中,秀珍看到利民和杏花正在开心的争夺布老虎玩耍。秀珍不忍破坏孩子们的欢乐,将哀伤独自藏起并像往常一样照料他们。但对丈夫的思念无法言喻,秀珍只能在睡梦中与春旺相遇。
鬼子突袭村庄,秀珍带着两个孩子向外奔逃,年幼的杏花被人群冲散,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失去了生命,秀珍和利民悲痛欲绝。
4.第三幕——《别》
抗战胜利后,村里一片欢腾的景象。原芳回来寻找自己的亲生骨肉,利民不愿与陌生的亲生母亲相认,秀珍只好拿出红围巾将托付之事告诉利民。利民百般不舍,含泪跪拜了抚育自己的乳娘。
5.尾声《望》
利民离别的身影渐行渐远,孤身一人的秀珍站在村口依依不舍的看着利民远去的背影,始终不愿离开。她将那些过往在望眼欲穿的泪眼中化成无尽的思念......
(三)主要角色
1.秀珍(乳娘):本剧女主角,独自抚养利民和杏花。以“秀珍”这一人物角色,代表众多位乳娘,演绎她们的真实故事。代表了山东地区广大女性无私、伟大、坚强品格和奉献精神。
2.利民(乳儿):原芳的儿子,由秀珍抚养长大。重情义、孝顺、懂得感恩。
3.杏花(秀珍女儿):秀珍的女儿,与利民一起长大,后死于敌人的枪口。天真无邪、纯真善良。
4. 原芳(利民生母):八路军的一名卫生员,为突破敌人的封锁,随部队转移,将儿子利民交由秀珍抚养。顾全大局、勇敢无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