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降温对不同品种红花檵木生理生化特性影响

以圆叶青型(Yuanyeqing Time),大叶红型(Daye Hong Time),透骨红型(Xiyetouguhong Time)3个品种红花檵木为试验材料,在自然降温下, 对不同品种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歧化酶(POD)的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3个品种叶片花色苷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对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表明,3 种红花檵木抗寒性为圆叶青型>透骨红型>大叶红型,后二者差别不明显。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3
1.1实验材料来源及取样方法3
1.2试验方法4
2结果与分析4
2.1试验期温度变化4
2.2花色素苷含量变化5
2.3细胞膜透性变化5
2.4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7
2.5 SOD和POD活性变化 8
3 讨论与展望8
致谢9
参考文献9
自然降温对不同品种红花檵木生理生化特性影响
引言
红花檵木作为常绿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备受重视,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对红花檵木的研究多集中于呈色机理、变色规律、繁育及在园林中的应用等方面,对红花檵木抗寒性、抗逆性等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红花檵木( Loropetalum chinese var. rubrum)别名红桎木、红檵木,为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檵木属檵木的变种[1]。嫩枝被暗红色星状毛。叶互生,革质,卵形,全缘,嫩叶淡红色,越冬老叶暗红色。花4~8朵簇生于总状花梗上,呈顶生头状或短穗状花序,花瓣4枚,淡紫红色,带状线形。蒴果木质,倒卵圆形;种子长卵形,黑色,光亮。花期4~5月,果期9~10月。红花檵木枝繁叶茂,树态多姿,木质柔韧,耐修剪蟠扎,是制作树桩盆景的好材料。花、根、叶可药用。自然界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有着重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影响。为了扩大植物栽培与利用,广大园艺工作者在蔬菜、果树、园林植物等园艺资源和农作物资源的抗寒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4]。红花檵木作为一类重要的观赏、经济植物,其抗逆性研究也受到关注[5]。低温胁迫不仅影响红花檵木的生长发育,也是其“北移”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红花檵木抗寒生理的研究,揭示其抗寒生理机理,为提高其抗寒性、扩大引种栽培及园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参试品种按照候伯鑫命名的3大类品种。从每1大类中各选取了1个品种分别为圆叶青型(Yuanyeqing Time),大叶红型(Daye Hong Time),透骨红型(Time)三个品种红花檵木选取长势良好的植株,随机采集位于中上部、长度40 cm充分成熟、无病虫害枝条上的完整、饱满新鲜叶片,部分直接用于花色素苷和电导率测定,其余立即置于液氮中冷冻置于70°冰箱保存,用于酶活测定。
1.2 试验方法
2012年11月至翌年1 月,每隔1015天进行叶绿素、花色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的测定。分别从每个品种选三株取一定量叶片,试验数据均为3次重复测定的平均值3次重复。
1 . 2 . 1花色素苷含量测定 采用何奕昆等的方法[7],以每克鲜重叶片在10ml提取液中0.1吸光度为一个色素单位(U)。
1 . 2 . 2相对电导率的测定[89] a、选取新鲜叶片,经处理后,每品种快速称取鲜样3份,每份0.2g,分别放入编号为A、B、C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在低温,常温,煮沸条件下处理后,将A、B、C三杯放置室温下浸提1h左右(经常摇动,以有利电解质外渗)。然后将叶片从杯中夹出进行下一步测定。
b.用电导仪分别测定A、B、C三杯的电导率,同时测定蒸馏水(空白)的电导率(注意:每测定完一个样液后,用蒸馏水漂洗电极,再用滤纸将电极擦干,然后进行下一个样液的测定),记录所测得的结果。
按以下公式计算低温胁迫对植物相对电导率和伤害率。相对电导率R /% = R c /R b @ 100%;伤害率I /% = (R c R e) / ( 1 R e) @ 100%式中: R c为低温处理电导率; R b 为煮沸电导率; R e为对照电导率。
1 . 2 .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采用苯酚法[10] 。
1 . 2 .4 丙二醛(MDA )含量的测定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 )比色法[10] 。
1 . 2 .5 过氧化氢酶(POD)活性的测定 采用紫外吸收法[10] 。
1 . 2 .6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采用氮蓝四唑(NBT)法[10] 。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期的温度变化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地区气温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三月份温度已经回暖。最低温出现在1月份为6.9℃。该时期内日平均气温如图1所示。 
2.2 花色素苷含量变化
温度是影响植物组织中花色素苷积累的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稳定性来影响花色素苷的合成[11]。鸡爪槭的花色素苷含量与温度显著负相关[12],低温能显著保持花色素苷的稳定性,有利荔枝保鲜[13]。ShakedSachray等[14]推测温度在影响花青素苷合成的同时,也影响着花青素苷的稳定性。即当温度升高时,花青素苷合成的速率减慢,而此时花青素苷降解的速率却增加,其结果导致花青素苷的积累量降低。
如图2所示,随着月份变化,圆叶青型红花檵木花色素苷含量先增加后保持不变,透骨红型红花檵木和大叶红型红花檵木花色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降低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形成,温度过低使植物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影响圆叶青型红花檵木花色素苷合成的酶的最适温度较其他两个品种更低.

2.3 细胞膜透性变化
细胞膜透性是衡量细胞膜受伤害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植物在低温胁迫下,常导致细胞膜系统的破坏,致使细胞内的无机离子大量外渗,细胞代谢失调,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以叶片相对电导率表示植物在低温伤害下细胞质膜透性的变化,是评价植物抗寒性较直观的方法[15]。在低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越高,表明细胞膜透性程度越高,组织所受的伤害越重。由图3可知,从11月至翌年1月,透骨红型红花檵木的相对电导率由33.68%上升至12月的最高点50.34%,翌年1月开始下降。圆叶青型红花檵木的相对电导率从11月的30.43%上升至翌年1月的最高点46.76%,翌年1月开始下降。大叶红型红花檵木的相对电导从11月的37.53%上升到翌年1月的52.52%。圆叶青型和大叶红型红花檵木的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大叶红型红花檵木相对电导率的平均值为44.40%,透骨红型红花檵木相对电导率的平均值为55.87%,二者相差7.06%,两组幼苗之间差异显著(P<0.05)。三个品种相对电导率大小是顺序为:圆叶青型>透骨红型>大叶红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3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