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园区景观空间规划设计

高校景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展现,能传达出学校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等。作为不同高校集聚的高校园区,又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园区以及校园景观的概况,论述了其发展、特点及规划设计原则、高校园区共享区概况,并以江苏镇江高校园区为例,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对其景观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并以共享区为例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综述 2
1.1 高校园区的概述 2
1.2 高校园区的基本特性 2
1.2.1 整合性 2
1.2.2 开放性 2
1.2国内外高校园区的发展 2
1.3 国内高校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1.3.1大量占用土地,破坏原生态环境 2
1.3.2 资源共享化有待加强 3
1.3.3 规划设计缺少个性化 3
1.4 高校园区共享区概况 3
1.5现代高校园区规划研究目标 3
1.5.1构建“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 3
1.5.2更加开放的校园景观 3
1.5.3 生态校园建设 3
1.5.4 规划设计的个性化、地域化 3
2 规划设计说明 4
2.1 项目概况 4
2.2 基地区位分析 4
2.3 现状分析 4
2.3.1 交通 4
2.3.2 气候气象 4
2.3.4 地貌土壤 4
2.3.5 河流水文 4
2.3.6 教育人文 5
2.4 规划依据 5
2.5 规划定位 5
2.6 规划原则 5
2.7 规划目标 5
2.8 规划概念 6
2.9 功能分区 6
2.10 道路规划 7
2.11 水系规划 7
2.12 共享区详细规划 7
2.12.1 区位概况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2.2 规划理念 7
2.12.3 功能分区 8
2.12.4 排水 10
2.12.5 交通规划 10
2.12.6 竖向规划 10
2.12.7 植物景观规划 10
2.12.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
3 结语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图
区位分析 13
现状分析 14
总平面图 15
功能分区 16
交通规划 17
水系规划 18
设施布局 19
分期发展规划 20
共享区
区位分析 21
现状分析 22
理念生成 23
总平面图 25
功能分区 26
交通分析 27
建筑分布 28
空间布局 29
轴线视线分析 30
竖向剖面 31
全区鸟瞰 32
夜间效果 33
细部节点 34
植物景观规划 45
江苏镇江高校园区景观空间规划设计——以共享区为例
引言
引言
高校景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展现,能传达出学校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等。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有重要作用。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凭校园环境就可以判断校园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所以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可见,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日趋重要,需要与时俱进。
1 综述
1.1 高校园区的概述
高校园区(“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1]
高校园区作为教育、科技与经济互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在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范围得以蓬勃发展。国外的高校园区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特别是美国的高校园区数量最多,据统计全美至少有58个。[2]
1.2 高校园区的基本特性
1.2.1 整合性
高校园区作为多所高校的聚集区域,具备不同高校的人文资源、学校的性质以及办学宗旨。从各高校之间的文化关系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相对整合性,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达到文化整合。
1.2.2 开放性
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活动新的教育空间,开放性是高校园区的重要特点。高校园区为各高校提供了地理空间的集中,同时汇集了多学校的知识和信息。高校之间虽然相对独立,但又同属一个大学城。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无论在教学设备、课程和师资等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非正式的学生社团方面,都会逐步达成共享,最后整合成一种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高校文化。[3/7]
1.2国内外高校园区的发展
西方大学历史长河的发展形成了大学城现象,但大学城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空间模式,而是与各国城市化发展背景、教育理念、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客观上形成了自然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类,其发展特点和规划规律值得借鉴。[3] 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夏洛茨威尔州学院、麦迪逊、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10]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投入建设的大学城主要有南京仙林大学城、北京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南京江宁大学城、南京浦口大学城、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浦东大学集聚点、常州大学城、山东济南大学科技园、江苏连云港高校教育园区、浙江杭州滨江高教园区、下沙高教园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宁波高教园区、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以及广东的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东莞大学城、贵阳花溪大学城、湖南长沙岳麓山大学城等等,而天津、上海杨浦、山西、内蒙古包头、福建厦门、云南昆明和玉溪等地都在进行大学城的规划和建设研究过程。
1.3 国内高校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1大量占用土地,破坏原生态环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2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