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与机理分析
随着淮安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电动自行车因其能耗小,速度快,省时间,省体力,出行方便等特点受到出行者的喜爱。由于电动自行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是越来越多。因此,研究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以及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性出发,分析了其交通特点,交通流特点,阐述了其带来的交通问题。通过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分布特征、事故严重性特征以及事故中骑行人特征对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进行定性的分析。从差错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冲突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突发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以及综合性电动自行车发生机理四方面分析了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机理。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小结。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 交通特性 事故特征 事故机理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思路 4
2 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5
2.1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点分析 5
2.2 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点分析 6
2.3 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问题 8
3 淮安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11
3.1 事故分布特征分析 12
3.2 事故后果严重性分析 14
3.3 事故中骑行人特征分析 14
4 淮安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机理分析 18
4.1 差错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18
4.2 冲突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19
4.3 突变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26
4.4 综合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29
结 论 32
致 谢 33
参 考 文 献 34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对摩托车进行了限制,淮安市也不例外。汽油价格的攀升,加大了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使得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兴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走进民众的家庭中[1]。自2004年《中华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通事故发生机理 29
结 论 32
致 谢 33
参 考 文 献 34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对摩托车进行了限制,淮安市也不例外。汽油价格的攀升,加大了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使得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兴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走进民众的家庭中[1]。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确定为非机动车的合法车型后,淮安市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进入了“井喷”时期,发展极为迅猛,截至2011年8月份,淮安市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150万辆,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其它同类城市。
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交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不安全因素,更是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淮安市主城区道路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在各类事故统计中占到60%左右,仅2011年1-8月份处理的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就超过2000起,占整个交通事故的70%左右,而其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更是占总数的80%左右。
电动自行车逆行、超速行驶、违法占道行驶、违法载货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是引发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9]。目前国内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交通安全现状以及交通特性分析,对其交通事故特征与机理的分析相对比较浅显,更无针对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相关研究。由于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不断增加引发的交通事故,笔者认为对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特征以及驾驶者引发事故的机理进行必要的分析,这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以及如何减少电动自行车引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市民出行主要以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尽管政府大力支持电动自行车,但人均拥有量和总体数量依然很小。并且国外电动自行车以智能助力型为主,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电动自行车并没有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外电动自行车在交通方面的问题并不像我国那么明显和紧迫[14],一般不会有专家学者就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以及驾驶者的机理进行专题性研究,国外的电动自行车研究总体来说是比较少的。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电动自行车的研发制造。日本企业于90年代初开始了电动自行车的研发工作,并积极与市场相结合将电动自行车投入市场,故日本对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特征研究是相对较多较早的。无脚踏助力即全电力支持的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性是不可想象的,而按照目前日本国内法律的有关规定,电动自行车只允许采用助力控制系统模式,明令禁止采用全电动即无脚踏助力的控制模式,电动自行车必须能够实现脚踏骑行功能,对行驶的速度也必须加以限制[14]。日本官方鉴定车重在40kg~50kg之内是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范围,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车重,这些都是减少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A.MUETZE,Y.C.TAN提出了电动自行车车辆性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而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很大部分取决于其性能的好坏。在对美国的电动自行车车辆性能进行了研究分类的同时,也对电动自行车性能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建议。Himanshu Dutt Sharma利用matlab-Simulink对电动自行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速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1]。速度越快的情况下,稳定性越差,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越高,呈现出的事故特征也会越明显。
加拿大交通运输安全中心将电动自行车区分为electrically assisted bicycles(EABS)和electrically propelled bicycles(EPBs),并通过志愿者参与试验的方法对两类车不同速度对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对驾驶者的机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是采用不需要人力骑行的全电动模式,生产厂家和品牌众多。目前,我国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注,对其引发的交通事故特征的分析还较少,大多为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的石程鹏提出事故严重性是指造成人体损失和经济损失程度的定义。将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分类,从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的运动学特性阐述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时的运动特征,并得出速度与质量,车轮与地面附着系数以及碰撞角度的关系。由速度引出冲量,并分析了事故中人员的伤害情况,对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马国忠教授在综合分析了电动自行车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后,指出行驶速度和整车质量是导致电动自行车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了在不同行驶速度条件下事故率和伤亡率之间的关系[14]。事故率和伤亡率的上升是事故的典型特征之一,而这一特征的发生便是由于电动自行车速度的不断提升。
在电动自行车速度上,苏州科技学院的朱文婷等运用运动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刹车距离的计算公式,通过对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与车速和车载关系的试验和计算,剖析了电动自行车交通风险的成因。当车载质量分别为75kg, 100kg, 125kg及150kg时,电动自行车的最高安全行车速度应当分别限定在28km/h,22km/h,19km/h及16km/h[9],得出速度与事故特征的关联。
西南交通大学的罗江凡提出电动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混于非机动车道引发的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碰撞,用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思路 4
2 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5
2.1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点分析 5
2.2 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点分析 6
2.3 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问题 8
3 淮安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11
3.1 事故分布特征分析 12
3.2 事故后果严重性分析 14
3.3 事故中骑行人特征分析 14
4 淮安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机理分析 18
4.1 差错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18
4.2 冲突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19
4.3 突变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26
4.4 综合性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29
结 论 32
致 谢 33
参 考 文 献 34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对摩托车进行了限制,淮安市也不例外。汽油价格的攀升,加大了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使得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兴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走进民众的家庭中[1]。自2004年《中华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通事故发生机理 29
结 论 32
致 谢 33
参 考 文 献 34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对摩托车进行了限制,淮安市也不例外。汽油价格的攀升,加大了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使得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兴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走进民众的家庭中[1]。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确定为非机动车的合法车型后,淮安市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进入了“井喷”时期,发展极为迅猛,截至2011年8月份,淮安市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150万辆,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其它同类城市。
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交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不安全因素,更是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淮安市主城区道路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在各类事故统计中占到60%左右,仅2011年1-8月份处理的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就超过2000起,占整个交通事故的70%左右,而其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更是占总数的80%左右。
电动自行车逆行、超速行驶、违法占道行驶、违法载货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是引发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9]。目前国内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交通安全现状以及交通特性分析,对其交通事故特征与机理的分析相对比较浅显,更无针对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相关研究。由于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不断增加引发的交通事故,笔者认为对淮安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特征以及驾驶者引发事故的机理进行必要的分析,这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以及如何减少电动自行车引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市民出行主要以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尽管政府大力支持电动自行车,但人均拥有量和总体数量依然很小。并且国外电动自行车以智能助力型为主,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电动自行车并没有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外电动自行车在交通方面的问题并不像我国那么明显和紧迫[14],一般不会有专家学者就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特征以及驾驶者的机理进行专题性研究,国外的电动自行车研究总体来说是比较少的。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电动自行车的研发制造。日本企业于90年代初开始了电动自行车的研发工作,并积极与市场相结合将电动自行车投入市场,故日本对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特征研究是相对较多较早的。无脚踏助力即全电力支持的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性是不可想象的,而按照目前日本国内法律的有关规定,电动自行车只允许采用助力控制系统模式,明令禁止采用全电动即无脚踏助力的控制模式,电动自行车必须能够实现脚踏骑行功能,对行驶的速度也必须加以限制[14]。日本官方鉴定车重在40kg~50kg之内是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范围,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车重,这些都是减少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A.MUETZE,Y.C.TAN提出了电动自行车车辆性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而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很大部分取决于其性能的好坏。在对美国的电动自行车车辆性能进行了研究分类的同时,也对电动自行车性能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建议。Himanshu Dutt Sharma利用matlab-Simulink对电动自行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速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1]。速度越快的情况下,稳定性越差,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越高,呈现出的事故特征也会越明显。
加拿大交通运输安全中心将电动自行车区分为electrically assisted bicycles(EABS)和electrically propelled bicycles(EPBs),并通过志愿者参与试验的方法对两类车不同速度对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对驾驶者的机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是采用不需要人力骑行的全电动模式,生产厂家和品牌众多。目前,我国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注,对其引发的交通事故特征的分析还较少,大多为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的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的石程鹏提出事故严重性是指造成人体损失和经济损失程度的定义。将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分类,从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的运动学特性阐述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时的运动特征,并得出速度与质量,车轮与地面附着系数以及碰撞角度的关系。由速度引出冲量,并分析了事故中人员的伤害情况,对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马国忠教授在综合分析了电动自行车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后,指出行驶速度和整车质量是导致电动自行车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了在不同行驶速度条件下事故率和伤亡率之间的关系[14]。事故率和伤亡率的上升是事故的典型特征之一,而这一特征的发生便是由于电动自行车速度的不断提升。
在电动自行车速度上,苏州科技学院的朱文婷等运用运动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刹车距离的计算公式,通过对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与车速和车载关系的试验和计算,剖析了电动自行车交通风险的成因。当车载质量分别为75kg, 100kg, 125kg及150kg时,电动自行车的最高安全行车速度应当分别限定在28km/h,22km/h,19km/h及16km/h[9],得出速度与事故特征的关联。
西南交通大学的罗江凡提出电动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混于非机动车道引发的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碰撞,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