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承德路沥青路面养护方案设计

路面养护是养护公路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养护质量考核的重要对象。公路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设计、施工中留下的某些缺陷,必然造成公路使用功能和行车服务质量的退化。所以,采取适当的工程技术措施,坚持日常保养,周期性地进行预防性大,中修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将调查淮安市承德路沥青路面的病害情况,并结合资料对沥青路面的病害进行成因分析并给出具体的维修措施;接着运用仪器,调查并计算出承德路路面的车辙深度指数、道路行驶质量指数(平整度)、路面状况指数、路面抗滑性能指数和路面结构强度指数,从这五方面对该路面使用性能进行评价;最后从施工工艺、经济角度,环境影响等方面设计养护方案。关键词 路面养护,病害调查,性能评价,方案设计
目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思路 3
2 承德路沥青路面的病害分析 5
2.1 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 5
2.2 承德路路面病害 6
2.3 病害维修方法与措施 10
3 承德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13
3.1 单项评价指标 13
3.2 综合指标的确定 20
4 承德路沥青路面养护方案设计 21
4.1 概述 21
4.2 养护方法 21
4.3 方案设计 23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路面养护是公路养护工作中的中心工作环节,是养护质量考核的重要对象。路面是在路基上基础用多种不同的原料摊铺而成的的层状结构物,它的用途是保证乘客坐车过程中的感官达到平安、快捷、舒服的目地[1]。因此,必须采取预防性养护和经常性的养护、维修措施,以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国家富强,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是要完善基础公路建设。交通系统中最便捷、灵活的方式就是基础公路。一般的公路在完工交付使用之后,必然的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人为、设计因素等,必然会造成公路使用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和行车服务质量的日趋退化、不能适应行车的要求。要想公路的使用寿命增加,运行的更加平稳,就一定要采用恰当的公路养护方法,经常性的保养,并且按照一定的的周期来进行防范性的大修、中修、小修,慢慢的修复受损的地方,从而保障路面的完整、通畅、美观。
当公路建设完成之后,路面的养护工作就开始了,并且伴随着公路长度的增加和使用期限的增长,养护的工作力度也将变得越来越重。最近几年,很多公路在建设完成之后,受车辆数增加、自然风化等诸多因数影响,让许多公路在建设完成后不久,就不能满足车辆行驶的要求,造成了早期的原始损坏。再加上普通公众和车辆驾驶员对公路的行驶质量有了更加高级的要求,要求行驶能够达到迅速、通畅、安全的使用目标,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养护方案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2]。
本文研究淮安市承德路(承德路与科技大道交叉口,终至承德路与正大路交叉口),全长2.6公里,路面主要由沥青铺筑而成。其位置分布如图1.1所示。
/
图1.1 承德路位置分布图
经过多年的行车荷载、自然侵蚀以及养护不够全面等原因,该路段已经出现了以坑槽、裂缝为代表的诸多病害。希望通过本论文的养护方案能够延长该段道路的使用寿命,提高其服务水平。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外国公路的建设主要是在二战期间,特别是以美国、德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约在1960年左右,西方各国在公路的研究方面开始渐渐把资金和人员转到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方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路养护上的花费比公路建设上的领先的越来越多。
上世纪70年代左右,理查德教授和其他几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使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学的部分理论研发出了“路面养护管理系统”(PMS)[3],这是现代第一次有人系统的研究公路养护的相关知识。
本世纪初,Kathleen和其他几位学者对沥青路面修复和养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初步提出了路面维修方案和工艺理论[4]。
2011年,美国SHRP计划的第二阶段研究—LTPP长期路用性能研究计划,规范了路面维修工程技术的研究,改进了路面的维修策略。
1.2.2 国内研究现状
高速公路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大约在1990年前后,因为有了一些相关的经验,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的十分迅猛,直到2012年后,我国境内的公路总长度大约有422.86万公里,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位居第二。在这飞快的建设速度背后,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工作和维修进度却开展的不温不火,比较缓慢。
2001年全国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新发展观念。在这同一年,为了更好的改善整体公路养护和管理的现状,切切实实的提高基础公路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促进我国公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5],我国的交通部出台了《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一书。在2006年前后,公路养护管理中心在北京成立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
潘玉利博士提出了我国公路路面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路面管理系统大致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公路路面数据库、公路模型数据库、路面管理系统养护决策、日常养护系统、养护报告制作系统、前方图像管理系统和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八个基本系统组成,并在参考国外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一些路面管理养护决策模型[6]。
吴小斌对沥青路面损坏的原因和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形成的水损害、超载运输造成的损坏、路基不稳定造成的损坏和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坏是造成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并且对养护的内容和周期进行了研究性的剖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