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18路公交车运营组织优化设计(附件)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的质量,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人们出行是否选择公共交通的依据。常州18路公交是常州是不可缺少的一路公交,它连接着城市郊区与市中心且客运量很大。因此,常州18路公交运营优化问题的研究,对居民便利出行、促进常州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运营组织优化的研究进行相关论述,介绍有关发车间隔及时刻表确定、车辆调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公交客流规律、运营计划编制、调度作业。然后对常州18路公交线路运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探究线路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线网密度、优化运营调度。对调度作业进行优化时,建立了兼顾乘客需求与公交企业效益的发车频率模型,并以常州18路公交为例进行计算求解。结果表明,优化后提高了公交服务水平且不影响公交企业效益。关键词 运营优化,调度作业,发车频率模型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主要研究方法 3
2 研究思路及相关理论 3
2.1 研究思路 3
2.2 公交线路运营组织相关理论 4
3 常州市18路公交线路运营现状 7
3.1 客流特征调查 7
3.2 乘客出行特征与运营服务质量调查 11
4 常州市18路公交线路运营分析 13
4.1 出行特征分析 13
4.2 服务水平分析 17
4.3 常州市18路公交线路运营存在问题 19
5 常州市18路公交线路运营优化研究 20
5.1 优先发展城郊公交,加大扶持力度 20
5.2 加大线网密度 20
5.3 优化运营调度 21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附录A 29
附录B 3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以此同时,交通的日新月异也在不断的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30年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5.2 加大线网密度 20
5.3 优化运营调度 21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附录A 29
附录B 3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以此同时,交通的日新月异也在不断的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30年来,人们对于机动化交通的需求在不但增长,然而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这个汽车文明的大时代里,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能源危机等。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因而,这些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进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通过对城市交通建设的不断研究,得出了解决这些交通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公共交通的不断改善与发展,来达到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目的,将道路交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众多交通方式中社会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高的方式,不仅可以带动交通事业的不断前进,还能给更广大的居民带来便捷。
如今,全社会都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这一举措有利于让城市公共交通向着安全、高效、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共交通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公交系统的优化上,把对公交线路的优化、对站点布局的优化、对运力配置的优化、对车辆调度的优化以及对提供乘客信息服务的优化,作为提高公交吸引力和企业经营效益的具体措施来实施,事实表明,这些举措具有很深的意义。公交线路是否具有吸引力取决于公交线路的布局是否合理以及公交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目前,我国对于公共交通运营优化技术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起实用的公交线路运营优化指标体系。因此,如何来配置交通资源,如何来优化公共交通运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以常州18路公交车的运营组织优化为例对常州市公交线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将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合理分析处理,并结合调查所得到的居民出行的特征对车辆的调度进行合理的改善,以方便居民出行为宗旨,最终目的是提高常州居民的生活水平。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相关专家对公交线路运营调度及优化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为车辆调度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交发车频率的优化,二是在车辆调度方面的优化。
Furt Wilson(1981)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这一模型旨在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以运力配置、合理的满载率、一定量的成本为约束条件[1];1994 年Zhu建立了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以此来解决发车频率优化的相关问题,并成功运用启发式算法求解得出结果[2];Alter C H(1976)将可达性、出行时间、可靠性、直达系数、服务频率和客流密度作为吸引潜在乘客流量的6项服务质量水平评价指标[3];Hayat S(2002)选取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清洁性等参数作为评价指标,提出运用FIMICA方法对公交乘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4];Bertossi等通过不断实验研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以可调度车辆最少和最低的运行成本为目标函数,而它的约束条件则是车辆运行班次上的需求[5]。Lamatsch(1990)则依据网络流量知识,以此来解决车辆调度问题,并且结合具体的例子给出车辆调度方案[6];Gavish,Shiner的研究是考虑所有公交车辆都在同一个站场上为前提条件,以最小的空车行驶时间及最少的运行车辆数为目标函数,在满足最小的运行班次的约束条件下,建立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7]。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公共交通规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各地把发展方向集中到公共交通事业上,有关公共交通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国内诸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等以国内城市为依托,在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解决上作了许多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柳在《计算机编制公交行车时刻表方法研究》(2008)中,针对手工编制公交行车时刻表的缺陷,提出用计算机编制行车时刻表的方法[8];2004 年陈茜等建立了基于发车频率的调度优化模型,并给出了遗传算法[9];2008 年北京交通大学张学炜进行了集成化的公交运营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建立了综合考虑了车辆调度和驾驶员调度的运营优化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10];2009 年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梁媛媛,根据我国驾乘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虑配车和配班计划下的公交行车计划的编制方法研究,建立了相关的优化模型,并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11];在城市公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东南大学的王炜等(2002)在其著作中比较系统的给出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12];吉林大学的王建智(2001)在其硕士论文中以长春市公交发展的现状调查为基础,从公交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2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