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交通的高校门口道路交通安全设计以工枚乘路门口为例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国外研究现状 1
1.4 国内研究现状 2
1.5论文内容及框架结构 2
2 慢行交通安全设计概述 4
2.1 慢行交通定义 4
2.2 慢行交通的分类 4
2.3 慢行交通的特点 5
2.4 慢行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5
3 数据调查与分析 7
3.1 几何现状调查 7
3.2交通量调查及分析 7
3.3交通信号调查及分析 12
3.4交通违规现象调查及分析 13
4 方案设计 15
4.1设施隔离设计 15
4.2 安全岛设计 17
4.3标志标线设计 17
4.4优化后设计 19
4.5建议 19
结论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4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用人力来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 km/h。同时,慢行交通是日常生活中被最常采用的一种出行方式。慢行交通的主体为自行车交通和步行,很多城市的居民对这2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比重占很大,这也奠定了慢行交通在城市生活与时代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很多城市在交通发展这一块内容中,往往只把关注点放在机动车出行这方面,而常常忽略了慢行交通的合理规划。同时,不管是非、机动车司机,还是行人,交通意识都比较淡薄,违规现象也比较严重,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交通安全的隐患;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危害性认识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充分,有侥幸心理。尤其上午及下午的大课间时间,大量学生因为上课需要穿行南北园,因为人流密集,整个队伍拉的很长,再加上来往社会车辆较多和个别驾驶员的不文明驾驶,使枚乘路校门口形成拥堵,汽车与行人总有一方无法通行。这给学校师生的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同时,影响枚乘路校门口的交通畅通。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枚乘路校门口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不规范,没有完善合理的交通组织规划。拥堵问题产生时,只是单纯靠人们自身的意识素质来维持,并不能解决日趋复杂的交通问题。因此,如何基于慢行交通对枚乘路校门口进行合理的安全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论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门口的慢行交通安全现状进行研究,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对慢行交通进行系统设计,最后以枚乘路校门口为例对高校门口慢行交通安全设计具体说明。研究目的很明确,在于对慢行交通的安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设施设计,为高校门口慢行交通的安全设施、道路规划提供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的理论依据,为慢行交通的主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使慢行交通在枚乘路校门口拥有切实的安全保障。
1.3 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文献的研究,有90%以上的学生发生交通事故是由于当车辆临近时学生突然横穿马路,以及无序行走等引起的。而Rosen 等研究学家研究发现,在学生过街时,存在的不安全的行为还有很多,包括过街前在路边不停、过街前没有左右观察是否安全、当车辆接近时试图抢行或是跑步过街、不走斑马线,而是从车流里穿行而过,在这其中,过街前不观察是次数最多的不安全行为。国外有多个城市制定了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指南或者法规,来制定校园周边对于行人、车辆和驾驶员的相关规定,约束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如德克萨斯州、新奥尔良州、亚利桑那州等。
1.4 国内研究现状
在交通安全中,学校作为学生聚集地,是最为重点的保护区域。最近几年,学校地区安全问题尤其引起了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广泛的关注。经研究证明:学校地区的交通拥堵及停滞、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学校地区设置的交通安全设施不够健全等,是引起交通安全事故在学校地区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学校地区设置的交通安全设施不够健全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交通安全设施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具有交通诱导、安全保护等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对充分降低车辆速度、减轻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学校地区交通安全设施的有关内容有一定的明文规定,例如:国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的第八部分,是关于学校地区的标线、标志部分的一份草案。但是,这份草案的内容太过宽泛,可操作性不够高,从而导致了我国学校地区的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存在着太大的不合理性和随意性,使得交通安全事故在学校地区频繁发生。
1.5论文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查找资料,分析国内外基于慢行交通的高校门口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基于慢行交通的高校门口安全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查找分析资料,主要阐述慢行交通的定义、类型、特点等,对慢行交通进行较为透彻的了解,为之后的安全设计研究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实地考察枚乘路校门口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地存在的各种不利于学生安全的问题。
第四部分,提出适合枚乘路门口的基于慢行交通的高校门口交通安全设计方案。
图1.1本课题研究方法流程图
2 慢行交通安全设计概述
2.1 慢行交通定义
慢行交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译为Slow Mode Transportation随着对慢行交通定义的深化与发展,经各种商榷探讨,现在令公众接受度最高的定义概括如下:慢行交通为非机动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用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近距离出行交通方式的统称,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可持续发展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km/h。
2.2 慢行交通的分类
1)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的发展已有较长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短途交通工具。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内部,自行车仍承担绝大部分的居民出行;在长距离出行中,自行车出行将向其他交通方式转移,自行车与公交相结合的出行方式有利于代替小汽车的长距离出行。自行车道不但承担着交通功能,还有娱乐健身及城市景观的功能。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健康生活提入日程,于是自行车出行越发火了起来,甚至很多城市采取了公共自行车这一举措。
2)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是城市市民采取的最为普遍的交通方式,同时,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方式。它通过人体自身的移动完成出行过程,比较自主,安全性也是较高,且不会受到堵车等浪费时间的行为的干涉。但是,在有出行需求的情况下,还受出行环境、天气情况以及出行者本身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适合短途交通。同时,它也具备交通及休闲娱乐以及健身的功能。
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交通隔离设施、交通信号灯等。在任何地方设置不当或缺少,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另外如护栏、隔离带等,可以分离不同形式的交通流,减少他们在空间上的冲突,起到保障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的作用。
表3.12南进口交通量
时间车种 机动车/辆 非机动车/辆 行人/人
17:05-17:10 0 0 5
17:10-17:15 0 2 1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3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