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优化设计(附件)
公交车作为城市交通运输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在小城市中,公交车对于居民的吸引力往往大于其他出行方式。公交车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价格便宜,乘坐方便。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往规划的公交线路也会出现问题,对于公交线路的优化能够降低居民出行成本,降低公交企业无效支出成本,使得公交车的竞争力远远超过其他出行方式。本文首先对扬中市及扬中市公交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城乡公交的概念,扬中市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扬中市的基本情况对居民的出行特征,道路情况,公交车公司情况进行了了解。然后,本文分析了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流量,非直线系数,发车时间,发车间隔,满载率,公交站距等。得出目前213路公交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对扬中市213路公交状况详细理解的情况下,对其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法。关键词公交线路优化, 满载率 ,公交站距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3
2城乡公交交通特性分析 3
2.1城乡公交的概念 3
2.2扬中市特征分析 4
2.3扬中市交通特性 6
3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概况 9
3.1 213路公交线路基本情况 9
3.2 213路公交线路特征分析 12
3.3 213路客流量分析 14
3.4 配车数优化 19
3.5公交线路优化的原则与目的 20
4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优化 20
4.1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优化调整 20
4.2扬中市213路公交优化 21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公共汽车,也称城市客车,是专门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出行运输的商用车。一般来说,公交车是目前最流行和最经济的公共交通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也越来越全面,居民的出行距离不断增加,出行需求也日益增高。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也相应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政府与公交公司投入更多的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车与资金。公共汽车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公共汽车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质量的好坏,也能够推动城市发展。交通拥堵,城市空气质量变差,公车出行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措施。但是由于居民聚集点的不同和出行时间的不确定性,公交站点的选择和公车发车时间的间隔就变的尤为重要。毕竟交通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并且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最活跃的因素,交通方式的变革一定会造成城市格局的剧烈变化。因此,对公交线路进行研究能够大大的解决居民的出行问题,也能够缓解交通压力,有着很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公交的意义就是为居民提供让居民满意的出行服务。我国也发布了一系列文献、政策来鼓励发展公共汽车。
1.1.2研究意义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出行方式的选择千变万化。由于家庭情况与出行距离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出行会选择公交车,这也是符合当今国家的基本国情。通过对于城镇的乡村居民进行出行方式调查,有6%的人会选择步行出门,有7.2%的人选择非机动车出行,而选择公交出行的居民竟然占83.4%,剩余8.9%的人会选择私家车或者出租车出行。所以,对于城镇中的乡村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还是公交车出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家用小汽车的普及,人们出行方式增多,公交车在很多方面满足不了居民的出行要求。等车时间过长,坐车太过拥挤,坐车时间过长,下车站点距离目的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那么居民就可能选择其他类型的出行方式。这样的话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很大的不便。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交通发展比较晚,所以国内关于公交线路规划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要缓慢一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了公交优先政策,才使得公交线路规划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孙芙灵通过调查了西安市的公交客流,研究了几种确定公交车的发车间隔的方法,为了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居民的出行需求从而给出一个可以用来选择的发车间隔,当车队的规模受到约束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调整发车间隔。在相邻的运营时间里使用平滑法调节公交发车间隔。在运营时刻表中利用不同的发车间隔的设置法。2001年,同济大学的彭国雄和莫汉康针对目前的城市的公交站停靠点设置的问题,根据一些交通状况,从减少其他车俩和公交车俩的互相干扰出发,通过分析,给出了一些公交站点的优化设计方案。为了适应不同乘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还有实际运营中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我国在一些中小城市还有着微型公共汽车。而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低,特大城市只有20%左右,北京也不足30%。公交车速已经越来越低,高峰时平均车速仅仅只有10KM/h,交通时间成本不断的在增加,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严重的不便,也拖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后腿”。所以公交优先至关重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提出了公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但由于一直没有相应的交通法规和资金,公交优先一直是一句空话。一直到1997,北京开始发生交通拥堵,才开始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公交专用车道。
1.2.2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发展的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经济发展良好,基本每个家庭都有家用小汽车。所以类似于公交站点间的距离与选址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研究。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了公交线网的研究。对公交汽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Balcombe等人(2004)在通过对乘客的意见调查,发现对于乘客来说,公交车的服务可靠性的重要性是公交车发车频率的2倍。Abkowitzt证明得到了结论:公交服务可靠性和公交的出行时间的价值比是1:1.4,这样来说,就是如果乘客出行的时间减少了10分钟,这样就相当于乘客出行时间减少了14分钟。Karl Edison Wathings等在研究乘客满意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了乘客在中途站点等车时间,并且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乘客的等车时间。Cohn.j等人分析了公交线路的特点,对于公交线路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公交系统是一个特别不稳定的系统。A.Ceder N.H.M.Wilson在研究公交线路规划问题的时候,划分了五个步骤,分别是:设计公交线路、设置合理的发车频率、安排公交车的发车时刻安排公交车行车时刻表、设置司机的工作时刻表。而在公交运行、停靠站对交通流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影响;Jiame Gibson针对公交流量大的发展中国家来研究了公交站点的公交车辆、社会车辆和行人的延误。Brons和Rietveld研究发现了经常使用公交车的乘客一般对于候车的时间长度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有一定的期望。一般的,他们在根据自己行程时间的变化和自己的风险偏好来规划将要的行程,以至于选择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当车辆比乘客所期望的时间提前很多时间或者推迟的时间远远超过乘客所能接受的范围,乘客的出行计划就会被打乱,这样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不方便。美国甚至在1975年就已经提出了要优先发展公交,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公共交通法》,开辟了公交专用通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设置了“公交优先”信号。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3
2城乡公交交通特性分析 3
2.1城乡公交的概念 3
2.2扬中市特征分析 4
2.3扬中市交通特性 6
3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概况 9
3.1 213路公交线路基本情况 9
3.2 213路公交线路特征分析 12
3.3 213路客流量分析 14
3.4 配车数优化 19
3.5公交线路优化的原则与目的 20
4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优化 20
4.1扬中市213路公交线路优化调整 20
4.2扬中市213路公交优化 21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公共汽车,也称城市客车,是专门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出行运输的商用车。一般来说,公交车是目前最流行和最经济的公共交通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也越来越全面,居民的出行距离不断增加,出行需求也日益增高。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也相应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政府与公交公司投入更多的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车与资金。公共汽车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公共汽车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质量的好坏,也能够推动城市发展。交通拥堵,城市空气质量变差,公车出行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措施。但是由于居民聚集点的不同和出行时间的不确定性,公交站点的选择和公车发车时间的间隔就变的尤为重要。毕竟交通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并且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最活跃的因素,交通方式的变革一定会造成城市格局的剧烈变化。因此,对公交线路进行研究能够大大的解决居民的出行问题,也能够缓解交通压力,有着很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公交的意义就是为居民提供让居民满意的出行服务。我国也发布了一系列文献、政策来鼓励发展公共汽车。
1.1.2研究意义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出行方式的选择千变万化。由于家庭情况与出行距离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出行会选择公交车,这也是符合当今国家的基本国情。通过对于城镇的乡村居民进行出行方式调查,有6%的人会选择步行出门,有7.2%的人选择非机动车出行,而选择公交出行的居民竟然占83.4%,剩余8.9%的人会选择私家车或者出租车出行。所以,对于城镇中的乡村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还是公交车出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家用小汽车的普及,人们出行方式增多,公交车在很多方面满足不了居民的出行要求。等车时间过长,坐车太过拥挤,坐车时间过长,下车站点距离目的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那么居民就可能选择其他类型的出行方式。这样的话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很大的不便。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交通发展比较晚,所以国内关于公交线路规划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要缓慢一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了公交优先政策,才使得公交线路规划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孙芙灵通过调查了西安市的公交客流,研究了几种确定公交车的发车间隔的方法,为了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居民的出行需求从而给出一个可以用来选择的发车间隔,当车队的规模受到约束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调整发车间隔。在相邻的运营时间里使用平滑法调节公交发车间隔。在运营时刻表中利用不同的发车间隔的设置法。2001年,同济大学的彭国雄和莫汉康针对目前的城市的公交站停靠点设置的问题,根据一些交通状况,从减少其他车俩和公交车俩的互相干扰出发,通过分析,给出了一些公交站点的优化设计方案。为了适应不同乘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还有实际运营中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我国在一些中小城市还有着微型公共汽车。而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低,特大城市只有20%左右,北京也不足30%。公交车速已经越来越低,高峰时平均车速仅仅只有10KM/h,交通时间成本不断的在增加,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严重的不便,也拖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后腿”。所以公交优先至关重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提出了公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但由于一直没有相应的交通法规和资金,公交优先一直是一句空话。一直到1997,北京开始发生交通拥堵,才开始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公交专用车道。
1.2.2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发展的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经济发展良好,基本每个家庭都有家用小汽车。所以类似于公交站点间的距离与选址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研究。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了公交线网的研究。对公交汽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Balcombe等人(2004)在通过对乘客的意见调查,发现对于乘客来说,公交车的服务可靠性的重要性是公交车发车频率的2倍。Abkowitzt证明得到了结论:公交服务可靠性和公交的出行时间的价值比是1:1.4,这样来说,就是如果乘客出行的时间减少了10分钟,这样就相当于乘客出行时间减少了14分钟。Karl Edison Wathings等在研究乘客满意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了乘客在中途站点等车时间,并且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乘客的等车时间。Cohn.j等人分析了公交线路的特点,对于公交线路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公交系统是一个特别不稳定的系统。A.Ceder N.H.M.Wilson在研究公交线路规划问题的时候,划分了五个步骤,分别是:设计公交线路、设置合理的发车频率、安排公交车的发车时刻安排公交车行车时刻表、设置司机的工作时刻表。而在公交运行、停靠站对交通流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影响;Jiame Gibson针对公交流量大的发展中国家来研究了公交站点的公交车辆、社会车辆和行人的延误。Brons和Rietveld研究发现了经常使用公交车的乘客一般对于候车的时间长度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有一定的期望。一般的,他们在根据自己行程时间的变化和自己的风险偏好来规划将要的行程,以至于选择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当车辆比乘客所期望的时间提前很多时间或者推迟的时间远远超过乘客所能接受的范围,乘客的出行计划就会被打乱,这样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不方便。美国甚至在1975年就已经提出了要优先发展公交,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公共交通法》,开辟了公交专用通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设置了“公交优先”信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