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市农村公交系统优化设计
发展农村公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任务,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通过对赣榆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农村公交系统存在的站点不固定、线网不合理等问题及原因,阐述赣榆农村公交系统优化的意义,从公交站点的合理设置、线网的合理布局、车型的选取、时刻表的优化进行设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优化后的公交系统进行评价,得出了良好的评价结果,最后提出了优化农村公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公交,公交线网,时刻表,优化设计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交系统相关理论 1
2.1 基本概念 1
2.2 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 2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4
2.4 农村公交系统优化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4
3 赣榆市现状 7
3.1 地理位置 7
3.2 气候条件 8
3.3 自然资源 8
3.4 人口 8
3.5 经济 9
3.6 文化 9
4 赣榆农村公交现状及居民出行特征调查分析 10
4.1 农村公交现状 10
4.2 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调查分析 15
5 公交满意度调查分析及系统评价 19
5.1 公交满意度特征调查分析 19
5.2 公交系统综合评价 21
6 赣榆农村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4
6.1 公交站点不固定 24
6.2 公交线路网布局不合理 24
6.3 公交车型落后 24
6.4 公交时刻表安排不合理 25
7 优化赣榆农村公交系统的意义 25
7.1 合理设置固定站点,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25
7.2 优化公交线路网,提高乡镇通达性 25
7.3 合理选择车型,提高乘客舒适度 26
7.4 合理调度车辆,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26
8 赣榆市农村公交系统优化设计及评价 26
8.1 公交站点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化 26
8.2 公交线路网优化 28
8.3 车型优化 29
8.4 公交时刻表优化 30
8.5 公交系统优化综合评价 35
9 政策建议 37
9.1 科学制定公交长远规划 37
9.2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交的扶持 37
9.3 规范营运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37
结 论 39
致 谢 40
参 考 文 献 41
附录A 42
表1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2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3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4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5 上行方向各站上下客的乘客统计量 43
表6 下行方向各站上下客的乘客统计量 44
表7 上行每个时间段每站的客容量 45
表8 下行每个时间段每站的客容量 46
附录B 47
赣榆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调查问卷 47
1 引言
农村客运的发展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任务。2003年4月,交通部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截止到2005年,新增农村客运班次2826个,新增农村客车12306辆,新建农村客运站3232个,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98%,建制村通车率达到75.2%[1]。至2015年末,全国有99.01%的乡镇开通了客运线路,乡镇通车率比上年末提升0.06个百分点;94.28%的建制村开通了客运线路,建制村通车率比上年末提升0.96个百分点[2],这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
江苏省通过新辟班线、冷热线捆绑、原有班线绕道及延伸等多种方式拓展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截止2015年,全省16601个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185条,农村客运车辆14899辆,通达行政村15731个,除岛屿村外通达率近95%[2],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经济的运输服务。为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江苏省规划苏中、苏北地区年基本实现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范围内城市公交、市镇班线和镇村公交三级客运网络融合,进一步推进“行有所乘”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目前全省镇村公交开通率已达58%,其中苏南地区于2014年年底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4]。
连云港市在农村部分地区着力公交推行统一标识、统一车型、统一票价和统一管理,实行定点、定线、定站和定时发车,用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赣榆还存在诸如站点不固定、公交线网不合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公交站点、公交线网、公交车型和公交运行计划中的班次时刻表的优化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
2 公交系统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公交站点
公交站点就是公交车辆停靠载客和乘客等待公交车辆的区域。
2.1.2 公交线网
公交线网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线网是指公交客运线路和站场设施所组成的系统。
2.1.3 公交车分类
公共汽车的分类有多种,按照运行区间,可以分为短途(市区内)和长途(市区间)公共汽车;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燃油、燃气和电动公共汽车;按照车型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单层、双层、铰接式公共汽车等。
2.1.4 公交运行计划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交系统相关理论 1
2.1 基本概念 1
2.2 公交车调度方案的优化模型 2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4
2.4 农村公交系统优化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4
3 赣榆市现状 7
3.1 地理位置 7
3.2 气候条件 8
3.3 自然资源 8
3.4 人口 8
3.5 经济 9
3.6 文化 9
4 赣榆农村公交现状及居民出行特征调查分析 10
4.1 农村公交现状 10
4.2 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调查分析 15
5 公交满意度调查分析及系统评价 19
5.1 公交满意度特征调查分析 19
5.2 公交系统综合评价 21
6 赣榆农村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4
6.1 公交站点不固定 24
6.2 公交线路网布局不合理 24
6.3 公交车型落后 24
6.4 公交时刻表安排不合理 25
7 优化赣榆农村公交系统的意义 25
7.1 合理设置固定站点,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25
7.2 优化公交线路网,提高乡镇通达性 25
7.3 合理选择车型,提高乘客舒适度 26
7.4 合理调度车辆,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26
8 赣榆市农村公交系统优化设计及评价 26
8.1 公交站点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化 26
8.2 公交线路网优化 28
8.3 车型优化 29
8.4 公交时刻表优化 30
8.5 公交系统优化综合评价 35
9 政策建议 37
9.1 科学制定公交长远规划 37
9.2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交的扶持 37
9.3 规范营运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37
结 论 39
致 谢 40
参 考 文 献 41
附录A 42
表1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2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3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4 判断矩阵及其因素权重 42
表5 上行方向各站上下客的乘客统计量 43
表6 下行方向各站上下客的乘客统计量 44
表7 上行每个时间段每站的客容量 45
表8 下行每个时间段每站的客容量 46
附录B 47
赣榆农村居民出行特征调查问卷 47
1 引言
农村客运的发展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任务。2003年4月,交通部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截止到2005年,新增农村客运班次2826个,新增农村客车12306辆,新建农村客运站3232个,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98%,建制村通车率达到75.2%[1]。至2015年末,全国有99.01%的乡镇开通了客运线路,乡镇通车率比上年末提升0.06个百分点;94.28%的建制村开通了客运线路,建制村通车率比上年末提升0.96个百分点[2],这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
江苏省通过新辟班线、冷热线捆绑、原有班线绕道及延伸等多种方式拓展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截止2015年,全省16601个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185条,农村客运车辆14899辆,通达行政村15731个,除岛屿村外通达率近95%[2],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经济的运输服务。为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江苏省规划苏中、苏北地区年基本实现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范围内城市公交、市镇班线和镇村公交三级客运网络融合,进一步推进“行有所乘”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目前全省镇村公交开通率已达58%,其中苏南地区于2014年年底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4]。
连云港市在农村部分地区着力公交推行统一标识、统一车型、统一票价和统一管理,实行定点、定线、定站和定时发车,用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赣榆还存在诸如站点不固定、公交线网不合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公交站点、公交线网、公交车型和公交运行计划中的班次时刻表的优化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
2 公交系统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公交站点
公交站点就是公交车辆停靠载客和乘客等待公交车辆的区域。
2.1.2 公交线网
公交线网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线网是指公交客运线路和站场设施所组成的系统。
2.1.3 公交车分类
公共汽车的分类有多种,按照运行区间,可以分为短途(市区内)和长途(市区间)公共汽车;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燃油、燃气和电动公共汽车;按照车型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单层、双层、铰接式公共汽车等。
2.1.4 公交运行计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