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20200428201103]
摘要:劳动力流转是自改革开放之后就存在于我国的现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既能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能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市和农村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而要合理调控这一流动的过程就需要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安徽省巢湖市大陈杞村为例,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影响因素。得出影响较显著的因素有劳动力年龄、健康状况、家庭耕地面积和家庭收入。并根据此结论,提出建设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状况 3
三、大陈杞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一)我国农民工基本情况 3
(二)大陈杞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4
(三)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 4
(四)样本基本情况 4
(五)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5
1.大陈杞村劳动力家庭人口状况 5
2.大陈杞村劳动力家庭结构 6
3.家庭兼业模式 6
4.大陈杞村劳动力从事行业 7
5.促使流动的最大因素 7
6.抑制流动的最大因素 8
四、实证分析 8
(一)相关变量对农民工流动影响分析 8
1.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8
2.家庭耕地面积对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3.家庭收入对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4.家庭子女教育程度对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二)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分析 10
1.模型选择及变量设计 10
2.计量结果及分析 11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12
(一)主要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附录1:调研问卷 15
大陈杞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指导老师 周宏
引言
现代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来填补城市日益增长的各个行业的劳动力缺口。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为先的目标使得农民遭受剪刀差的损失。所以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号召。通过合理分析得到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才能在既满足农村劳动力对于流动的要求下同时也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农民收入增加。
农村劳动力是指16周岁以上,户籍隶属于农村的劳动力。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沿边城市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自此形成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的流动大潮,同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结构户籍政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社会主义建设潮流中,使中国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GDP增长迅速。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工作的失意促使他们回流到农村。在经济危机之后,民工荒的出现又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思考。根据对刘易斯模型的观察分析,我国在2010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到达了刘易斯拐点的极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然而,回流到农村的劳动力只有一小部分在农村中发展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富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仍然存在。一方面是城市发展面临民工荒的问题,一方面是农村积蓄着大量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存在源于对农村劳动力的真实需求不了解,不能正确面对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根据推拉理论,工业化和城市化下,农村劳动力自动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是符合经济效率的。但是这种流动是自发的,只有分析出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才能合理掌控,随时进行符合经济学意义的调控。按照流动主要因素进行调控在这个效率第一的时代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但是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多停滞在人口红利消失问题还没有出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以前。那么,在发生了以上事件后,农民工的流动是否仍然和以前一样,是否只考虑收入问题,其他的问题都不存在。还是说促使农民工流动的因素已经改变,因为这个改变才导致民工荒和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同时存在的矛盾。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省巢湖市大陈杞村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进行了样本数据的收集,借以了解大陈杞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才可以在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主要因素,进行现有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在1954年就有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论给劳动力迁移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为:欠发达国家存在两个经济部门,一个使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现代部门,生产率高,工资高;另一个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的传统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后者存在的最大特点是拥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由于工农业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只要没有人为障碍,农村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刘易斯,1954)。
费景汉和拉尼斯又在其基础上改进,指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两个缺点:即忽略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和剩余产品才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是多余的;第二个阶段是边际生产率 大于零但是小于不变制度工资 的劳动力的流出。这两个阶段的劳动是农业中伪装失业者的劳动。第三个阶段是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 的价值大于不变制度工资 的劳动流出,因此这部分的农业劳动力 已经变成了竞争市场的产品(费景汉、拉尼斯,1961)。
乔根森的新古典主义二元模型即乔根森模型,是依据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一种理论。出于对古典主义的反思,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他强调农业部门的产品供给,首先是被用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当这种供给大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之后,才会产生“农业剩余”。使得原先被固定在农业部门的部分动力可以脱离农业生产转入工业部门就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便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的流动(乔根森,1967)。
托达罗模型则是消去了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迁移到城市的劳动者都可以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中找到工作这样一个假定。使得该模型更贴近于现实。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 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 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 人数成反比(托达罗,1969)(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结论大多是在国外理论模型研究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他们将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归于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比较劳动率的提高是驱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最大诱因(张志伟、孪敬东等,2004)。而经济因素又区分为农村劳动力收入因素和成本因素,考虑到成本区分并不大,所以主要讨论收入因素。通过分析1987 ~ 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发现,每当工资提高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规模也会相应地扩大1%。这说明较高的收入水平是农民工流动的首要拉力(王文波、袁田田等,2012)。
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自身所受的教育,培训等一切可以提高其本身劳动价值的内容。参加培训会增加劳动力获得职业的机会,因而增加流动的可能性。在其它自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参加培训较未参加培训使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平均增长3.799个单位(王莉,2007)。现在的非农劳动力市场对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从而使得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等个人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周娜,2012)。但是亦有对受教育程度进行分阶段的研究表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留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王文波、袁田田等,201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面积以及受教育子女数量,家庭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等。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耕地总面积等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有家庭人口数量多,家庭耕地总面积大特征的家庭往往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张务伟,张福明等,2011)。家庭的资源禀赋与劳动力的转移倾向呈倒“U”形关系,最贫困的人群由于相对高昂的迁移成本和风险不会发生迁移,而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也不愿外出打工(王文波、袁田田等,20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