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湄潭翠芽绿茶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 近年来,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基地面积、加工能力、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农民增收六个方面的大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殊荣。但是其产品市场和品牌的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茶业公司很多,但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本文通过文献查询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就湄潭县的翠芽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选取两个公司进行比较,一个是老牌公司,一个是新成立的公司。通过他们的对比找到湄潭县翠芽绿茶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包括市场、品牌等。旨在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根据实际的数据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湄潭县翠芽绿茶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在文中提出了几种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湄潭县当前翠芽绿茶茶业公司的分析对实施科学的发展道路有较大的帮助;有利于增加茶农收入并形成湄潭县的支柱产业。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相关研究综述 3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4
1.4 研究方法 4
1.4.1 文献查询法 4
1.4.2 实地调研法 4
1.4.3 比较分析法 5
2 湄潭翠芽绿茶产业的现状分析 6
2.1 湄潭翠芽绿茶的产业发展现状 6
2.1.1 产业发展概况 6
2.1.2 湄潭县翠芽绿茶茶业公司的规模 7
2.2新老茶业公司的利润分析 8
2.2.1老公司贵州省湄潭县茗茶有限公司的利润分析 9
2.2.2新公司湄潭永兴山水茗茶叶有限公司的利润分析 11
3 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3
3.1茶业公司多品牌多名牌少,不利于茶产业发展 13
3.2盲目扩大规模,土地流转成为问题 13
3.3成品茶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 13
3.4营销模式传统,利润较低 14
3.5茶业公司缺少合作,专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化人才少 14
4 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发展对策 15
4.1 打造品牌,培植龙头企业,推动茶产业发展 15
4.1.1 茶业公司 16
4.1.2 政府 16
4.1.3 消费者 16
4.2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化合作 16
4.3 提高茶叶的标准化加工水平 17
4.4 转变营销模式 18
4.5 组建科研联盟,实现科技兴茶 18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湄潭县是遵义市重要的产茶县城之一,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乌江北岸大娄山南麓,平均海拔1556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平和,雨雾日多。足跨东经107°15ˊ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为284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1]。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基地土壤深厚肥沃,土质疏松,矿物质含量丰富,适宜种植茶树,全县15个乡镇均种植了大面积的茶树,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名优茶在国内行业评比中数十次获最高奖。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对湄潭翠芽绿茶进行了记载,且味道香醇。经检测,湄潭翠芽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湄潭翠芽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并且能延年益寿。
据以上研究表明,湄潭的翠芽绿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可以大面积的种植,分析其发展现状也具有重大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由茶叶资源大县向茶叶产业强县迈进,近日,湄潭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明确以“增比、进位、突破”为目标,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市场繁荣为核心,以茶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以打造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丰富茶文化、推进茶旅游一体化为重点,六大措施促进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力。继续落实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奖励范围,县内注册企业实现上市的、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有关部委认定的高新企业、省级以上新产品论证的、“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发明专利并投入运用的,每个奖励5万元;对利用茶叶原料开发新产品,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的、年出口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引进高、精、尖设备用于茶叶生产加工的,县财政按市政府补贴标准对等补贴;对茶叶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
二是强化茶叶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市场空间。积极探索“湄潭翠芽”公用品牌管理和经营新模式。统一产品质量标准,采取专家组评定、协会授权企业使用、一年一评、一年一授权的有偿使用方式,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外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有影响的名优茶评比。企业在公用品牌对外宣传推介方面,县财政继续给予补贴。
三是牢固树立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茶叶质量监管。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质量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督促、检查、处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五项检测”制度,实行茶产品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严控、严查、严处对茶产品质量安全有影响的农用物资及其经销商。对茶叶企业、茶青农残和茶叶基地、茶成品市场进行强制检测,检测结果上报县委县政府,并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
四是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围绕县内五条茶叶产业带,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努力整合项目,对建设茶叶标准化基地给予补助。不断巩固和扩大基地规模。重点打造高速公路、204省道及主要旅游线路沿线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核桃坝现代茶旅一体化示范园和云贵山5000亩高端有机茶示范园建设。
五是推进茶文化和茶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茶文化建设,加强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内涵。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积极打造AAAA级“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中国茶海”和核金龙茶海生态园、300里茶桂长廊。
六是提高组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建立以县委、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用于茶产业升级、转型、表彰、补贴、奖励等。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相关研究综述 3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4
1.4 研究方法 4
1.4.1 文献查询法 4
1.4.2 实地调研法 4
1.4.3 比较分析法 5
2 湄潭翠芽绿茶产业的现状分析 6
2.1 湄潭翠芽绿茶的产业发展现状 6
2.1.1 产业发展概况 6
2.1.2 湄潭县翠芽绿茶茶业公司的规模 7
2.2新老茶业公司的利润分析 8
2.2.1老公司贵州省湄潭县茗茶有限公司的利润分析 9
2.2.2新公司湄潭永兴山水茗茶叶有限公司的利润分析 11
3 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3
3.1茶业公司多品牌多名牌少,不利于茶产业发展 13
3.2盲目扩大规模,土地流转成为问题 13
3.3成品茶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 13
3.4营销模式传统,利润较低 14
3.5茶业公司缺少合作,专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化人才少 14
4 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发展对策 15
4.1 打造品牌,培植龙头企业,推动茶产业发展 15
4.1.1 茶业公司 16
4.1.2 政府 16
4.1.3 消费者 16
4.2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化合作 16
4.3 提高茶叶的标准化加工水平 17
4.4 转变营销模式 18
4.5 组建科研联盟,实现科技兴茶 18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湄潭县是遵义市重要的产茶县城之一,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乌江北岸大娄山南麓,平均海拔1556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平和,雨雾日多。足跨东经107°15ˊ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为284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1]。湄潭翠芽绿茶产业基地土壤深厚肥沃,土质疏松,矿物质含量丰富,适宜种植茶树,全县15个乡镇均种植了大面积的茶树,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名优茶在国内行业评比中数十次获最高奖。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对湄潭翠芽绿茶进行了记载,且味道香醇。经检测,湄潭翠芽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湄潭翠芽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并且能延年益寿。
据以上研究表明,湄潭的翠芽绿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可以大面积的种植,分析其发展现状也具有重大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由茶叶资源大县向茶叶产业强县迈进,近日,湄潭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明确以“增比、进位、突破”为目标,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市场繁荣为核心,以茶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以打造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丰富茶文化、推进茶旅游一体化为重点,六大措施促进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力。继续落实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奖励范围,县内注册企业实现上市的、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有关部委认定的高新企业、省级以上新产品论证的、“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发明专利并投入运用的,每个奖励5万元;对利用茶叶原料开发新产品,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的、年出口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引进高、精、尖设备用于茶叶生产加工的,县财政按市政府补贴标准对等补贴;对茶叶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
二是强化茶叶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市场空间。积极探索“湄潭翠芽”公用品牌管理和经营新模式。统一产品质量标准,采取专家组评定、协会授权企业使用、一年一评、一年一授权的有偿使用方式,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外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有影响的名优茶评比。企业在公用品牌对外宣传推介方面,县财政继续给予补贴。
三是牢固树立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茶叶质量监管。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质量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督促、检查、处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五项检测”制度,实行茶产品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严控、严查、严处对茶产品质量安全有影响的农用物资及其经销商。对茶叶企业、茶青农残和茶叶基地、茶成品市场进行强制检测,检测结果上报县委县政府,并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
四是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围绕县内五条茶叶产业带,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努力整合项目,对建设茶叶标准化基地给予补助。不断巩固和扩大基地规模。重点打造高速公路、204省道及主要旅游线路沿线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核桃坝现代茶旅一体化示范园和云贵山5000亩高端有机茶示范园建设。
五是推进茶文化和茶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茶文化建设,加强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内涵。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积极打造AAAA级“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中国茶海”和核金龙茶海生态园、300里茶桂长廊。
六是提高组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建立以县委、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用于茶产业升级、转型、表彰、补贴、奖励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