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1
1.3研究意义1
1.4研究内容1
1.5研究方法2
2相关理论概述 2
2.1服务理论概述2
2.2服务业理论概述3
2.3 绩效理论概述3
2.4文献综述4
3服务业发展现状4
3.1服务业总量分析 4
3.2服务业内部分析 6
4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7
4.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7
4.2变量选取及定义7
4.3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8
4.4 GDP增长率与绩效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27
5计量回归分析31
5.1分析指标的选择 31
5.2 模型的建立 31
5.3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32
结论 42
致谢44
参考文献 45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3%,主要发达国家占了71%。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2013年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造成了全国大范围的雾霾现象。这一现象就启示我们,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亟需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增长值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上。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业迫切的想了解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1.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量分析,并对服务业下属的不同行业、地区的绩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差异对比分析,分析服务业企业绩效指标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服务企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经营业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服务业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研究,弥补对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空缺,同时也有助于服务业企业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这对国内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本文以1999-2013年的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11统计软件对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1部分:引言。本部分是描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第2部分:相关的理论概述。本部分是服务业与绩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总结,同时也汇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第3部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本部分主要分析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和地区的分布状况。
第4部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本部分主要是以31个省的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样本公司,确定衡量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最后对所选择的样本企业的绩效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5部分:计量回归分析。本部分在建立严密研究假设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绩效变量和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计量回归分析模型,利用1999-2013年31个省服务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借助Stata11软件对样本省份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1.5 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国内外对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对于服务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论。利用中国统计局和中国经济网统计数据库等网络资源获取服务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在阅读服务业企业绩效和GDP增长率的基本理论后,把服务业分成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个行业,分别选取全国31个省的的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截取1999-2012年的财务数据,借助Excel软件和Stata1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服务理论概述
截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巴蒂斯特.萨伊(1963)认为,无形产品(服务)也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劳动、资本和土地都为其提供了“服务” [1]。谢尔普(1981)认为服务是是不可触、不可见和不可存的,具有暂时性,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必须直接接触[2]。陶纪明(2007)在总结西方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新鉴定了“服务”的含义。他认为服务满足的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商品满足的则是消费者的共性需求。服务要求供需双方的共同参与,但并不强调同时同地,也不要求服务是无形的,且其效用要通过“事后检验”才能知[3] 。综上所述,服务的定义可以认为,服务是存在于供需双方之间,并通过活动来体现其使用价值。服务的概念包括以下三个要点:首先服务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无形产品;其次服务反映了不同主体间所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最后服务是运动形态的客观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动态。
2.2 服务业理论概述
由于服务业与服务内涵紧密相关,对服务内涵的争议一定会影响对服务业的研究。所以迄今为止,服务业在概念和内涵上都没有形成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费雪(1935)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对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产业”理论,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他认为“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4]。柯林.克拉克(1951)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把国民经济分成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来统计经济指标。按照排他法,他认为不属于第一产业也不属于第二产业的部门则为服务业[5]。随后丹尼尔斯又按照排他法,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其认为只要是不属于消费性服务业的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屋租赁、科学研究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6]。黄少军(2000)认为,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三产业”这一概念侧重于从就业角度描述经济结构的变动,而“服务业”这一概念则侧重于从生产技术角度描述经济结构的变动[7]。
对于绩效的定义,理论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解析。中国的财政部统计评价司提出了企业经营绩效较为全面的概念,即经过一定经营期间的努力,企业所达到的经营效益水平和经营者所实现的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而经营者业绩表现为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实现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在企业经营、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由此而取得的成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1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