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目 录
一、前言 7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7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7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 8
(一)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完善 8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变化和发展 9
三、我国事业单位概述及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9
(一)事业单位的类别和特征 9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0
四、COSO框架下的内控建设经验借鉴 11
(一)COSO框架概述 11
(二)COSO框架下国外内控建设的借鉴 13
(三)COSO整合框架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 13
五、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14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14
(二) 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14
(三)落实控制活动 14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15
(五)强化监督机制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而完成这一远大目标,首先要干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加强。第三,实行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可是,我国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进展缓慢,这影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提高预防相关风险的能力,2014年开始,在全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看出了政府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决心,预示着一场内部控制的暴风雨要来临了。
2.选题意义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国有资产设立的特殊组织,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它通过研发一部完整的理论体系来预防和规避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15年开始,政府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也存在着贪污、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一些行为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让政府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大打折扣。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固定的财政收入,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国有资产设立的特殊组织,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它通过研发一部完整的理论体系来预防和规避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15年开始,政府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也存在着贪污、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一些行为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让政府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大打折扣。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固定的财政收入,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日常办理的业务难度低,加上不够完善的内控环境,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一套完整的内控体系来合理的配置资源,最大效率的完成本职工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希瑟赫曼森(2000)认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使得投资者自愿前来投资,既解决信息不对称又增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1]。
西纳森,大卫,Hillison(2001)分析了过去几年政府部门的运行情况,发现因为工作人员的贪污问题导致成本预算的大幅增加。这样情况下,加强内部控制成为首要任务,要加强考核力度,杜绝贪污问题的发生 [2]。
雷吉纳多、伊丽莎白(2011)通过对意大利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的改革调查,制订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框架模型,并提出环境和机构性质都会影响内控改革 [3]。
卡尔德隆、托马斯、加伯(2012)指出对行政业务熟悉的重要性。由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而且涉及到不同的方面,需要跨区域、种族,风险会更加的难以预防[4]。
2. 国内研究现状
1980年,我国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起初定的目标不高,没有构成完整的规范标准。到九十年代后期,在基于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下,我国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控五要素。
李凤鸣(1992)《内部控制学》,该书是根据COSO报告而成,主要对内部控制的结构、计划和评估进行讨论和分析[5]。
韩东海,李根旺(2007)调查部分事业单位后察觉它们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不足,主要是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6]。
曾俊强(2013)基于内控审计和 COSO 框架视角,发现当下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审计出现的各种漏洞,在 COSO 框架的启示上做出改善对策[7]。
苏华董(2014)分析了 COSO 框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思想,提出了它可以对我国内控改革作参考的想法 [8]。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
(一)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完善
现代内部控制这个专业名词,具体在工业革命时首次提出。之后经过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渐渐被广大群众了解。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经过了五个发展进程: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针对于公司风险预防的内部控制[9]。
1.内部牵制
R.H.蒙哥马利首先提出了“内部牵制”这一概念,认为“数量上超过两个员工同时做一件工作时犯相同错误的概率几乎不存在,同样数量上超过两个人舞弊的概率也几乎不存在。所以,在企业运营中有关财务的职务,最好超过两个人担任,方便寻找错误、防止舞弊。内部牵制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职能:实物、物理、分权、簿记牵制[10]。
2.内部控制制度
1936年AICPA发布《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查》,该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企业为降低损失在内部使用的措施。
1949年在报告中再次对内部控制提出解释:“内部控制是公司不让资产损失,确保会计资料的可用性,合理利用公司资源取得最大效益采取的办法和策略。”审计工作者认为这个解释非常笼统,大于他们评估被审组织时应担负的责任。之后发表公报再次作了修正,把内部控制分成会计和管理。前者注重会计资料的使用,后者注重效率。
3.内部控制结构
1988年,AICPA再次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做出修正。用控制结构取代之前的内控制度,并列出三要素:工作氛围、会计记录、程序。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年,COSO发表《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公告,这在内部控制的进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在该框架下,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由公司主要领导人和其余参与人员一起实行的,为公司运营成果、会计报表可靠性等目标完成的过程。”
5.针对于公司风险预防的内部控制
大约十六年前,西方爆发了安然、世纪通信等企业的经济贪污案件。管理者们认为内部控制框架不是完美的,无法满足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需要。2004年,COSO委员会发表了更加明确具体的《ERM框架》。该框架将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向从审计转变为管理,将注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9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