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相关性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 1
二、山东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分析 3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 3
(二)山东省资源现状 4
(三)山东省工业的资源消耗 6
三、能源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7
(一)指标的选取 7
(二)协整分析 7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9
(四)误差修正模型 10
四、结论与启示 11
(一)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拓宽产业链 11
(二)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11
(三)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资源禀赋是自然给予的红利,但是非再生资源不可再生,随着资源的耗竭,经济增长动能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山东作为资源丰裕度比较高的省份,有7个典型的煤炭型城市和1座石油型城市,还有大量的铁矿,在各地有零星分布。这些矿产资源,必定会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会挤占一部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劳动力、投资等,导致地方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的发展,而有些行业日渐衰落或发展不起来。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些城市面临煤枯城竭的危险,出现增长乏力,旧的产业结构利润微薄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山东省正处于能源大量消耗的时期,矿产业资源的丰裕度成为山东产业构成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那么,资源型城市如何打破资源诅咒的窘境,适时转变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明山东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的相关性,其相应的传导机制及打破资源诅咒的对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山东的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山东的资源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就两者的相关指标构建误差分析模型,最后根据相关结论为充分挖掘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最佳匹配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提供建议,为建立富而美大而强的山东省出谋划策。
理论意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运行规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其相应的传导机制及打破资源诅咒的对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山东的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山东的资源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就两者的相关指标构建误差分析模型,最后根据相关结论为充分挖掘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最佳匹配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提供建议,为建立富而美大而强的山东省出谋划策。
理论意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运行规律,可以为山东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现实意义:资源的大量消耗支撑着经济高速运转。随着矿产资源日渐稀少,巨大的能源缺口难以支撑庞大的经济体系。通过对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产业结构的弊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关概念
“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反而不如资源贫瘠地区的发展,像西安就是资源诅咒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资源诅咒存在性
资源诅咒的命题最早有Auty(1993)提出,他认为资源禀赋会带来出经济增长外的社会制度问题,而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且影响是长期的显著的。[1]
资源集中度的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Isham(2002)发现一些农业地区对资源的依附性不那么明显,资源富集区的经济过分依赖当地的资源,导致产业布局的不合理。
由于资源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额利益,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政府便可坐地收钱,寻租理论应运而生,所以像山西这样的资源大省更容易滋生腐败、权钱交易,而相对于资源贫瘠区,政府需要想方设法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护,政府难以寻租。
(2)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①中心外围理论
虽然资源诅咒一词在1993年才由Auty提出,但是Prebishch(1950)构造的中心-外围理论,为资源诅咒的存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心-技术创新区与外围-原材料输出区,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交换,只要该结构稳定,外围区会愈加贫困而中心区愈加富裕。
②贸易条件恶化理论
Prebish和Hans Singer(1950)提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发达国家多是加工制成品。长此以往,原材料由于技术含量低价格下降,而附加值高的加工制成品价格上涨,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
③荷兰病
上世纪中期,天然气成为荷兰经济发展的支柱,其他产业因为难以快速带来大量外汇而被忽视。但是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一旦资源枯竭,荷兰的经济就会出现增长乏力。伴随着全面的经济衰退,贸易赤字加大,失业率骤增,国民经济运转不畅。这种在资源繁荣期只注重于资源产业发展而忽视其他行业的行为,称为荷兰病。
④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对荷兰病的进一步阐释,由于资源产业的繁荣,人们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储蓄率和会有所下降,金融系统日渐瘫痪。同时,资源产业无需太多的技术支撑和科研投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就会有所下降,资源富集区人才大量流失。
(3)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演进起源于斯密顺序(1776),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逐渐由农业转到工业,最后转向贸易业;霍夫曼(1931)用霍夫曼比例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库兹涅茨(1941)认为工业化时期,劳动力由参与到服务业的趋势;钱纳里(1986)的世界发展模型为得出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结构。
Jeffery Sachs(1994),认为落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给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良好契机。Michael Peneder(2002)研究发现,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要素高的部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资源诅咒这一命题近几年才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徐康宁、邵军(2006)在增加人口、技术、制度等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后发现该结论在省级层面仍然存在。[2]而李天籽(2007)进一步发现资源丰裕成度确实是影响区级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潜在因素.。[3] 张亮亮(2008)分析了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认为资源禀赋是发展红利,政府的管理水平是诅咒还是祝福的主要的因素。[4]杨玉文(2013)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与经济关系,认为对资源的依赖度决定资源的效用是正负。[5] 胡阳琳(2017)以荷兰病的视角解读中国的一些经济现象,淘宝商家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给传统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41.html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 1
二、山东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分析 3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 3
(二)山东省资源现状 4
(三)山东省工业的资源消耗 6
三、能源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7
(一)指标的选取 7
(二)协整分析 7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9
(四)误差修正模型 10
四、结论与启示 11
(一)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拓宽产业链 11
(二)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11
(三)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资源禀赋是自然给予的红利,但是非再生资源不可再生,随着资源的耗竭,经济增长动能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山东作为资源丰裕度比较高的省份,有7个典型的煤炭型城市和1座石油型城市,还有大量的铁矿,在各地有零星分布。这些矿产资源,必定会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会挤占一部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劳动力、投资等,导致地方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的发展,而有些行业日渐衰落或发展不起来。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些城市面临煤枯城竭的危险,出现增长乏力,旧的产业结构利润微薄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山东省正处于能源大量消耗的时期,矿产业资源的丰裕度成为山东产业构成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那么,资源型城市如何打破资源诅咒的窘境,适时转变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明山东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的相关性,其相应的传导机制及打破资源诅咒的对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山东的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山东的资源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就两者的相关指标构建误差分析模型,最后根据相关结论为充分挖掘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最佳匹配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提供建议,为建立富而美大而强的山东省出谋划策。
理论意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运行规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其相应的传导机制及打破资源诅咒的对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山东的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山东的资源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就两者的相关指标构建误差分析模型,最后根据相关结论为充分挖掘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最佳匹配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提供建议,为建立富而美大而强的山东省出谋划策。
理论意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运行规律,可以为山东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现实意义:资源的大量消耗支撑着经济高速运转。随着矿产资源日渐稀少,巨大的能源缺口难以支撑庞大的经济体系。通过对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产业结构的弊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关概念
“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反而不如资源贫瘠地区的发展,像西安就是资源诅咒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资源诅咒存在性
资源诅咒的命题最早有Auty(1993)提出,他认为资源禀赋会带来出经济增长外的社会制度问题,而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且影响是长期的显著的。[1]
资源集中度的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Isham(2002)发现一些农业地区对资源的依附性不那么明显,资源富集区的经济过分依赖当地的资源,导致产业布局的不合理。
由于资源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额利益,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政府便可坐地收钱,寻租理论应运而生,所以像山西这样的资源大省更容易滋生腐败、权钱交易,而相对于资源贫瘠区,政府需要想方设法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护,政府难以寻租。
(2)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①中心外围理论
虽然资源诅咒一词在1993年才由Auty提出,但是Prebishch(1950)构造的中心-外围理论,为资源诅咒的存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心-技术创新区与外围-原材料输出区,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交换,只要该结构稳定,外围区会愈加贫困而中心区愈加富裕。
②贸易条件恶化理论
Prebish和Hans Singer(1950)提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发达国家多是加工制成品。长此以往,原材料由于技术含量低价格下降,而附加值高的加工制成品价格上涨,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
③荷兰病
上世纪中期,天然气成为荷兰经济发展的支柱,其他产业因为难以快速带来大量外汇而被忽视。但是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一旦资源枯竭,荷兰的经济就会出现增长乏力。伴随着全面的经济衰退,贸易赤字加大,失业率骤增,国民经济运转不畅。这种在资源繁荣期只注重于资源产业发展而忽视其他行业的行为,称为荷兰病。
④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对荷兰病的进一步阐释,由于资源产业的繁荣,人们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储蓄率和会有所下降,金融系统日渐瘫痪。同时,资源产业无需太多的技术支撑和科研投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就会有所下降,资源富集区人才大量流失。
(3)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演进起源于斯密顺序(1776),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逐渐由农业转到工业,最后转向贸易业;霍夫曼(1931)用霍夫曼比例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库兹涅茨(1941)认为工业化时期,劳动力由参与到服务业的趋势;钱纳里(1986)的世界发展模型为得出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结构。
Jeffery Sachs(1994),认为落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给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良好契机。Michael Peneder(2002)研究发现,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要素高的部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资源诅咒这一命题近几年才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徐康宁、邵军(2006)在增加人口、技术、制度等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后发现该结论在省级层面仍然存在。[2]而李天籽(2007)进一步发现资源丰裕成度确实是影响区级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潜在因素.。[3] 张亮亮(2008)分析了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认为资源禀赋是发展红利,政府的管理水平是诅咒还是祝福的主要的因素。[4]杨玉文(2013)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与经济关系,认为对资源的依赖度决定资源的效用是正负。[5] 胡阳琳(2017)以荷兰病的视角解读中国的一些经济现象,淘宝商家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给传统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