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贷崩盘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附件)

在中国,由于特定时期的金融抑制政策,造成了大量民营企业融资难和大量民间资本闲置或低效率运作的情况同时并存,这种资本的分布不均为民间借贷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民间借贷的存在,一方面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对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民间借贷本身存在着演进悖论,加上缺乏规范的金融政策,因此不可避免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以煤炭资源兴起的榆林市,民间借贷异常活跃。但2011年以来,由于国家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受国际环境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能源价格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的问题逐渐暴露,使得2012年底至今,引发民间借贷事件频发,挤兑、借贷人“跑路”风波,甚至群众聚集事件不断发生。榆林民间借贷危机,显现出民间借贷资金链存在巨大风险,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当下民间借贷的脉络,看清当前民间借贷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本。本文通过对榆林民间借贷的全面研究,分析榆林民间借贷的现状,原因和影响等,结合实际情况,对规范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民间资本的良好运作及榆林地区经济的转型提出一点建议,助力于榆林经济的发展。
目 录
1 选题背景4
2 榆林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5
2.1 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引发资金需求5
2.2 正规金融机构的苛刻金融监管引发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6
2.3 民间借贷的高回报影响资本的转移趋向6
3 榆林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7
3.1 民间资本逐利性较强,风险难以掌控7
3.2 非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发展举步维艰7
3.3 民间借贷资金盲目流动,风险很高8
3.4 声誉约束机制失灵8
3.5 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9
3.6 声誉约束机制失灵9
3.7 宏观借贷趋紧,融资渠道不畅9
4 解决榆林民间借贷危机的基本思路10
4.1 合理区分、处分不同性质的借贷行为10
4.2 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民间借贷11
4.3 加快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12
参考文献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 14
一、选题背景
这两年,榆林号称“东方科威特”,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得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民间财富得到飞速增加。从1998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了榆林成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到如今,榆林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能源开发,同时带动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越居于陕西综合实力排名第二,10多年来,能源带动的经济增加连续占榆林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以上。而其三大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末(2010年),分别为5:69:260 2013年,榆林市实现GDP为284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超全国0.9个百分点,连续9年经济总量占据陕西省第二。
而其中,资源型城市迅速发展的典型——榆林市神木县,在2008年前后,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于2008年迈进了全国百强县之列。2012年,神木GDP总量依然超过了1000亿元。而从2009年起,神木县还试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使得神木的幸福指数如同对他的曝光度一样的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如今的神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千万吨级)、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百万吨级)、全国第一产煤大县(亿吨级)、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600万重量箱)、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百万吨级)、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600万千瓦)、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600万重量箱)等等,助力于其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主要经济指标领先榆林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升于全国第36位,西北地区的第1位。应该说,这些发展的轨迹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通病。与这一产业成长的轨迹相伴随,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财富神话。
在榆林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大量的民间资本得以聚集,同时居民对于资金的增值保值的期望也有所提高,但是在榆林地区的金融理财产品较少,投资渠道相对较窄以及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加之金融市场的不够完善,促使大量的民间资本待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随着榆林经济快速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榆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只能提供有限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就在于融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2008年前后,神木的民间融资渠道出现公开化的趋势,2009年至2010年,神木县就有各类投资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近200家。据高和资本统计的《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调研报告》显示,神木县资已然有超过2000人成为资产过亿的富豪。据中央财经大学的李建军教授测算,神木民间资本总量至少在500亿元以上,再加上民营企业资金,整体规模将近1000亿元。近期在榆林神木发生的一系列有关民间借贷的案件,随着新闻媒体的曝光,使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张英自杀”、“张孝昌被立案调查”、“房姐事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也敲响了榆林民间借贷的警钟。在民间借贷引来各方关注的当下,如何加强民间借贷的监管、科学谋划政策措施、规范民间借贷秩序,引导其投资于实体经济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积极促进神木乃至榆林经济的转型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榆林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
民间借贷在陕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根源。榆林地区的民间借贷遵循着“萌芽一发展一繁荣一瓦解”的演进路径。但在瓦解之后,民间借贷会自发的在下一阶段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可以说,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陕北民间借贷不仅在目前存在,并且将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 1 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引发资金需求
在国内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外需求旺盛的“双轮”驱动下,榆林市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依靠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跃居陕西省第二位。2009年,榆林市工业总产值已然达到1100. 03亿元,而其中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就被能源化工产值占据,对GDP贡献率达72%,煤炭和油气开发当量也均占到了全国的50%以上,使得榆林成为全国第一产能大市,经济受到资源驱动特征明显。榆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发展城市,产业基本都集中能源、化工等重工业,而这些产业大部分属于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慢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正规的金融机构的有限资金已然无法满足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2009年,榆林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 33元,增长41. 6%; 2010年至2012年,榆林市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20. 9亿元。这些投资额的完成,单靠正规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略显“势单力薄”,而民间借贷则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完成的有力补充。
2. 2 正规金融机构的苛刻金融监管引发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金融体制处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下。根据麦金农和爱德华肖(1971) 的“金融抑制”理论,国家对经济生活存在过多发金融管制措施,会“割裂”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在我国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融服务的短缺与低效率。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较高,而且风险很大,一般不愿将资金借贷给还款能力差、信誉基础弱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却因资金紧张而不得不向民间借贷“求助”。这就会使得,一方面企业大量的生产资金短缺,得不到补充,而另一方面充足的民间资金无处投资,没有出路。需求和供给的根本矛盾在经济缓慢、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时表现的不会很明显,但在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流作支撑时,矛盾异常凸显,这种情况非正规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提供“土壤”。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榆林市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20. 9亿元,而银行业新增固定资产贷款发放仅为90. 6亿元,剩余的缺口大部分只能由民间资本来补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5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