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变电工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附件)

本文对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设置不完善,存在的影响战略发展,风险控制,沟通和管理系统不流畅等问题。根据公司的行业地位与发展特点,提出针对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涵盖了以下方面(1)对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归纳;(2)对内部控制的概念,作用,发展过程,基本方法;详细的阐述与创新了见解;(3)对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4)对特变电工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Keywords: TBEA;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1.2.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
1.3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4
2内部控制概述 5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 5
2.2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5
2.3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 6
3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9
3.1公司设立,发展概况 9
3.2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认定 9
3.3内部环境缺乏完善 11
3.4风险控制不到位 11
3.5 控制活动不全面 12
4 完善对特变电工内部控制的建议 13
4.1 完善公司风险控制机制 13
4.2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13
4.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13
4.4加强内部控制文化意识,完善监督体系 14
4.5完善控制活动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上市的诸多上市公司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开始出于外部或内部的原因着手内部控制建设。然而,内部控制在国内由于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展时间不长,花费不少却感到收获不多,导致内部控制逐渐不受重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处于西北偏远地区—新疆。经济建设与发展比沿海地区更加落后,内部控制在新疆的上市公司效果缓慢。本文通过对特变电工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对策研究,希望能对公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电力能源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新疆特变电工股份呈现出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电子设备行业的领头羊。近十年,企业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向国内外开拓市场,上市股票众筹得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企业经济增长趋势下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企业发展不适应,对外国市场扩张的同时,不能很好的融合文化,工作员工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加强内控包括: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定制与企业契合的发展道路,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外文化融合等行为,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1.1.2选题意义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电力设备行业的领头羊,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反而减缓,在向国外开拓新市场的同时,管理人员面临着管理不到位等弊病。这些问题正是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不足之处。内部控制不仅针对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更注重企业管理层的治理层面和业务运作的层面,通过这两个层面使得负面因素降低至企业可以处理,不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的范围内。我国许多企业虽然已经建设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但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或者见效较为缓慢,逐渐不再重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战略选择上能够选择最优的战略,完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形成一条流畅,连贯,具有企业文化的发展道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的定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见解,无法统一意见,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兴起,使得内部控制有了最早的源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内涵都发生了改变。终于,在20 世纪 30 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被人们具体的了解,成为专用名词被人们所接受。Stringer和Carey 通过研究环境变化对各个层级及控制要素重要性的不同,确定了 15项控制活动要素和19项环境要素,作者对这些要素的重要程度分低到高分7级量度评判。Hellia等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固有风险提出了体系指标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包含2个层级(建立在财务报告和账户交易的基础上)、9级衡量标准和42个评价项目。Elpaso提出了 5级93项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基于COSO建立,在整体上环环相连从而形成了一套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框架中,企业控制环境指标有43个,控制活动10个,而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为12个。到1934年,在美国《证券证券交易法》中 “内部会计控制”被首先提出。随后,在 1949 年的《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计师的重要性》专题报告中,美国内控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权威定义如下:“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理论的权威解释。
Neter(2006内部控制起源于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什么是内部控制,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内部控制的涵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营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经济活动内容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赋予了内部控制不同的内涵,内部控制制度是在20世纪30 年代,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的。
L.R.Dicksee 最早提出内部牵制概念,对此他做出以下解释:通常所说的内部牵制其主要构成为职责分工——会计记录——人员轮换。 而在的标准解释中,内部牵制被定义为:“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Neter提出:内部控制的实施融合在业务系统之中,才能进行更好的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构建好的制度,制度实行的好坏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否可靠,如果不进行测评,是难以看出可靠性的。内部控制的作用体现最直观的在凭证与凭单的质量上。Cushing(2006)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对内部控制做出以下区分:内部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系统。在此之中,内部控制程序指的是一种单一的内控措施,如复核、批准等等,而内部控制系统则是内部控制程序的组合。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防止错弊的发生。Andrew J. Leone(2007)通过对年度财务报告的研究,揭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认为风险内部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组织结构复杂性、内部系统方面的投资等,同时提供一些相关证据。康芝斯(2006)认为操控者对被操控者的控制过程,可以称为内部控制的控制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2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