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研究(附件)
摘 要 最近几年来,受益于我囯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把单一的存款向多元化的金融资产转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出和发展,一方面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满足了投资者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缓解资金压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扩大市场份额。收益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核心部分,也是客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最直观、最易被吸引的要素之一。各大银行在差异化竞争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更高的预期收益率抢占市场份额,但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实际收益率也并非都能够达到预期的高度。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产品在收益水平上大相径庭,因此,对收益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选取了年至年到期且公布收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相关数据,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产品收益率及风险程度在家囯有银行、家股份制银行和家城市商业银行间做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考察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上的优劣势,挖掘出哪些类别的理财产品与他行同类理财产品间存在差距。并结合具体案例,找出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工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研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并探究理财产品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于该行产品服务创新、开发维系客户、打造品牌形象,转变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 录
1绪论 1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2中国工商银行及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 3
2.1中国工商银行的前身 3
2.2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3
3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分析研究 5
3.1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现状 5
3.2中国工商银行20142016主要理财产品财务数据及分析 5
3.3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8
4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的发展对策 9
4.1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 9
4.2 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养 9
4.3 加强对理财产品收益的风险控制 10
4.4服务实体经济要进一步深化 10
总 结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深日人心,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把单一的存款向多元化的金融资产转换。然而,自年金融危机以来,股票市场长期低迷,基金大面积亏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以其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种类丰富、获取渠道便捷等优势倍受投资者青睐,逐渐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资品种之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出和发展,一方面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满足了投资者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缓解资金压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扩大市场份额。在银行监管趋严格,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商业银行无疑将加快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走向节约型的发展方式。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工具,同时,这种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将大大推动我国的金融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理财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例如银行理财产品虽发行数量众多,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同时,风险控制与监管措施不到位,部分理财产品出现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零负收益。这些问题一方面削弱了购买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理财产品的销售和银行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个案的研究能部分折射出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有突出的表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吴世亮指出,很多年底到初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均与预期收益率相差悬殊,甚至在年底浦发银行发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出现了“零收益”。而在的海外投资方面,也因投资经验不足频遭亏损,如民生银行因为年月推出的“港澳直通车”理财产品净值低于之后被迫清盘。
(2)殷果针对当时频出的“零收益”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三类理财产品
主唱“零收益”,分别是挂钩海外市场、产品收益率计算独特,以及对市场趋势判断完全错误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多与港股挂钩,由于股市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下跌或上涨的幅度超出产品的设计,均可能出现“零收益”。并指出,设计能力不足是银行理财产品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李东卫就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展开分析,认为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规避监管、转嫁责任和隐蔽的关联交易。而结构性产品的真正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因内部流程问题而导致的产品设计缺陷,以及因缺少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所导致的违规销售行为。建议应该科学设计产品,确保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均衡,并加大信息披露,规范营销行为。方林运用模型对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理财产品的在险价值进行了量化分析。经过比较,两家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均以信贷类为主,且在险价值差别不大,收益和风险差别不明显。这是把运用到银行理财产品中衡量信用风险的一次示例,该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比较当中。张萍刘善新把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五大类,并分别对每类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做了研究。经比较,按收益水平及风险程度由小到大排序,依次是固定收益类、信托类、打新股类、类和结构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为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适合保守和稳健型投资者,信托和打新股类适合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最后两类适合成长和进取型投资者。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理财品种。马秋君,李巍为了解释结构性产品出现的“零负收益”现象,分别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了风险和收益分析,发现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不同于外资银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而是呈现出收益与风险的非对称性。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Pidcdnjkd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人们进行理财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和方差来刻画收益, 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方差是指投资组合收益率偏离期望值的波动程度,用来表示风险。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力图在相同的风险下获得最大收益,或是在相同的收益水平下使风险最低。该理论认为一个合理的无风险资产与风险组合的搭配可以有效分散风险,达到增加投资收益的目的。等人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于年提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望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可以使非系统风险降至最低,但是无法消除系统性风险,系数即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必要收益率随着系统性风险的增大而提高。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说明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即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现象. 从发现的情况来说,使股票投资中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消除,此时,该股票组合
的投资收益应当刚好等于无风险收益,期权的均衡价格便可由此确定国内外的研究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2 中国工商银行银行的发展过程
2.1 中国工商银行的前身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目 录
1绪论 1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2中国工商银行及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 3
2.1中国工商银行的前身 3
2.2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3
3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分析研究 5
3.1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现状 5
3.2中国工商银行20142016主要理财产品财务数据及分析 5
3.3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8
4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的发展对策 9
4.1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 9
4.2 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养 9
4.3 加强对理财产品收益的风险控制 10
4.4服务实体经济要进一步深化 10
总 结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深日人心,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把单一的存款向多元化的金融资产转换。然而,自年金融危机以来,股票市场长期低迷,基金大面积亏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以其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种类丰富、获取渠道便捷等优势倍受投资者青睐,逐渐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资品种之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出和发展,一方面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满足了投资者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缓解资金压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扩大市场份额。在银行监管趋严格,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商业银行无疑将加快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走向节约型的发展方式。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工具,同时,这种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将大大推动我国的金融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理财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例如银行理财产品虽发行数量众多,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同时,风险控制与监管措施不到位,部分理财产品出现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零负收益。这些问题一方面削弱了购买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理财产品的销售和银行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个案的研究能部分折射出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有突出的表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吴世亮指出,很多年底到初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均与预期收益率相差悬殊,甚至在年底浦发银行发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出现了“零收益”。而在的海外投资方面,也因投资经验不足频遭亏损,如民生银行因为年月推出的“港澳直通车”理财产品净值低于之后被迫清盘。
(2)殷果针对当时频出的“零收益”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三类理财产品
主唱“零收益”,分别是挂钩海外市场、产品收益率计算独特,以及对市场趋势判断完全错误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多与港股挂钩,由于股市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下跌或上涨的幅度超出产品的设计,均可能出现“零收益”。并指出,设计能力不足是银行理财产品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李东卫就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展开分析,认为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规避监管、转嫁责任和隐蔽的关联交易。而结构性产品的真正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因内部流程问题而导致的产品设计缺陷,以及因缺少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所导致的违规销售行为。建议应该科学设计产品,确保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均衡,并加大信息披露,规范营销行为。方林运用模型对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理财产品的在险价值进行了量化分析。经过比较,两家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均以信贷类为主,且在险价值差别不大,收益和风险差别不明显。这是把运用到银行理财产品中衡量信用风险的一次示例,该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比较当中。张萍刘善新把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五大类,并分别对每类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做了研究。经比较,按收益水平及风险程度由小到大排序,依次是固定收益类、信托类、打新股类、类和结构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为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适合保守和稳健型投资者,信托和打新股类适合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最后两类适合成长和进取型投资者。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理财品种。马秋君,李巍为了解释结构性产品出现的“零负收益”现象,分别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了风险和收益分析,发现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不同于外资银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而是呈现出收益与风险的非对称性。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Pidcdnjkd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人们进行理财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和方差来刻画收益, 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方差是指投资组合收益率偏离期望值的波动程度,用来表示风险。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力图在相同的风险下获得最大收益,或是在相同的收益水平下使风险最低。该理论认为一个合理的无风险资产与风险组合的搭配可以有效分散风险,达到增加投资收益的目的。等人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于年提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望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可以使非系统风险降至最低,但是无法消除系统性风险,系数即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必要收益率随着系统性风险的增大而提高。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说明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即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现象. 从发现的情况来说,使股票投资中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消除,此时,该股票组合
的投资收益应当刚好等于无风险收益,期权的均衡价格便可由此确定国内外的研究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2 中国工商银行银行的发展过程
2.1 中国工商银行的前身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