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研究中小板2014到2016年数据(附件)
年 月 日摘 要自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以来,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虽然数量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实质性问题频发,本文总结了之前的研究,查阅整理企业的内控审计报告中给出的内部控制缺陷程度赋值量化,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从内部外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内控缺陷和亏损比例、并购重组、净资产收益率、子公司数目、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被出具ST以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内控缺陷和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并提出了完善的意见。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三) 本文创新之处 3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五)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
二、 内控缺陷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分析 7
(一) 内控缺陷的定义 7
(二) 内控缺陷按严重程度分类 7
三、 中小企业板实证分析 8
(一)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计 8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9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
四、 结论建议与展望 12
(一) 结论 12
(二) 建议 12
(三) 展望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小板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泉活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中小板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小板企业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很高的独立性,而且多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高新科技行业,新兴的行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发展前景和未来充满活力。但是中小企业内部操作现象频繁,容易造成家族人员掌控大多数股份的现象,牵一发动全身,国家政策的时效性和时滞性导致不能及时处理内控缺陷,并不容易防患于未然,中小企业内控缺陷导致的危害愈演愈烈,使得中小企业内控缺陷渐渐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引起轩然大波。震惊世界的美国内控丑闻之后,人们渐渐意识到内控缺陷的影响,国内因为内控缺陷导致的企业亏损、破产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国内外对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小企业板内控的研究很多都是浮于表面,纸上谈兵,如何使中小板企业更好的发挥其对于经济推动作用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
我国近年来颁布实施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在法律意义上将中小板企业内控缺陷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合规性的重视。反复研究了之前的很多文献资料,发现之前的很多研究都停留在中小板内控有没有出现缺陷,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细致入微的处理措施,很多都只是停留在分析内部财务的因素,忽略了外部因素,本文将着重这两个研究的薄弱区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最关键的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分析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经营问题,按照外部审计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显示的企业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进行量化详细研究。总结国内外已经达到一致意见的研究成果,分析外部审计因素对于企业内控缺陷的重大影响,内部外部因素综合研究,重点是得出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因素的建议,致力于完善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国内国外对于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常规的影响因素,企业的规模、财务经营状况、外部审计等的影响,对于影响企业内控
缺陷因素形成初步认识和定义,划分好影响因素类型。
回归分析法
通过研究2014到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小企业,利用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巨潮资讯网的企业自评报告,在企业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查阅内控缺陷类型,按照其给出的一般缺陷、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量化,解释变量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建立科学的回归方程,分析各项因素与中小企业内控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
定性分析法
通过收集中小企业的内控审计报告和自评报告,分析研究其中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从一个比较中性、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外部宏观因素对于中小企业内控缺陷的影响。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利用科学高效的统计方法来进行数据总结性分析,大量数据加强实证的可信度,统计容易得出结论,方便研究。
本文创新之处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压力因素关注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少,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板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只有将内部外部因素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更加完善的了解企业内控并不断完善。
本文将结合2014年到2016年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2014年到2016年中小企业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新的数据具有时效性和先进性,更能够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趋势,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做出符合投资者利益,符合时事的决策。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美国的安然事件以后引起了世界对于企业内控的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关于中小板企业内控的法律法规,以期引导中小企业内控走上正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理论学派,各国学者专家纷纷关注内部控制。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国内外的理论,一是国内外理论是如何定义内部控制缺陷的,二是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内部控制缺陷。
内控缺陷的认定
国外对内控缺陷的认定识别
Doyle、Ge、McVay(2007)以内部控制方面缺陷的严重程度为参考依据,分析了779家企业状况,将其具体划分为公司及企业账户两大层面;又进一步按照其产生的原因详细分析了业务处理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具体的人事安排细则以及一般原因等[13]。
Matthew and Randa(2012)在研究过程中将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范围,使得内控缺陷能够涉及到的范围有了大小之分,并且简单的将企业内控缺陷对于整体运行影响程度的严重性划分成了重大缺陷以及对立面非重大缺陷[14]。
David and Matthew(2014)按照第三方审计师给出的意见判断内控缺陷的严重程度,将其划分成了会计和公司层面。一般来说,会计层面的重要缺陷和税收有很大相关性;公司方面的重要缺陷和环境相关[15]。
国内对于内控缺陷的认定识别
杨友红(2011)研究内控缺陷案例以后,创立了五类信号,五类信号反应的方面均不相同,分别涉及法律、资产、财务报告、经营成果、公司战略五个方面[1]。
田勇(2011)分析了2009年在深圳上市的445家公司的内部运行程序,将所得到的样本分成被证监会处罚过,原因是财务报表中的年报或者自我评价报告出现瞒报或者违规;在深入到企业内部检查时被当场发现漏洞要求整治的;披露信息时没有按照规定的;被外部审计师直接出具否定意见的[2]。
王加灿(2015)研究分析了SOX法案自颁布执行以后美国的内控披露中体现的重大缺陷,中国应该吸收美国先进的法规和制度中的优点,可以根据经营的现象和定义来统一划分[3]。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三) 本文创新之处 3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五)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
二、 内控缺陷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分析 7
(一) 内控缺陷的定义 7
(二) 内控缺陷按严重程度分类 7
三、 中小企业板实证分析 8
(一)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计 8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9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
四、 结论建议与展望 12
(一) 结论 12
(二) 建议 12
(三) 展望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小板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泉活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中小板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小板企业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很高的独立性,而且多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高新科技行业,新兴的行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发展前景和未来充满活力。但是中小企业内部操作现象频繁,容易造成家族人员掌控大多数股份的现象,牵一发动全身,国家政策的时效性和时滞性导致不能及时处理内控缺陷,并不容易防患于未然,中小企业内控缺陷导致的危害愈演愈烈,使得中小企业内控缺陷渐渐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引起轩然大波。震惊世界的美国内控丑闻之后,人们渐渐意识到内控缺陷的影响,国内因为内控缺陷导致的企业亏损、破产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国内外对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小企业板内控的研究很多都是浮于表面,纸上谈兵,如何使中小板企业更好的发挥其对于经济推动作用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
我国近年来颁布实施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在法律意义上将中小板企业内控缺陷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合规性的重视。反复研究了之前的很多文献资料,发现之前的很多研究都停留在中小板内控有没有出现缺陷,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细致入微的处理措施,很多都只是停留在分析内部财务的因素,忽略了外部因素,本文将着重这两个研究的薄弱区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最关键的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分析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经营问题,按照外部审计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显示的企业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进行量化详细研究。总结国内外已经达到一致意见的研究成果,分析外部审计因素对于企业内控缺陷的重大影响,内部外部因素综合研究,重点是得出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因素的建议,致力于完善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国内国外对于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常规的影响因素,企业的规模、财务经营状况、外部审计等的影响,对于影响企业内控
缺陷因素形成初步认识和定义,划分好影响因素类型。
回归分析法
通过研究2014到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小企业,利用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巨潮资讯网的企业自评报告,在企业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查阅内控缺陷类型,按照其给出的一般缺陷、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量化,解释变量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建立科学的回归方程,分析各项因素与中小企业内控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
定性分析法
通过收集中小企业的内控审计报告和自评报告,分析研究其中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从一个比较中性、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外部宏观因素对于中小企业内控缺陷的影响。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利用科学高效的统计方法来进行数据总结性分析,大量数据加强实证的可信度,统计容易得出结论,方便研究。
本文创新之处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压力因素关注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少,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板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只有将内部外部因素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更加完善的了解企业内控并不断完善。
本文将结合2014年到2016年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2014年到2016年中小企业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新的数据具有时效性和先进性,更能够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趋势,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做出符合投资者利益,符合时事的决策。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美国的安然事件以后引起了世界对于企业内控的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关于中小板企业内控的法律法规,以期引导中小企业内控走上正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理论学派,各国学者专家纷纷关注内部控制。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国内外的理论,一是国内外理论是如何定义内部控制缺陷的,二是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内部控制缺陷。
内控缺陷的认定
国外对内控缺陷的认定识别
Doyle、Ge、McVay(2007)以内部控制方面缺陷的严重程度为参考依据,分析了779家企业状况,将其具体划分为公司及企业账户两大层面;又进一步按照其产生的原因详细分析了业务处理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具体的人事安排细则以及一般原因等[13]。
Matthew and Randa(2012)在研究过程中将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范围,使得内控缺陷能够涉及到的范围有了大小之分,并且简单的将企业内控缺陷对于整体运行影响程度的严重性划分成了重大缺陷以及对立面非重大缺陷[14]。
David and Matthew(2014)按照第三方审计师给出的意见判断内控缺陷的严重程度,将其划分成了会计和公司层面。一般来说,会计层面的重要缺陷和税收有很大相关性;公司方面的重要缺陷和环境相关[15]。
国内对于内控缺陷的认定识别
杨友红(2011)研究内控缺陷案例以后,创立了五类信号,五类信号反应的方面均不相同,分别涉及法律、资产、财务报告、经营成果、公司战略五个方面[1]。
田勇(2011)分析了2009年在深圳上市的445家公司的内部运行程序,将所得到的样本分成被证监会处罚过,原因是财务报表中的年报或者自我评价报告出现瞒报或者违规;在深入到企业内部检查时被当场发现漏洞要求整治的;披露信息时没有按照规定的;被外部审计师直接出具否定意见的[2]。
王加灿(2015)研究分析了SOX法案自颁布执行以后美国的内控披露中体现的重大缺陷,中国应该吸收美国先进的法规和制度中的优点,可以根据经营的现象和定义来统一划分[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