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分析(附件)【字数:10837】

摘 要 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着的信息时代,新闻是联系我们与周围世界的纽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我们不断汲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以免与世界脱轨。新闻媒体的急速发展必然带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一些媒体机构不惜以真相为代价制造虚假新闻。而虚假新闻除了那些赤裸裸的假新闻外,还有那些裹着糖衣炮弹的伪新闻。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将虚假新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无中生有型、添油加醋型、移花接木型和断章取义型。并通过案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就虚假新闻造成的社会危害提出治理策略。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虚假新闻类型及危害 2
1.1无中生有型 2
1.2添油加醋型 2
1.3移花接木型 3
1.4断章取义型 3
第二章 虚假新闻形成原因 6
2.1从媒体本身分析虚假新闻形成原因 6
2.1.1媒体过度追求时效和产量 6
2.1.2媒体难免受外部因素影响 6
2.1.3媒体的无意识选择 8
2.2从新闻受众角度分析虚假新闻形成原因 8
2.2.1受众心理需求的趋恶性 8
2.2.2受众想要获得更多认同 8
2.2.3受众过度依赖于大众传媒 9
2.3从监督管理机制角度分析虚假新闻形成原因 9
2.4从技术权利分配角度分析虚假新闻形成原因 9
第三章 虚假新闻治理策略 11
3.1从媒体人身上寻找出路 11
3.1.1媒体人急需提高道德素质 11
3.1.2媒体人应不断强化专业技术 11
3.2从拓宽媒体机构的经营渠道突破 11
3.3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方面着手 12
3.4从网络技术层面进行管控 12
3.5从全民参与虚假新闻监管角度分析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关于虚假新闻,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杂志期刊对其进行盘点,比如人民网的“求真”栏目,上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新闻记者》杂志,由白红义、江海伦、陈斌组成的年度虚假新闻研究小组等等。但其中对虚假新闻类型的系统性概括却很鲜见,但也并非没有,比如由徐新平主编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评析》。本文结合前人的分析方向,以2016年至2017年的部分虚假新闻为例,对其作出整合分类。在形成原因方面也不乏像陈培青、王光宪、陈朝晖、杨保军这样的研究者,但他们主要侧重于行业间的竞争,从业者的素质和监督管理的失职方面,有关解决策略也仅仅考虑了法律和道德层面且未作出具体分析探讨。而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并提出新闻受众也无形中扮演着虚假新闻助推者的角色,并主要分析其心理特征。同时指出新型网络媒体由于技术权利分配不均,引发话语权不平等,从而使得虚假新闻大范围传播的问题。并就这些虚假新闻引发的因素,从媒体人的素质、专业技能,媒体机构的经营渠道,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网络技术管控,全民参与监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对于虚假新闻类型和形成原因的探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新闻产生、传播、接收的过程并自主地辨别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明白自己在新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而对于虚假新闻治理策略的分析更是希望从媒体、受众、技术层面出发,让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更干净、更有序、更新鲜的新闻环境。
虚假新闻类型及危害
如今“虚假新闻”已不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型名词,那到底什么是虚假新闻,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中指出:假新闻是在性质上相对真实新闻存在的一个概念,描述的是在形式上、姿态上完全具备新闻的特征,但实质上没有新闻本质特征真实性的“新闻”。由此可见,虚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在一个“假”字上,于是根据其假的程度以及其呈现的形式,将虚假新闻分为以下4种类型。
1.1无中生有型
2016年12月6日,《新京报》发表博文“采访法院遭殴打:不是央媒记者就能随便打”,称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前往法院咨询案件进展时,被工作人员殴打。同时附上一段标有“都市频道”的视频,视频中可以听见“你以为你是中央级别的啊?”这样的话,于是《新京报》记者揣测地方公权部门只对像中央媒体一般行政级别高的媒体有所忌惮。事后鹿邑县委政法委员会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作出情况通报并提供全部监控视频,当时情况实为安检要求记者出示证件时,记者拒绝出示,并在大门口拍摄引来围观,保安为制止此行为而争夺其摄像机,但根据监控显示法警、保安与记者并未发生肢体冲突,并未殴打记者。至于新京报提供视频来源尚未可知。
显然,这是一则无中生有的虚假新闻。利用“殴打”、“随便打”这类刺激性字眼,博人眼球。作为读者我们很少去探寻新闻的真实性,更不会怀疑像《新京报》这样的强势主流媒体,更何况还附上了看似证据凿凿的视频。
像这样利用标题大做文章哗众取宠的虚假新闻不在少数。如此前凤凰卫视制作的一则新闻视频《世卫组织:不排除塞卡病毒与转基因有关》;2016年12月8日由一家俄媒报道的《日本出现“新”血型,或与福岛核事故有关》;还有爸妈朋友圈那些“吃柿子喝酸奶会中毒致死”、“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等等。
无论是权威媒体还是自媒体,往往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在消息并未查实的情况下听风就是雨,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假借那些刺激性、敏感性、反常性的标题误导大众,于是人们对“转基因”等新技术闻风丧胆,对国家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不仅如此,媒体的公信力也将荡然无存,其在公众心中长期形成的权威形象也将毁于一旦。媒体失信于民,那么以媒体为发声媒介的国家也将失信于民。
1.2添油加醋型
2017年7月5日,《封面新闻》报道了一篇名为《河南疑被老师强奸12岁女生自称遭到威胁,警方至今未公布详细案情》的虚假新闻。后7月28日经新华社求证,事实为女孩的叔叔为证实自己无端的猜想对侄女进行殴打、逼迫、跟踪,并想要调看学校的监控视频,由于当时遭到了两位老师的拒绝,因而诬告两位老师。对于此事警方不予立案也无可非议。没想到这位叔叔却化名“白衣天使茉莉花”在微博上博取同情。虽然虚假新闻的源头不在《封面新闻》,但《封面新闻》出于对弱者同情,在未经查证的情况下就肆意报道,并添油加醋控诉警方不作为的做法看似伸张正义实为荒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