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3代子3代染色体行为研究
本试验分别以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子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并分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行为。结果表明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3代子3代均为混倍体,其中抗草甘膦正反回交3代子3代染色体稳定方向是2n=36,抗草丁膦正反回交3代子3代染色体稳定方向是2n=37。两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中均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微核等减数分裂异常行为。抗草甘膦正反回交3代子3代植株减数分裂指数分别为99.7
拟南芥cat3基因克隆与基因定位
至今为止,在所有的有氧生物细胞中都有发现过氧化氢酶(CAT)的存在,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清除过氧化氢,平衡细胞内过氧化氢量的作用[1]。在植物中,多种过氧化氢由多种基因家族编码,其虽然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但是每一种过氧化氢同工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都不尽相同,所以关于过氧化氢酶的探究具备着重要意义。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已经从拟南芥中得到了三种过氧化氢酶的基因克隆,尽管对这三个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具体功能已经进行了大量实验并获得了不少突破,但是还有很多未知的基因功能需要探究。本实验以生态型拟南芥为研究
拟南芥中atndx参与调控dna去甲基化过程的研究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本实验以拟南芥AtNDX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为材料,研究AtNDX参与调控拟南芥DNA去甲基化过程的机制。利用酶切PCR(Chop-PCR)发现,atndx在多个位点上甲基化水平升高。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表明atndx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且主要表现为CHH甲基化升高。反转录PCR(RT-PCR)结果证明AtNDX的突变没有影响拟南芥中DNA去甲基化酶基因的表达,仅造成AtNDX的自身表达消失。综上所述,AtNDX确实参与了对拟南芥DNA去甲基化过程的
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浸提液对栽培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半数的人口提供主粮。种子萌发是水稻生活史的起点,好的开端对于植物的一生非常重要。此时,水稻种子容易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本文中我们选用浸泡不同天数和煮沸的杂草稻和栽培稻的浸提液,进行栽培稻的萌发实验。通过统计萌发率并观察分析实验期间的现象,来探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浸提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及水稻种子的浸提液对水稻的化感作用均表现为抑制萌发生长,并且增加栽培稻种子对微生物的易感性。
杂草稻颖果中原花青素含量与其地理分布的关系
本实验为了研究杂草稻中原花青素含量与地理分布的关系,针对分布在全国69个主要水稻种植地的207个杂草稻品种进行了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使用解剖镜对这207种杂草稻进行颖果果皮的颜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褐色果皮杂草稻的原花青素含量最高;白色果皮杂草稻中不含原花青素。同时将各品种的原花青素含量与当地的生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中原花青素含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收货后两月均温、年均温、年均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无相关关系。
棉花nodulin基因家族在棉花抗感黄萎病中的功能研究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生物、非生物胁迫会大幅影响棉花产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就目前而言,缓解棉花黄萎病危害的根本措施是培育出抗病的棉花新品种。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方法将目的基因定向沉默,从而观察其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作用是一种高效快捷的筛选方法。本实验通过构建烟草脆裂病毒(TRV)诱导的基因沉默体系,定向沉默了棉花nodulin基因家族的部分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侵染沉默棉花后统计发病率,发现
水稻钾转运体oshakb的转运活性鉴定
钾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广泛参与各种生理生化过程。HAK/KUP/KT家族是水稻中最大的钾离子转运蛋白家族, OsHAKb是水稻HAK/KUP/KT家族成员,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其功能缺失突变体对低钾胁迫更加敏感,但是其转运体活性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着重利用酵母、细菌和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等多个实验系统来解析OsHAKb的转运体活性。初步结果表明,OsHAKb在细菌和非洲卵母细胞中具备一定的钾吸收活性。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析OsHAKb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
油菜dead家族rna解旋酶对镉胁迫反应的研究
RNA解旋酶参与双链RNA解旋的过程,在RNA代谢,乃至核酸代谢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为一个分子马达,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及组学分析方法,已经在拟南芥,水稻,大豆,土豆等多个物种中系统的分析了RNA解旋酶家族,并将之归为SF2超家族。并且目前的信息表示,解旋酶基因存在9个保守的蛋白模体序列Motif-Q、I、Ia、Ib、II、III、IV、V、VI。并构成分别具有解旋和核酸结合功能的两个蛋白结构域,这将是我们筛选该家族蛋白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此
灵芝组氨酸去乙酰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
灵芝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有众多药用功效,但其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表观遗传学是近年来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等表观遗传信息。本文主要研究了灵芝组蛋白修饰中的去乙酰化酶修饰对灵芝的生长发育及其次级代谢产生的影响。通过基因沉默技术,筛选出了2个沉默效率达到80%的Sir2沉默菌株,经过平板培养发现Sir2沉默菌株生长速度显著慢于正常菌株,其次生代谢产物灵芝酸的分泌量较正常菌株高出30%,纤维素酶活性高出一倍。可以看出,组蛋白的去乙酰化酶修
灵芝胱硫醚β合酶的克隆和蛋白表达
目的为了获得灵芝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CBS),通过构建CBS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于大肠杆菌(E.coli),从而纯化并获得目的蛋白。方法以灵芝cDNA为模板,以已发表的基因组序列为参照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CBS基因全序列,克隆入载体pMD19T,再装载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重组载体pET28a-CBS,之后转入E.coli 中,利用IPTG(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继
甘蓝型油菜中zip家族蛋白对镉胁迫的响应
锌铁调控蛋白(ZRT,IRT like protein, ZIP)是一类以转运锌离子和铁离子为主转运二价金属阳离子的蛋白。随着镉(Cd)污染的加重和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甘蓝型油菜中ZIP家族对镉的响应引起了关注。本文筛选出了油菜中ZIP家族的相关蛋白,并对其进行命名和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研究其进化关系并预测其结构特征。同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的方法验证了镉存在时,ZIP家族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大多为上调情况,表达量增加,证实了甘蓝型油菜中ZIP家族对镉胁迫的响应,但其内在的分子机理仍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