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地区主要盐生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区系调查
盐生植物调查将为其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遥感数据、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东营地区盐碱地分布,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样方测定的方法,对当地盐生植物的群落特征和区系进行了研究,统计了晒盐场、荒地、田地三种不同环境中盐生植物的多度、频度、盖度、重要值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共统计得到当地主要盐生植物28科64属76种,其地理成分,以及三个生境下的盐生植物多样性,不同生境下内物种的重要值相差很大,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晒盐场和荒地的群落多样性较田地较高;群落均匀性上晒盐场最高,田地其次,荒地最不均匀。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镉低积累品种筛选
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筛选出籽粒Cd低积累品种。采用田间筛选实验探究小麦品种的重金属耐性。两个污染农田土壤Cd含量分别为2.77 mg·kg-1和1.54 mg·kg-1,均已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二级标准。两个试验点的小麦籽粒中Cd含量在不同粒色间和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昆山试验点小麦籽粒Cd含量的频数分布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在昆山试验点收获的246份小麦品种中,小麦Cd含量最小值为0.17 mg·kg-1,最大值为0.77 mg·kg-1
内生真菌对盐碱胁迫下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禾本科植物的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能够提高宿主植物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本实验以含菌和不含菌的鹅观草和黑麦草为材料,研究不同的盐、碱、pH下内生真菌对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在50mM NaCl浓度下,内生真菌显著影响鹅观草种子的发芽率;在25mM Na2CO3浓度下,内生真菌显著影响黑麦草草种子的发芽势;在高盐碱浓度下,含菌和不含菌的种子发芽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植物与内生真菌共生体对于pH值的响应具有差异性。在一定浓度盐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两种植物苗期生长的株高及含水量影响较显著,对植物叶绿
利用ago2hitsclip提取mir210靶向rna的方法优化
微小RNA(miRNA)是具有内源性状的非编码RNA,其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且具有调节功能。?目前各项研究都表明miRNA已经成为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控制的关键效应物,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研究发现缺氧可以影响多个miRNA的表达,其中miR-210的表达变化最为显着。在缺氧条件下, miR-210表达上调,会对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并且可以较长时间抑制线粒体的新陈代谢,减弱 DNA损伤修复的能力,促进血管再生,在胎儿发育、缺氧性疾病和肿瘤的病理过程中起着独特而重要作用。但目前miR-210
外源γ氨基丁酸对缺铁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植物缺铁会导致新叶失绿,生长受阻。γ-氨基丁酸(GABA)参与调控植物的抗逆反应,可缓解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本实验以水稻幼苗为材料,研究在缺铁条件下,外源添加GABA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GABA会加剧水稻因缺铁造成的叶片失绿和生物量下降。在缺铁下,外源GABA处理使水稻根部的铁和锌含量增加,却降低了茎和新叶中铁和锌的含量。水稻缺铁1 天时内源GABA含量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缺铁条件下,GABA上调了根部与铁吸收和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却下调了与铁由地下部向地上部运输有关
外源铁和不同生长时间对土壤砷形态和水稻砷积累的影响
砷是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重金属,我国南方以稻米为主食,其植株容易吸收环境中的砷并积累。以镇稻99与华粳二号两种水稻为材料,研究外源铁和不同生长时间对水稻砷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铁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溶液的pH值、华粳二号根际土中专性吸附态砷的含量和两种水稻的生物量;同时能够降低镇稻99稻壳和茎中砷的含量,而对其他部位砷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生长时间对华粳二号的影响比镇稻99显著影响其在+Fe处理条件下的生物量及-Fe时稻壳和茎中砷含量。本实验条件下,水稻根际土pH显著低于非根际土,且施加外源铁后差异尤
大豆疫霉根部侵染特异表达转录因子psbzpc17的功能研究
疫霉菌隶属茸鞭生物界卵菌门,其致病机制与真菌有显著差别,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疫霉的致病机制是控制疫霉病害的重要理论基础。疫霉菌能够侵染寄主植物的不同器官。转录因子为基因表达调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参与病原菌的生长发育以及侵染致病过程。本研究选取大豆疫霉根部侵染特异的转录因子PsBZPc17,设计sgRNA以及同源重组载体,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对进行其进行CRISPR/Cas9敲除,最终对转化子的生长速率、游动孢子产量、卵孢子产量以及致病性进行检测观察。研究发现PsBZPc17对大豆疫霉的无性生殖有显著
宿主对齐整小核菌菌株sc64防御机制的初步探索
随着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现代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生物除草剂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的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编号SC64)对多种杂草均有致病性,可以作为良好的生物除草剂进行开发。但目前对其致病机制和宿主响应防御机制尚未研究清楚。本研究采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植物材料,探索其受到齐整小核菌侵染后的防御机制。选用实验室现有的典型拟南芥种群(4号种群)。利用菌株SC64侵染拟南芥叶片不同时间(6h,12h,18h,24h,36h)后,检测免疫通路关键基因转录水
德州地区主要盐生植物资源及群落类型调查
德州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我国盐碱土分布较广的区域之一。本人调查了该地区11个县市,主要调查了34个样地,设置了170个样方。共调查到盐生植物20科、57属、71种,全是被子植物,其中菊科、禾本科、藜科和豆科是该区盐生植物的优势科。该地区盐生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可分为食用植物、饲用植物、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观赏植物六类植物资源。德州地区盐生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较多,本文简要介绍了8个主要盐生植物群落。
扫描电镜能谱系统分析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特征
为探究南京市常见园林植物叶表面滞留的大气颗粒物的特征,本实验选取大学及其周边地区的十八种园林植物,利用大学生命科学院电镜室配备的扫描电镜S-3000N结合Bruker X射线能谱系统对叶表面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形态观察和能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叶片上表面滞留的大气颗粒物数量、粒径大小和形貌特征各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化学组成元素有C、O、Si、Ca、Fe、K、Al、Mg、Na这九种元素,其次少量的Cl、Cu、Zn、N、Ti、P、S、F、Cr这些元素也被检测到。结合某些元素出现的峰值与实验地点推测,实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基因漂移的风险评估
为更加全面地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的基因漂移风险,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T14R 1251-70)为花粉供体、地理来源不同的野生大豆(黑龙江巴彦-19、吉林白城-2、辽宁沈阳、河北保定、山东东营)为花粉受体,研究了人工杂交后两者的亲和性。进一步,以4种F1(黑龙江巴彦-21 F1、吉林白城-1 F1、辽宁铁岭 F1、江苏金坛 F1,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花粉供体,野生大豆为花粉受体获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野生大豆与转基因大豆的F1的适合度。试验结果表明,5种野生大豆与转基因大豆杂交均可以结荚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