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龙葵不同交配方式的结实率比较【字数:9997】

少花龙葵(Solanum?americanum?Mill.)是一种具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茄科植物,是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近缘种。本实验选用来自广西钦州、广东茂名、广东江门、广州市、广东珠海五个地区的少花龙葵种子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种群异交、同种群异交、同株异花和花内自交四种交配方式下的结实率。结果显示少花龙葵在不同种群间异交、同种群间异交、同株异花和花内自交下结实率分别为0.41+0.25、0.32+0.20、0.56+0.29和0.47+0.28,由此推断自交有利于提高少花龙葵的结实率,促进后代繁殖能力。本实验通过对少花龙葵不同交配方式下的结实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解其后代的适应性变化提供实验资料,以及与其近缘种刺萼龙葵交配系统的比较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其种子生产、资源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和科学依据。
目录
1.前言 1
1.1少花龙葵 1
1.1.1少花龙葵的生物学特征 1
1.1.2少花龙葵的生活习性、繁育特性及分布 1
1.1.3少花龙葵的药用及经济价值 1
1.1.4少花龙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2自交和异交对植物适合度的遗传特性影响 3
1.3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2.材料与方法 4
2.1材料 4
2.2方法 4
2.2.1幼苗培养 4
2.2.2不同种群间异交 5
2.2.3同种群间异交 5
2.2.4同株异花 6
2.2.5花内自交 6
2.3计算 6
2.3.1平均胚珠数的计算 6
2.3.2结实率的计算 7
2.3.3极值的处理 7
2.3.4单因素方差分析 7
2.3.5独立样本T检验 7
3.结果与分析 8
3.1江门地区少花龙葵为母本异交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8
3.2茂名地区少花龙葵为母本异交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9
3.3珠海地区少花龙葵为母本异交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10
3.4钦州地区少花龙葵为母本异交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3.5不同地区少花龙葵同种群异交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12
3.6不同地区少花龙葵同株异花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13
3.7不同地区少花龙葵花内自交处理下结实率的比较 14
3.8少花龙葵不同交配方式结实率的比较 15
4.讨论 16
4.1少花龙葵不同交配方式的结实率比较 16
4.2少花龙葵与其近缘种刺萼龙葵不同交配方式的结实率比较 16
4.3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1
1.前言
1.1少花龙葵
1.1.1少花龙葵的生物学特征
少花龙葵(Solanum?americanum?Mill.)别名白花菜、古钮菜、扣子草、野辣椒,一年生直立分枝茄科茄属植物,根系十分发达,根细、多且耐旱。茎无毛或近于无毛,高约1米。叶互生,薄,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而成翅,近全缘、波状或有不规则角状粗齿,两面秃净或近秃净,长48厘米,宽24厘米。花序腋外生,近伞形,纤细,具微绒毛,着生16朵花;花梗长约58毫米,花小,直径约为7毫米;萼绿色,直径约2毫米,5裂达中部,裂片卵形;花冠白色,长约3.5毫米,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丝极短,花药黄色,长圆形,长约1.5毫米,约为花丝长度的34倍,顶孔向内;子房近圆形,直径不及1毫米;花柱纤细,长约2毫米,中部以下具白色绒毛,柱头小,头状。浆果球形,直径约5毫米,幼时绿色,成熟变黑色,易脱落。种子黄褐色,细小近卵形,两侧压扁,直径约为11.5毫米。几乎全年均开花结果[14]。
1.1.2少花龙葵的生活习性、繁育特性及分布
少花龙葵喜温暖,虽不耐霜冻,但也能忍受低温。其根系非常发达,须根特别多,耐旱性强。在栽培上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土壤微酸性或微碱性均可,但中性土壤最适宜。少花龙葵是两性花[5],一朵花有1个雌蕊,5个大小相同的雄蕊,常异花授粉、可自发进行自花授粉,也可人工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但在自然状态下传粉的结实率要高于人工授粉的结实率。其发育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营养期、花期、果期。随时间变化,少花龙葵叶数、花数和果数逐渐增加,但118 天后少花龙葵的生长高度、叶数、花数和果数增长慢慢减缓[6]。其多生长在田边、溪边、林阴深处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等省[14]。
1.1.3少花龙葵的药用及经济价值
少花龙葵为华南地区传统中草药 ,有清热散湿、凉血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痢疾、高血压、扁桃体炎、肺热咳嗽、牙龈出血、眼疾及呼吸道疾病等。其叶片中含有的总糖苷生物碱和皂甙具有抗过敏、消炎抗菌、强心、刺激造血系统等药用功效,其嫩叶营养价值丰富,无毒、清凉、食后回甜,是常见的食用野菜[15、7]。其果汁具有感化效应,低浓度的少花龙葵果汁对广东小白菜的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8]。
1.1.4少花龙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于少花龙葵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内,主要针对少花龙葵的培育技术、繁育和遗传特性、成分及提取工艺、经济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吴彩芳[9]等对少花龙葵的硒富集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少花龙葵的生物量随土壤中硒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各器官的硒含量随土壤中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植株没有明显的毒害症状。在土壤中硒浓度为75 mg/kg的条件下, 少花龙葵地上部分硒含量为136.06 mg/kg, 大于非硒富集植物的临界值 (100 mg/kg) ,由此判断少花龙葵是一种硒富集量较高的野菜,且对硒有较高的耐受性。陈小露[10]等通过DNA条形码来鉴定龙葵及其近缘种,采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的注释方法对收集的龙葵及其近缘种的扩增序列进行注释, 从而获得ITS2序列,使用ITS2条形码鉴定龙葵及其近缘种,结果表明龙葵、少花龙葵各自聚为一支, 并与其他近缘种明显分开。此研究为在分子水平对龙葵及其近缘种的鉴定分析提供了方法。杨代宇[11]将鬼针草(Bidens pilosa)、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万寿菊(Tagetes erecta)和少花龙葵四种镉超富集植物分别与树番茄幼苗混种,筛选出能降低树番茄幼苗镉吸收的镉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再将农田和矿山两种生态型的少花龙葵进行杂交,得到以农田生态型为母本的正交F1代以及矿山生态型为母本的反交F1代,进一步研究两种生态型少花龙葵正反杂交F1代与树番茄混种后,对树番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双亲,正反杂交F1代少花龙葵镉积累量都更高,对土壤镉污染有更强的修复能力,其中尤以正交F1代少花龙葵最有优势,最有可能达到既修复镉污染土壤又降低树番茄镉吸收量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