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和变温对紫菜光能利用效率及生长的影响【字数:8991】
本研究以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和坛紫菜(P. haitanensis)这两种紫菜的丝状体为实验材料,设定不同温度(22℃恒温、22-25℃变温)进行人工培养,利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和光学显微镜(Nikon ECLIPSE 90i)对样品光合生理、细胞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2℃恒温、22-25℃变温处理下,坛紫菜丝状体Yield值随培养天数增加而升高,说明22℃恒温、22-25℃变温培养下,坛紫菜丝状体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促进坛紫菜丝状体生长。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处理下,坛紫菜丝状体膨大藻丝的数量均明显增加,但在22-25℃处理下,膨大藻丝数量更多,说明22-25℃变温相较恒温条件更能够促进坛紫菜丝状体膨大藻丝的生长发育。
目录
1前言 1
1.1紫菜基本生物学特性 1
1.1.1紫菜的分类地位 1
1.1.2紫菜物种与分布 1
1.1.3紫菜的形态特征 1
1.1.4紫菜的生活史 2
1.1.5紫菜的光合色素 2
1.2温度对紫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
1.3叶绿素荧光技术概述 3
1.3.1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3
1.3.2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 3
1.3.3测量叶绿素荧光的意义 4
1.4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藻类光合作用中的应用 4
1.4.1温度胁迫 4
1.4.2光抑制 5
1.4.3盐胁迫 5
1.4.4紫外线辐射 6
1.5研究目的与意义 6
2材料与方法 7
2.1实验材料 7
2.2实验方法 7
2.2.1培养液的配制 7
2.2.2实验处理方法 7
2.3叶绿素荧光测定 7
2.3.1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 ) 7
2.4显微镜观察 8
2.5统计分析 8
3实验结果 9
3.1不同温度处理下紫菜丝状体Yield的变化 9
3.1.1 不同温度处理下坛紫菜丝状体Yield值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变化 9
3.1.2 不同温度处理下条斑紫菜丝状体Yield值的变化 10
3.2显微镜观察结果 11
4讨论 14
4.1温度对紫菜丝状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4
4.2温度对紫菜丝状体细胞形态的影响 14
4.3实验反思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前言
紫菜(Pyropia)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重点栽培的经济藻类之一。紫菜中富含多种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每100g干紫菜中含2550g的蛋白质、13g的脂肪、2040g的多糖(大部分为膳食纤维)以及大量的多种维生素等[1]。紫菜不仅可以食用,紫菜多糖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具有保湿和抗衰老的功效[2]。紫菜特有的藻红蛋白的用途也非常广泛,既可以作为天然色素应用于食品、染料等工业,又可作为荧光探针,用于免疫检测[3]和光动力抗肿瘤[4]的研究。
1.1紫菜基本生物学特性
1.1.1紫菜的分类地位
紫菜属是一类原始红藻,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yropia)[5]。
1.1.2紫菜物种与分布
现在紫菜种类在世界上约有134种之多,中国记载有22个物种或变种,其中人工栽培的品种还不到10个种[5]。紫菜是一种广温性海藻,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从寒带到亚热带的潮间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主要的栽培品种有北方的条斑紫菜和南方的坛紫菜。条斑紫菜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以北的东海北部和黄、渤海沿岸,是我国长江以北的人工栽培藻类;坛紫菜产于我国福建的平潭、莆田、惠安等县。
1.1.3紫菜的形态特征
条斑紫菜(P. yezoensis)因其呈条纹状淡黄色精子囊器混夹在深红色的果孢子囊中,雌雄生殖器官在叶的末梢端形成深紫和淡黄色相间的条斑状而命名;叶状体呈紫红色或略带绿色为卵形或长卵形,基部圆形或心脏形, 边缘有皱褶;单层细胞组成,藻体薄,约3550μm;细胞中央有一星状色素体。条斑紫菜的丝状体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果孢子萌发、丝状藻丝、孢子囊枝、壳孢子形成和壳孢子放散。条斑紫菜生长期为11月至次年6月,繁盛期在2、3月。
坛紫菜(P. haitanensis)的藻体色暗绿紫而带褐色,披针形、亚卵形或长卵形;基部为心脏形,少数为圆形或楔形,有明显的短柄和圆盘状固着器;边缘稍有皱褶或无皱褶,边缘细胞排列较稀疏的锯齿;藻体单层,局部为双层;多数细胞色素体单一,少数具有双色素体;多数为雌雄异株,少数雌雄同株。坛紫菜藻体有很强的耐干能力,经干燥后净光合速率变化不大[6]。
1.1.4紫菜的生活史
英国藻类学家Drew(1949)发现壳斑藻是由脐形紫菜(P. umbilicalis )的果孢子萌发丝状体钻入贝壳内里形成的[7],为研究天然的苗源开辟了道路。我国著名的藻类学家曾呈奎、张德瑞(1954)对甘紫菜(P. enera)生活史展开了研究,证实丝状体阶段的存在,丝状体能够形成壳孢子囊枝,成熟从中放出孢子,并由它萌发成小叶状体[8];日本的黑木宗尚也于1955年揭秘紫菜生活史的过程。为了与生活史中其它孢子区别,曾呈奎、张德瑞建议称这种孢子为壳孢子(conchospore)。
目录
1前言 1
1.1紫菜基本生物学特性 1
1.1.1紫菜的分类地位 1
1.1.2紫菜物种与分布 1
1.1.3紫菜的形态特征 1
1.1.4紫菜的生活史 2
1.1.5紫菜的光合色素 2
1.2温度对紫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
1.3叶绿素荧光技术概述 3
1.3.1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3
1.3.2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 3
1.3.3测量叶绿素荧光的意义 4
1.4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藻类光合作用中的应用 4
1.4.1温度胁迫 4
1.4.2光抑制 5
1.4.3盐胁迫 5
1.4.4紫外线辐射 6
1.5研究目的与意义 6
2材料与方法 7
2.1实验材料 7
2.2实验方法 7
2.2.1培养液的配制 7
2.2.2实验处理方法 7
2.3叶绿素荧光测定 7
2.3.1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 ) 7
2.4显微镜观察 8
2.5统计分析 8
3实验结果 9
3.1不同温度处理下紫菜丝状体Yield的变化 9
3.1.1 不同温度处理下坛紫菜丝状体Yield值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变化 9
3.1.2 不同温度处理下条斑紫菜丝状体Yield值的变化 10
3.2显微镜观察结果 11
4讨论 14
4.1温度对紫菜丝状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4
4.2温度对紫菜丝状体细胞形态的影响 14
4.3实验反思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前言
紫菜(Pyropia)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重点栽培的经济藻类之一。紫菜中富含多种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每100g干紫菜中含2550g的蛋白质、13g的脂肪、2040g的多糖(大部分为膳食纤维)以及大量的多种维生素等[1]。紫菜不仅可以食用,紫菜多糖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具有保湿和抗衰老的功效[2]。紫菜特有的藻红蛋白的用途也非常广泛,既可以作为天然色素应用于食品、染料等工业,又可作为荧光探针,用于免疫检测[3]和光动力抗肿瘤[4]的研究。
1.1紫菜基本生物学特性
1.1.1紫菜的分类地位
紫菜属是一类原始红藻,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yropia)[5]。
1.1.2紫菜物种与分布
现在紫菜种类在世界上约有134种之多,中国记载有22个物种或变种,其中人工栽培的品种还不到10个种[5]。紫菜是一种广温性海藻,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从寒带到亚热带的潮间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主要的栽培品种有北方的条斑紫菜和南方的坛紫菜。条斑紫菜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以北的东海北部和黄、渤海沿岸,是我国长江以北的人工栽培藻类;坛紫菜产于我国福建的平潭、莆田、惠安等县。
1.1.3紫菜的形态特征
条斑紫菜(P. yezoensis)因其呈条纹状淡黄色精子囊器混夹在深红色的果孢子囊中,雌雄生殖器官在叶的末梢端形成深紫和淡黄色相间的条斑状而命名;叶状体呈紫红色或略带绿色为卵形或长卵形,基部圆形或心脏形, 边缘有皱褶;单层细胞组成,藻体薄,约3550μm;细胞中央有一星状色素体。条斑紫菜的丝状体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果孢子萌发、丝状藻丝、孢子囊枝、壳孢子形成和壳孢子放散。条斑紫菜生长期为11月至次年6月,繁盛期在2、3月。
坛紫菜(P. haitanensis)的藻体色暗绿紫而带褐色,披针形、亚卵形或长卵形;基部为心脏形,少数为圆形或楔形,有明显的短柄和圆盘状固着器;边缘稍有皱褶或无皱褶,边缘细胞排列较稀疏的锯齿;藻体单层,局部为双层;多数细胞色素体单一,少数具有双色素体;多数为雌雄异株,少数雌雄同株。坛紫菜藻体有很强的耐干能力,经干燥后净光合速率变化不大[6]。
1.1.4紫菜的生活史
英国藻类学家Drew(1949)发现壳斑藻是由脐形紫菜(P. umbilicalis )的果孢子萌发丝状体钻入贝壳内里形成的[7],为研究天然的苗源开辟了道路。我国著名的藻类学家曾呈奎、张德瑞(1954)对甘紫菜(P. enera)生活史展开了研究,证实丝状体阶段的存在,丝状体能够形成壳孢子囊枝,成熟从中放出孢子,并由它萌发成小叶状体[8];日本的黑木宗尚也于1955年揭秘紫菜生活史的过程。为了与生活史中其它孢子区别,曾呈奎、张德瑞建议称这种孢子为壳孢子(conchospore)。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