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属3种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及染色体数目研究
:首次研究了小檗属疣枝小檗,大理小檗和刺红珠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染色体数目。在智能人工气候箱内,利用野外采集的种子进行的初步发芽实验结果显示, 大理小檗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81%,疣枝小檗与刺红珠分别为61%和52%。利用常规压片法进行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2n=28。有关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小檗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野生植物资源的引种栽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1材料与方法5
1.1实验材料5
1.2研究方法 6
1.2.1不同温度下对大理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6
1.2.2不同实验介质对疣枝小檗种子发芽的影响 7
1.2.3三种植物在恒温,相同实验介质下的发芽率 7
1.2.4对小檗属部分植物的染色体观察研究方法 7
2 结果与分析7
2.1不同温度下对大理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7
2.2不同实验介质对疣枝小檗种子发芽的影响 7
2.3三种植物在恒温,相同实验介质下的发芽率 8
2.4对小檗属部分植物的染色体观察研究方法 9
3 讨论10
3.1不同条件下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10
3.2染色体数目的分析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小檗属3种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及染色体数目研究
生物技术 曹恬馨
引言
小檗属(Berberis. L)是小檗科最大的一个属,包括450500个落叶或常绿的灌木,因其茎常生三叉状针刺民间常称为三颗针,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11属,约25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四川、云南、西藏种类最多(应俊生,2001)。植株的根和茎含有小檗碱等活性物质,作为药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其植株形态以及花果颜色均具观赏性,某些种类果实含有大量果酸糖分等营养成分,酸甜可食,可作为药材收售及果酱果汁食用,某些种类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安全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很大开发潜力,能够起到固沙保土、涵养水源、肥沃土壤、吸附粉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作用,在整个流域的地理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防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何顺志等,1995;姜运力等,2007;库尔班江等,2007;腾云等,2007)。
小檗属是小檗科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属,其种类的确定都是根据模式标本或者其他的标本进行鉴定和命名(Ahrendt,1961;应俊生等,2001)。包士英于1985年发表了分布于云南的包括巧家小檗和厚檐小檗在内的24个新种(包士英,1985)。在智利及其邻近的阿根廷南部,Ahrendt 认为有大约60种,而Landrum认为只有20种(Landrum,1999)。由于中国小檗属模式标本及分类学文献十分分散,且时间跨度长,以往的观察标本难以反映物种特征的变异性及变异范围,难免出现一些已经合法发表的种类尚未被《中国植物志》小檗属收录,或受到相关的分类学处理,个别种类的学名还存在同名异物现象(李新华,2007;李新华,2010)。
小檗属的细胞学研究工作中,次仁旺堆等人(次仁旺堆等,2013)首次从细胞水平确定了川滇小檗的染色体数为2n=12,为二倍体。Najmeh Sodagar等人对伊朗霍拉桑省的4个小檗属的种进行染色体方面的研究,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了四倍体2n = 4x = 56,结合分子研究表明小檗属的多倍体和杂交性的频率较高(Najmeh Sodagar,2011)。另外基因组大小的变异能显示进化历史和分类关系。Todd J. Rounsaville等人将流式细胞术和传统细胞学结合通过杂交和栽培种的基因组大小和倍性水平确定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种(Todd J. Rounsaville et.al.,2010)。B . AdhikarI等人确定了尼泊尔地区小檗属的9个种的染色体数,2n = 28(B . AdhikarI et.al.,2014)。在小檗属的发芽实验研究中,崔现亮等人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11 种小檗属(Berberis) 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其发芽率,分析了种子萌发能力与种子大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崔现亮等人,2010)。
疣枝小檗B. verruculosa Hemsl. et Wils.模式标本采于四川康定,分布于川西高山峡谷针叶林区海拔20004000m处的中高林下山谷岩石附近,此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冬寒夏凉,年均气温513℃,雨量适中,分布于南坪、茂县、美姑、普格、康定、宝兴、峨眉(李江陵等,1997)。其根含有小檗碱,在民间作清热退火药(应俊生等,2001)。具有一定的活性,如抗菌、降压、利胆、扩张血管、激活淋巴结等,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条件(肖培根等,1974)。目前尚未见此种染色体数目的报道。
刺红珠B. dictyophylla Franch. var. epruinosa模式标本采于云南洱源,生于山坡灌丛林下,林缘,草坡,海拔25004000m(应俊生等,2001)。在四川分布于川西高原针叶林、灌丛、草甸区的35004500m的山坡路旁灌丛中、岩边,此区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部分,为高山峡谷地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各处气候存在显著差异,此种分布于稻城、新龙、康定、会理(李江陵等,1997)。目前其染色体数目方面未见详细报道。
大理小檗B. taliensis Schneid模式标本采于云南玉龙,生长于海拔30003900m的地区,见于松林下。中国植物志对大理小檗B. taliensi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描述,但在染色体方面尚未见到详细的报道。
本文报道首次了三种中国小檗属植物的发芽情况和染色体数目,由于中国植物志只对这三种植物的形态学进行了描述,并未见染色体方面的报道,有利于丰富植物志,进一步完善该种的细胞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定采自四川西部的疣枝小檗B. verruculosa Hemsl. et Wils.,刺红珠B. dictyophylla Franch.var. epruinosa和采自云南省的大理小檗B. taliensis Schneid.作为研究材料。供试材料具体情况详见表1。三种材料的标本图详见图1。
表1 供试材料及来源
Table 1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序号
种类名称
编号
采集地点
海拔/m
采集日期
1
大理小檗
B. taliensis
131181
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乡老君山
2392m县
2013/11/19
2
疣枝小檗
B. verruculosa
131141,41+1,41+2
四川省康定县中谷村雅拉河河边
2616m县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4
1材料与方法5
1.1实验材料5
1.2研究方法 6
1.2.1不同温度下对大理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6
1.2.2不同实验介质对疣枝小檗种子发芽的影响 7
1.2.3三种植物在恒温,相同实验介质下的发芽率 7
1.2.4对小檗属部分植物的染色体观察研究方法 7
2 结果与分析7
2.1不同温度下对大理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7
2.2不同实验介质对疣枝小檗种子发芽的影响 7
2.3三种植物在恒温,相同实验介质下的发芽率 8
2.4对小檗属部分植物的染色体观察研究方法 9
3 讨论10
3.1不同条件下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10
3.2染色体数目的分析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小檗属3种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及染色体数目研究
生物技术 曹恬馨
引言
小檗属(Berberis. L)是小檗科最大的一个属,包括450500个落叶或常绿的灌木,因其茎常生三叉状针刺民间常称为三颗针,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11属,约25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四川、云南、西藏种类最多(应俊生,2001)。植株的根和茎含有小檗碱等活性物质,作为药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其植株形态以及花果颜色均具观赏性,某些种类果实含有大量果酸糖分等营养成分,酸甜可食,可作为药材收售及果酱果汁食用,某些种类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安全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很大开发潜力,能够起到固沙保土、涵养水源、肥沃土壤、吸附粉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作用,在整个流域的地理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防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何顺志等,1995;姜运力等,2007;库尔班江等,2007;腾云等,2007)。
小檗属是小檗科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属,其种类的确定都是根据模式标本或者其他的标本进行鉴定和命名(Ahrendt,1961;应俊生等,2001)。包士英于1985年发表了分布于云南的包括巧家小檗和厚檐小檗在内的24个新种(包士英,1985)。在智利及其邻近的阿根廷南部,Ahrendt 认为有大约60种,而Landrum认为只有20种(Landrum,1999)。由于中国小檗属模式标本及分类学文献十分分散,且时间跨度长,以往的观察标本难以反映物种特征的变异性及变异范围,难免出现一些已经合法发表的种类尚未被《中国植物志》小檗属收录,或受到相关的分类学处理,个别种类的学名还存在同名异物现象(李新华,2007;李新华,2010)。
小檗属的细胞学研究工作中,次仁旺堆等人(次仁旺堆等,2013)首次从细胞水平确定了川滇小檗的染色体数为2n=12,为二倍体。Najmeh Sodagar等人对伊朗霍拉桑省的4个小檗属的种进行染色体方面的研究,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了四倍体2n = 4x = 56,结合分子研究表明小檗属的多倍体和杂交性的频率较高(Najmeh Sodagar,2011)。另外基因组大小的变异能显示进化历史和分类关系。Todd J. Rounsaville等人将流式细胞术和传统细胞学结合通过杂交和栽培种的基因组大小和倍性水平确定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种(Todd J. Rounsaville et.al.,2010)。B . AdhikarI等人确定了尼泊尔地区小檗属的9个种的染色体数,2n = 28(B . AdhikarI et.al.,2014)。在小檗属的发芽实验研究中,崔现亮等人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11 种小檗属(Berberis) 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其发芽率,分析了种子萌发能力与种子大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崔现亮等人,2010)。
疣枝小檗B. verruculosa Hemsl. et Wils.模式标本采于四川康定,分布于川西高山峡谷针叶林区海拔20004000m处的中高林下山谷岩石附近,此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冬寒夏凉,年均气温513℃,雨量适中,分布于南坪、茂县、美姑、普格、康定、宝兴、峨眉(李江陵等,1997)。其根含有小檗碱,在民间作清热退火药(应俊生等,2001)。具有一定的活性,如抗菌、降压、利胆、扩张血管、激活淋巴结等,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条件(肖培根等,1974)。目前尚未见此种染色体数目的报道。
刺红珠B. dictyophylla Franch. var. epruinosa模式标本采于云南洱源,生于山坡灌丛林下,林缘,草坡,海拔25004000m(应俊生等,2001)。在四川分布于川西高原针叶林、灌丛、草甸区的35004500m的山坡路旁灌丛中、岩边,此区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部分,为高山峡谷地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各处气候存在显著差异,此种分布于稻城、新龙、康定、会理(李江陵等,1997)。目前其染色体数目方面未见详细报道。
大理小檗B. taliensis Schneid模式标本采于云南玉龙,生长于海拔30003900m的地区,见于松林下。中国植物志对大理小檗B. taliensi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描述,但在染色体方面尚未见到详细的报道。
本文报道首次了三种中国小檗属植物的发芽情况和染色体数目,由于中国植物志只对这三种植物的形态学进行了描述,并未见染色体方面的报道,有利于丰富植物志,进一步完善该种的细胞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定采自四川西部的疣枝小檗B. verruculosa Hemsl. et Wils.,刺红珠B. dictyophylla Franch.var. epruinosa和采自云南省的大理小檗B. taliensis Schneid.作为研究材料。供试材料具体情况详见表1。三种材料的标本图详见图1。
表1 供试材料及来源
Table 1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序号
种类名称
编号
采集地点
海拔/m
采集日期
1
大理小檗
B. taliensis
131181
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乡老君山
2392m县
2013/11/19
2
疣枝小檗
B. verruculosa
131141,41+1,41+2
四川省康定县中谷村雅拉河河边
2616m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