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效验证

目 录
1 引言1
2 材料与方法 2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2
2.1.1试验材料.....2
2.1.2试验材料种植.....2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2
2.2.1试验设计.....2
2.2.2试验方法.....2
2.3 调查方法... ......3
3 结果与分析 ..4
3.1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 .4
3.1.1生防菌对小麦株高和病叶数的影响.....4
3.1.2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程度和生防效果.....5
3.2 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6
3.2.1 生防菌对小麦不孕小穗数的影响.....6
3.2.2生防菌对小麦产量指标的的影响.....7
3.2.3生防菌对小麦病粒率的影响....8
3.2.4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和生防效果...8
4 讨论9
4.1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9
4.1.1生防菌对小麦株高和病叶数的影响.....9
4.2 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10
4.2.1生防菌对小麦不孕小穗数和病粒率的影响.....10
4.2.2生防菌对小麦产量指标的影响.....10
4.3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11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我国小麦栽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遍及全国,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区,但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危害小麦的全球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赤霉病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5%-1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相当田块绝收[2]。茎基腐病对小麦生产危害很大,在我国黄淮麦区和山东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北部、山西南部等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广泛发生,使小麦产量损失严重,病原菌所产毒素同样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
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加强田间管理、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等措施。由于育种周期长以及田间管理的局限性,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化学农药虽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但由于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影响比较大,花期降雨日数多,是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给化学防治带来许多困难。国外报道施用杀菌剂三哇酮、丙环哇或苯菌灵能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却对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引起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拮抗微生物对于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有所报导,刘伟成等[6]筛选到的芽抱杆菌B08,对小麦赤霉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张向向[5]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江苏在内的我国5个冬小麦主产省小麦茎基腐致病菌主要由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组成。因此,F.graminearum能够同时引起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发生,是小麦上的一类重要病原真菌。
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是近几年来对小麦产量和病指影响较重的病害之一,不同的生防菌对于小麦病指和产量防治效果不同。赵亚娟 [7]认为目前我国对赤霉病感染小麦主要集中在防治及检测毒素的方法上,对赤霉病感染小麦的品质及其化学特性的变化鲜有研究。张勇[8]等人的研究发现,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多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较高活性,可以考虑用多菌灵与三唑类杀菌剂进行复配来对赤霉病病穗、病指防效较好。
同一种生防菌剂在处理不同抗病品种的小麦上,效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王路遥[3]研究发现通过致病性测定从江苏小麦茎基腐病病害样本分离菌中筛选到了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都有强致病力的F.graminearum。在小麦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上对茎基腐病的防效不同;菌株1-8对两种病害的防效都在45%以上。
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关于禾谷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研究也日益增多,但主要局限在生防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上,很少有人研究在防治小麦病害的基础上探究对小麦形态指标和小麦产量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地表浇注和穗部进行人工接种的方法法对小麦进行处理,检验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效,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的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两种生防菌的防治效果的优异,为确定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生防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
2.1.1 试验材料:
小麦品种:新麦9817、淮麦27、中麦895(淮安市农科院小麦室提供)
菌 株:禾谷镰刀菌(淮安市农科院病株小麦摘取分离)
生 防 菌:SM生防菌和A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本实验室保存)
试验地点:校内实习基地
2.1.2 试验材料的种植
小麦在2014年10月24日播种,行间距为25cm,每行播种300粒,行间施种肥10g。11月14日进行间苗,每米60-70株。在11月23日雨后施分蘖肥一次,每行5g,1月2日进行再施一次冬前分蘖肥,每行施肥10g,其他栽培措施按照淮安高产栽培措施进行管理。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试验田设计
大田(规格:宽3m×长10m)行间距为25cm种植小麦。共设3×4个处理,试验田均匀分成3块,每块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0.5㎡,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
表1 试验设置的处理
小麦品种 品种 A B C CK
中麦895 禾谷镰刀菌 生防菌A+禾谷镰刀菌 生防菌S+禾谷镰刀菌 清水
淮麦27 禾谷镰刀菌 生防菌A+禾谷镰刀菌 生防菌S+禾谷镰刀菌 清水
新麦9817 禾谷镰刀菌 生防菌A+禾谷镰刀菌 生防菌S+禾谷镰刀菌 清水
(3)菌株的接种
引发小麦茎基腐病的接种:小麦分蘖末期地表浇注生防菌,每个处理600ml孢子浓度为15×108cfuml-1的生防菌A和生防菌S,3天后地表浇注禾谷镰刀菌,每个处理400ml孢子浓度为6×105 cfuml-1的病原菌液,15天后调查分析病害的发病程度及其他指标。
表5 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和防治效果
处理中麦895淮麦27新麦981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3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