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属刺红株花变异式样的研究
:本文依据云南丽江和康定跑马山两个居群的小檗属刺红株(berberis dictyophylla)的采样与收集,结合花被片标本的制作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小檗属刺红株花的变异式样。结果显示:所统计的3株刺红株花被片数目变异范围在11-16个,12片花被片为主要特征,占总体的56.7%,11-16片间产生少量变异,平均12.43±1.19个;其花被片长度在4.24-8.78mm,平均6.20±0.86mm,花被片宽度为1.70-7.20mm,平均为4.12±0.95mm。雄蕊长度在2.71-3.97mm,平均为3.29±0.28mm。雄蕊6个,少数为5个或7个。子房内胚珠为2-4个,平均为3.12±0.71个。在差异性方面,利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所有三株刺红株的变异式样可知:除了花被片数目、雄蕊数目和花被片长度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刺红株的基本特征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样品采集 2
1.2标本制作 2
1.3数据分析2
2结果分析2
2.1花部组成分析2
2.2花被片数目6
2.3花被片大小7
2.4雄蕊大小和数量10
2.5胚珠数量10
3讨论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14
小檗属刺红株花变异式样的研究
引言
小檗属(Berberis L.)是小檗科中最大的属,其包含约450500种常绿或落叶灌木,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小檗属植物常被培养用于园艺观赏或作为矮篱笆墙,绝大多数植株中含有抗菌作用的小檗碱用于生物制药,其茎、根也可提炼黄色染料[1, 2, 3]。国内外对小檗属的各个物种都有相关研究。如Julian Harber对四川和贵州的两个新发现的小檗属植株Berberis yingjingensis D.F.Chamb.&Harber和Berberis wuchuanensis Harber&S.Z.He的形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征和采集点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4]。李新华对安徽黄山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的果实、种子和叶刺的变异式样[5]以及云南省腾冲县小檗科卷叶小檗花和果实的变异式样进行了详细分析[6]。此外小檗属其他相关研究如藤小檗与无量山小檗的名实问题[7],西山小檗和鳞叶小檗的二新异名[8]以及中国产小檗属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也有深入的探索[9]。但相比小檗属其他物种,刺红株(Berberis dictyophylla)变异式样的研究少之又少,使得《中国植物志》中对其描述存在着缺陷或错误。(《中国植物志》作为中国最权威最齐全的植物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的记载书卷,对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性状的变异程度,可补充修正《中国植物志》中的相关描述,也为小檗属分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材料与方法
样品采集
实验样本采自云南丽江和康定跑马山两个刺红株居群。云南丽江居群取自玉龙县玉龙雪山南麓山坡的灌丛。其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596米,温差较大,地被迥异。康定跑马山居群取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炉城镇东南海拔约2100m处的山坡灌丛出,此处是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间的过渡地带,海拔最高在30005000米,属高原气候。
标本制作
将所采集到的植株上完整成熟的花采集整理收集至纸袋中,在通风有阳光处充分干燥。后对干燥好的花样本进行筛选,选取云南丽江居群一个号的植株(140617)上10朵完整小花以及康定跑马山居群两个号的植株(140648、140649)上各10朵完整小花,共计30朵。利用开水浸泡重新将花朵浸透并在体视显微镜下将所有花被片、雄蕊分离,再依次粘贴排列在标本板上制作成花标本,同时将子房纵切观察到完整胚珠以及胚珠个数。样本粘贴完成后对利用NewUsbCamera对所有花被片、雄蕊和胚珠进行拍照和记录。
数据分析
利用VImage2014对所有花被片和雄蕊的照片进行测量(花被片的长度宽度和雄蕊的长度)。测量结果利用Excel及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为标准差/平均数),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分析花被片、雄蕊大小以及花被片、胚珠个数的整体变异性,应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分析两个居群和居群内不同植株间花被片、雄蕊大小以及花被片、胚珠个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花被片和雄蕊大小的相关性[10, 11]。
结果与分析
花部组成特征
小檗属刺红株花较小,花被片呈黄色或金黄色,部分外周花被片中部呈红色,两性花,花被片长约48mm,宽约4mm。花被片分内外四轮,最外轮花被片相对较小,第二轮花被片狭长,第三轮宽大狭倒卵形,最内轮为具两个分离蜜腺的花被片(图版Ⅰ,AD)。外三轮花被片先端全缘,数量在59片不定,而具蜜腺花被片稳定为6片,大部分先端缺裂但仍有部分具蜜腺花被片先端不缺裂,且缺裂的程度产生了极大的变异(图版Ⅱ,AI);雄蕊6个,长约34mm,与具蜜腺花被片对生,先端出现平端、凸起、双凸起和三凸起等多样的变异(见版Ⅲ,AD);胚珠24枚。[12]
图版Ⅰ 刺红株花被片特征
A:最外轮花被片; B:第二轮花被片; C:第三轮花被片; D:具蜜腺花被片
PlateⅠ The character of tepals of berberis dictyophylla
A: The outermost tepal; B: The tepal of the second whorl; C: The tepal of the third whorl; D: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图版Ⅱ 刺红株具蜜腺花被片特征和变异式样
AC:先端无缺裂的具蜜腺花被片; DF:先端缺裂较小的具蜜腺花被片; GI:先端缺裂极大的具蜜腺花被片
PlateⅡ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characters of nectariferous tepals
AC: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with entire apexes; DF: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with emarginate apex; GI: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with retuse apex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样品采集 2
1.2标本制作 2
1.3数据分析2
2结果分析2
2.1花部组成分析2
2.2花被片数目6
2.3花被片大小7
2.4雄蕊大小和数量10
2.5胚珠数量10
3讨论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14
小檗属刺红株花变异式样的研究
引言
小檗属(Berberis L.)是小檗科中最大的属,其包含约450500种常绿或落叶灌木,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小檗属植物常被培养用于园艺观赏或作为矮篱笆墙,绝大多数植株中含有抗菌作用的小檗碱用于生物制药,其茎、根也可提炼黄色染料[1, 2, 3]。国内外对小檗属的各个物种都有相关研究。如Julian Harber对四川和贵州的两个新发现的小檗属植株Berberis yingjingensis D.F.Chamb.&Harber和Berberis wuchuanensis Harber&S.Z.He的形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征和采集点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4]。李新华对安徽黄山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的果实、种子和叶刺的变异式样[5]以及云南省腾冲县小檗科卷叶小檗花和果实的变异式样进行了详细分析[6]。此外小檗属其他相关研究如藤小檗与无量山小檗的名实问题[7],西山小檗和鳞叶小檗的二新异名[8]以及中国产小檗属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也有深入的探索[9]。但相比小檗属其他物种,刺红株(Berberis dictyophylla)变异式样的研究少之又少,使得《中国植物志》中对其描述存在着缺陷或错误。(《中国植物志》作为中国最权威最齐全的植物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的记载书卷,对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性状的变异程度,可补充修正《中国植物志》中的相关描述,也为小檗属分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材料与方法
样品采集
实验样本采自云南丽江和康定跑马山两个刺红株居群。云南丽江居群取自玉龙县玉龙雪山南麓山坡的灌丛。其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596米,温差较大,地被迥异。康定跑马山居群取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炉城镇东南海拔约2100m处的山坡灌丛出,此处是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间的过渡地带,海拔最高在30005000米,属高原气候。
标本制作
将所采集到的植株上完整成熟的花采集整理收集至纸袋中,在通风有阳光处充分干燥。后对干燥好的花样本进行筛选,选取云南丽江居群一个号的植株(140617)上10朵完整小花以及康定跑马山居群两个号的植株(140648、140649)上各10朵完整小花,共计30朵。利用开水浸泡重新将花朵浸透并在体视显微镜下将所有花被片、雄蕊分离,再依次粘贴排列在标本板上制作成花标本,同时将子房纵切观察到完整胚珠以及胚珠个数。样本粘贴完成后对利用NewUsbCamera对所有花被片、雄蕊和胚珠进行拍照和记录。
数据分析
利用VImage2014对所有花被片和雄蕊的照片进行测量(花被片的长度宽度和雄蕊的长度)。测量结果利用Excel及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为标准差/平均数),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分析花被片、雄蕊大小以及花被片、胚珠个数的整体变异性,应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分析两个居群和居群内不同植株间花被片、雄蕊大小以及花被片、胚珠个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花被片和雄蕊大小的相关性[10, 11]。
结果与分析
花部组成特征
小檗属刺红株花较小,花被片呈黄色或金黄色,部分外周花被片中部呈红色,两性花,花被片长约48mm,宽约4mm。花被片分内外四轮,最外轮花被片相对较小,第二轮花被片狭长,第三轮宽大狭倒卵形,最内轮为具两个分离蜜腺的花被片(图版Ⅰ,AD)。外三轮花被片先端全缘,数量在59片不定,而具蜜腺花被片稳定为6片,大部分先端缺裂但仍有部分具蜜腺花被片先端不缺裂,且缺裂的程度产生了极大的变异(图版Ⅱ,AI);雄蕊6个,长约34mm,与具蜜腺花被片对生,先端出现平端、凸起、双凸起和三凸起等多样的变异(见版Ⅲ,AD);胚珠24枚。[12]
图版Ⅰ 刺红株花被片特征
A:最外轮花被片; B:第二轮花被片; C:第三轮花被片; D:具蜜腺花被片
PlateⅠ The character of tepals of berberis dictyophylla
A: The outermost tepal; B: The tepal of the second whorl; C: The tepal of the third whorl; D: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图版Ⅱ 刺红株具蜜腺花被片特征和变异式样
AC:先端无缺裂的具蜜腺花被片; DF:先端缺裂较小的具蜜腺花被片; GI:先端缺裂极大的具蜜腺花被片
PlateⅡ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characters of nectariferous tepals
AC: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with entire apexes; DF: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with emarginate apex; GI: The nectariferous tepals with retuse apex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