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1f5bc2f4bc3f3的温室适合度

:在温室种植携带抗草甘膦基因的正反回交1代子4代(BC1F5)、回交2代子3代(BC2F4)以及回交3代子2代(BC3F3),考察各回交后代在温室条件下的各项营养及生殖指标,并检测各回交后代自交子代携带抗性基因的植株比例,以评价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生近缘杂草野芥菜渗入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各回交后代在所测定的营养指标和生殖指标上,只有少数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绝大都数都与亲本野芥菜相当,且在总适合度上各回交后代与野芥菜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抗性检测的结果表明,各回交后代中除BC3F4携带抗性基因植株的比例在86%左右外,正反BC1F6和BC2F5皆高于90%。以上结果表明,携带抗草甘膦基因的BC1F5、BC2F4以及BC3F3都具有和亲本野芥菜相似的生存适合度,且抗草甘膦基因能以很高的频率传递给这些回交后代的子代,因此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芥菜渗入的可能性极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材料 2
1.2 实验方法 3
1.2.1 材料种植 3
1.2.2 适合度成分的测定 3
1.2. 3 抗性筛选和抗性检测 3
1.2.4 数据处理 3
2 结果与分析 4
2.1 适合度成分 4
2.1.1 株高 4
2.1.2 茎粗 4
2.1.3 一次分枝数 4
2.1.4 莲座状直径 5
2.1.5 有效角果数 5
2.1.6 地上部生物量 6
2.1.7 花粉活力 6
2.1.8 角果长 7
2.1.9 每角饱粒数 7
2.1.10 总适合度 8
2.2 抗草甘膦基因在BC1F6、BC2F5和BC3F4中的传递规律 8
2.2.1 抗性筛选与抗性基因的检测结果 8
2.2.2 抗性基因的传递规律 9
3 讨论 14
致谢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7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1F5、BC2F4、BC3F3
的温室适合度
引言
油菜属十字花科(Cruiferae)芸薹族(Brassiceae)芸薹属(Brassica),其中甘蓝型油菜(B. napus L.)、白菜型油菜(B. campestris L.)和芥菜型油菜(B. juncea L.)是主要栽培类型[1]。
在众多油菜品种中,甘蓝型油菜是转基因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作物之一,并且也是商业化转基因作物中最主要的一种。油菜属于常异花授粉植物,其花粉能够通过风媒或虫媒进行远距离传播,花粉活力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且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野生近缘种, 因此一直以来转基因油菜与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已经有许多关于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芥菜(B. juncea)[2]以及近缘杂草芜菁(B. rapa)[34]、野芥菜(B. juncea var. gracilis)[1,5]和野萝卜(Raphanus raphanistrum)[68]等漂移的研究报道。所以,转基因油菜的生态安全性十分值得关注。
虽然我国当前并未进行转基因油菜的商业化种植,但每年仍然会进口大量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用于食用油的加工与制作。油菜种子极小,这些转基因油菜种子极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因散落而发生逃逸。散落在路边的油菜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就会萌发,目前已有多例转基因油菜种子在运输中发生逃逸的报道[912]。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流动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近缘杂草的基因可能流动到转基因作物中,携带了近缘杂草基因的转基因作物杂草化的可能性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也可能流动到近缘杂草中,导致它们的抗逆性提高 [1314]。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油菜生产国,同时也是油菜作物的重要发源地,因此油菜野生近缘种也较多,在众多的近缘种中最值得关注是野芥菜(B. juncea var. gracilis)。野芥菜普遍存在于我国农田、荒地的杂草,在西北地区,野芥菜是夏收作物的恶性杂草,危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青稞(Horcleum vulgare L.)、油菜、蚕豆(Viciafaba L.)和豌豆(Pisum sativum L.)等多种作物甚至还危害夏秋季作物(郭青云等,1998),近20年来其已经传播扩散到长江流域,并存在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如果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能通过花粉传播渗入到野芥菜中,并使野芥菜的适合度得到提高,那么将可能增加野芥菜的生存竞争能力,给野芥菜的有效防除带来困难[5]。
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能否漂移到野生近缘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转基因油菜和近缘野生物种能否发生自然杂交;2、抗除草剂的基因在杂交以及回交过程中能否持续传递下去;3、携带抗除草剂基因的杂交或回交后代在自然条件下能否生存、繁衍并定植即后代的适合度[5]。然而研究表明,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抗性油菜和野芥菜(B. juncea) 存在自然杂交的可能性[2,15],且国内曾报道,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自然异交率为0.885%[1]。那么对杂交和回交后代的适合度以及抗性基因的传递规律进行研究就非常必要和迫切。
甘蓝型油菜(2n=38=AACC)和野芥菜(2n=36=AABB)有较好的亲和性,因为它们基因组构成上均为异源四倍体,且共用同一A染色体[15]。我国的研究表明抗性基因能够从转基因油菜中流向野芥菜,形成F1[1,16],但近几年对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后代适合度研究也仅局限于F1、F2和回交1代、回交2代以及回交3代中[5]。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从事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估,现本课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对携带抗草甘膦基因的回交1代子4代(BC1F5)、回交2代子3代(BC2F4)以及回交3代子2代(BC3F3)的温室适合度以及抗性基因在其回交后代自交子代中的传递频率进行探讨与研究,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基因安全性评估提供更科学和深入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野芥菜(B. juncea var. gracilis)采集于南京江浦,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 L.;genome,AACC)来自加拿大。以正反回交1代子4代(BC1F5)、回交2代子3代(BC2F4)、回交3代子2代(BC3F3)为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材料种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2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