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子’杨梅组织培养中防褐技术的研究
摘要:以‘浪荡子’杨梅无菌苗为材料,对‘浪荡子’杨梅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研究了不同防褐剂类型和不同防褐剂组合对无菌苗的防褐效果,结果表明:1.0 gL-1 PVP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的防褐效果最好。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2
1.2方法2
1.2.1培养方法2
1.2.2防褐剂的选择及用量2
2结果与分析2
2.1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防褐化的影响2
2.2 不同浓度PVP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2.3 不同种类防褐剂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3讨论3
致谢4
参考文献4
表1不同浓度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表2不同浓度PVP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表3不同浓度活性炭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浪荡子’杨梅组织培养中防褐技术的研究
引言
引言
杨梅(Myrica rubra Sieb. & Zucc.)系杨梅科杨梅属亚热带多年生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果树[1],其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杨梅果实色泽艳丽,酸甜可口,营养丰富,风味浓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些年来,我国杨梅栽培更加迅速地发展,现在长江流域以南均有栽培,主产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及广东省,其中栽培面积、产量及品质等均以浙江为最[2]。
杨梅种质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很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杨梅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单靠种子繁殖实生苗已不能满足扩大种植的要求,加上杨梅嫁接育苗系数低,很有必要发展快捷的育苗方法和科学的苗木鉴定技术[3]。
组培快繁是近年来在园艺苗木繁殖中应用广泛的生物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杨梅上还少见报道。组培快繁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4]。在果树的组织培养中虽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对于木本植物外植体离体培养,其褐化率居高不下仍是组织培养的技术难点[2]。
褐化,又称酚污染。即在植物组培中,外植体或者培养物出现变褐死亡的现象[5]。褐化严重影响了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培养物的再分化进程,是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三大难题之一,也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6]。木本植物本身富含单宁、木质素、色素等物质,褐化较之草本植物严重[7]。引起褐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因型、材料的年龄和大小、取材时间和部位、光照、温度以及培养基成分[8]。防褐主要采取的措施有4点:第一,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即接种前先用流水冲洗外植体可以冲掉外植体中的部分酚类物质,减轻褐化;低温预处理也可减少组织氧化褐变;李焕秀[9]在苍溪梨上的试验显示,将外植体放入冰水中处理一定时间然后再接种,有利于减轻褐化;低温处理时,结合一些褐变抑制剂溶液共同处理效果较好。第二,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初代培养时,降低盐浓度可减轻褐变,尤其是降低Mn2+和Cu2+等课作为氧化酶类的组成成分或辅因子离子的浓度,能够降低酶活性、抑制分类氧化、减轻褐变[10]。第三,及时转接能够有效防止褐化。张振霞[11]等对番荔枝组培防褐研究表明,培养初期每天转瓶1次、连续3 d的频繁转瓶可以有效消除外植体切口分泌的褐化物质对外植体细胞生长的影响,外植体的褐化率为24 %,明显比其他两个处理( 3 d转瓶1次、连续2次的褐化率为44 %,7 d转瓶1次的褐化率89.1 %)低。第四,目前添加防褐剂是最常用的方法,常见的防褐剂类型包括活性炭、维生素C、硝酸银、PVP(聚乙烯基吡咯烷酮)[12]等。李晓强[13]等研究表明,活性炭、PVP单独使用时,随着使用浓度的提高,杨梅外植体褐化率逐渐降低,且不同用量处理间,褐化率的差异极显著。本课题是针对 ‘浪荡子’杨梅组织培养中防褐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优化‘浪荡子’杨梅组培快繁体系,缩短获得无菌苗的时间。本课题的完成不仅对科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 ‘浪荡子’杨梅茎伸长培养生长势一致的无菌苗作为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培养方法
以‘浪荡子’杨梅茎伸长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即WPM+0.15 mg/L 6BA+0.03 mg/L NAA,附加琼脂6 g/L,蔗糖30 g/L,pH值调至5.8。接种后置于光照下培养,光照强度1500 lx,光照时间每日10~12 h,培养温度在25(±1)℃,相对湿度为80%。了解防褐剂及用量对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2.2 防褐剂的选择及用量
参照汤绍虎[12]等研究,选择其中防褐效果比较显著的三种防褐剂,分别是硝酸银、PVP和活性炭。
三种防褐剂具体用量如下:硝酸银分别设置2.0 g/L、4.0 g/L、6.0g/L 3个处理;PVP分别设置0.25 g/L、0.5 g/L、1.0 g/L、1.5g/L 4个处理;活性炭分别设置1.0 g/L、2.0 g/L、3.0 g/L、4.0g/L 4个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防褐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硝酸银作为本次实验所选用的唯一无机试剂,仅针对‘浪荡子’杨梅这个品种来看,其防褐化程度并未十分见效。硝酸银用量为2.0g/L、4.0g/L、6.0g/L,15d后褐化率分别为66.67%、83.33%和100%,褐化程度随着浓度升高而升高,平均褐化率已达到83%;30d后,基本全部褐化。褐化状态均是先从叶柄开始,再慢慢向上扩展直至到叶片。
表1 不同浓度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褐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2
1.2方法2
1.2.1培养方法2
1.2.2防褐剂的选择及用量2
2结果与分析2
2.1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防褐化的影响2
2.2 不同浓度PVP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2.3 不同种类防褐剂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3讨论3
致谢4
参考文献4
表1不同浓度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表2不同浓度PVP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表3不同浓度活性炭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褐化的影响3
‘浪荡子’杨梅组织培养中防褐技术的研究
引言
引言
杨梅(Myrica rubra Sieb. & Zucc.)系杨梅科杨梅属亚热带多年生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果树[1],其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杨梅果实色泽艳丽,酸甜可口,营养丰富,风味浓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些年来,我国杨梅栽培更加迅速地发展,现在长江流域以南均有栽培,主产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及广东省,其中栽培面积、产量及品质等均以浙江为最[2]。
杨梅种质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很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杨梅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单靠种子繁殖实生苗已不能满足扩大种植的要求,加上杨梅嫁接育苗系数低,很有必要发展快捷的育苗方法和科学的苗木鉴定技术[3]。
组培快繁是近年来在园艺苗木繁殖中应用广泛的生物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杨梅上还少见报道。组培快繁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4]。在果树的组织培养中虽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对于木本植物外植体离体培养,其褐化率居高不下仍是组织培养的技术难点[2]。
褐化,又称酚污染。即在植物组培中,外植体或者培养物出现变褐死亡的现象[5]。褐化严重影响了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培养物的再分化进程,是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三大难题之一,也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6]。木本植物本身富含单宁、木质素、色素等物质,褐化较之草本植物严重[7]。引起褐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因型、材料的年龄和大小、取材时间和部位、光照、温度以及培养基成分[8]。防褐主要采取的措施有4点:第一,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即接种前先用流水冲洗外植体可以冲掉外植体中的部分酚类物质,减轻褐化;低温预处理也可减少组织氧化褐变;李焕秀[9]在苍溪梨上的试验显示,将外植体放入冰水中处理一定时间然后再接种,有利于减轻褐化;低温处理时,结合一些褐变抑制剂溶液共同处理效果较好。第二,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初代培养时,降低盐浓度可减轻褐变,尤其是降低Mn2+和Cu2+等课作为氧化酶类的组成成分或辅因子离子的浓度,能够降低酶活性、抑制分类氧化、减轻褐变[10]。第三,及时转接能够有效防止褐化。张振霞[11]等对番荔枝组培防褐研究表明,培养初期每天转瓶1次、连续3 d的频繁转瓶可以有效消除外植体切口分泌的褐化物质对外植体细胞生长的影响,外植体的褐化率为24 %,明显比其他两个处理( 3 d转瓶1次、连续2次的褐化率为44 %,7 d转瓶1次的褐化率89.1 %)低。第四,目前添加防褐剂是最常用的方法,常见的防褐剂类型包括活性炭、维生素C、硝酸银、PVP(聚乙烯基吡咯烷酮)[12]等。李晓强[13]等研究表明,活性炭、PVP单独使用时,随着使用浓度的提高,杨梅外植体褐化率逐渐降低,且不同用量处理间,褐化率的差异极显著。本课题是针对 ‘浪荡子’杨梅组织培养中防褐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优化‘浪荡子’杨梅组培快繁体系,缩短获得无菌苗的时间。本课题的完成不仅对科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 ‘浪荡子’杨梅茎伸长培养生长势一致的无菌苗作为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培养方法
以‘浪荡子’杨梅茎伸长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即WPM+0.15 mg/L 6BA+0.03 mg/L NAA,附加琼脂6 g/L,蔗糖30 g/L,pH值调至5.8。接种后置于光照下培养,光照强度1500 lx,光照时间每日10~12 h,培养温度在25(±1)℃,相对湿度为80%。了解防褐剂及用量对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2.2 防褐剂的选择及用量
参照汤绍虎[12]等研究,选择其中防褐效果比较显著的三种防褐剂,分别是硝酸银、PVP和活性炭。
三种防褐剂具体用量如下:硝酸银分别设置2.0 g/L、4.0 g/L、6.0g/L 3个处理;PVP分别设置0.25 g/L、0.5 g/L、1.0 g/L、1.5g/L 4个处理;活性炭分别设置1.0 g/L、2.0 g/L、3.0 g/L、4.0g/L 4个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无菌苗防褐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硝酸银作为本次实验所选用的唯一无机试剂,仅针对‘浪荡子’杨梅这个品种来看,其防褐化程度并未十分见效。硝酸银用量为2.0g/L、4.0g/L、6.0g/L,15d后褐化率分别为66.67%、83.33%和100%,褐化程度随着浓度升高而升高,平均褐化率已达到83%;30d后,基本全部褐化。褐化状态均是先从叶柄开始,再慢慢向上扩展直至到叶片。
表1 不同浓度硝酸银对‘浪荡子’杨梅褐化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