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桠溪慢城苦竹山地块景观设计
由人为因素形成的异质斑块突出于基底之上,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景观对比但同时也可能带给人们强烈的不适应。城市化进程,或者大范围的人工景观营造过程中形成的现代景观在以乡野体验为主的慢城内显得格格不入。怎样才能消弭游人进入慢城小镇感受到的是现代的,热闹的,快节奏的生活,而不是传统的,宁静的,慢节奏的乡村生活的失落,或者是违和感;怎样才能让游人从慢城小镇逐步进入乡野景观,从被动的被告知变成主动的探索发现正是此次苦竹山区域游人引导设计的关键所在。
目录
1综述 3
1.1景观韵律的把控 3
1.2景观道路的设计 4
1.3景观视线引导 5
1.4完善的标识引导系统 6
2苦竹山景观设计说明 6
2.1前期分析 6
2.2提出理念 7
2.3实施策略 7
2.4完善的引导层次 7
2.5齐全的功能框架 8
2.6设计导则 8
2.7设计原则 9
结束语 10
高淳桠溪慢城苦竹山地块景观设计
引言
1综述
1.1景观韵律的把控
1.1.1景观韵律的定义
景观韵律理论的出现与发展“景观”一词最初来源于地理学,是德国人首先提出的,泛指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现象(自然的、人文的),意义很广[1]。在地理学中,景观学派把景观看成由地貌、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要素构成各物体和现象完整而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地表地段[2]。可见,在早期的理论中,地理学强调了景观的物质含义,被当作一种自然界的客观物体来看待。目前景观学对景观的解释其实是景观含义的外延,狭义的景观为能给视觉带来冲击的外界形象,多指景观的物质形式。事实上,在景观学界关于景观的定义是众说纷纭的,大体包含视觉美学、文化行为、生态三方面的内涵[3]。在视觉美学方面的描述有:“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等[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景观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成为了园林界研究的热点[5]。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理论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到了80年代末期,“景观韵律”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兴盛起来。他是整合了信息论和分形几何学的基于斑块实体的景观空间格局的量化方法。此时,景观韵律还仅仅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景观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直到本世纪初期,才逐渐应用于城镇景观的研究。
1.1.2串珠式的景观结构
一个安全的领地和直接生境,只能满足原始人眼前的采集、狩猎及庇护的需要.在自然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它们必须能有效地探索和寻求新的领地、新的生活空间,并能迅速熟悉和掌握新的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原始人的这种适应性行为成为一种本能的空间探索欲和求知欲,潜在于现代人的内心深处。[6]
对于每一个初到景区的游客来说,每个景点都充满了新的未知,把不同的视觉单元像佛珠一样串联起来有助于游览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有序合理地展开。
1.1.3满意的景观视觉单元。
景观视觉单元就是游览者在地块内看到的可以作为独立风景个体的事物,小到一颗孤植树,大到屋宇连片的建筑群都可以称之为视觉单元。只有景观视觉单元的趣味性足够强烈的时候,才能引起游览者足够的游览兴趣。因此构建美学上令人满意的视觉单元是很有必要的。
1.2景观道路的设计
1.2.1景观道路的骨架作用
毫无疑问道路在整个景观环境中,起到了景观骨架的作用。
道路在整个景观观赏过程中起到了管道的作用,它能过串联不同的景观要素,能够
游览者输送到不同的目的地。
1.2.2景观道路铺地韵律的设计
迄今为止所运用的韵律指数都是来白景观生态。将来的对景观韵律的研究应该探索在城市分析中每个韵律指数的潜在价值以及发展一些专门用于景观设计各个要素空间分析的新的韵律指数。
第一,把铺地整体作为一个异质性景观来看,铺地景观内不同位置的上地承受着不同的铺地功能,从而形成了多样的上地利用形式。铺地景观空间结构是铺地各种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的投影,多样的土地利用形式构成了多样的铺地景观空间结构。
第二,把铺地景观作为一个均质单元在城市景观水平看,铺地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增长和演化本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要素的运动过程在更大区域空间上的反映,是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区位选择、空间叠加的结果。因此,铺地景观空间结构韵律指数就是测度由这些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所驱动,并受自然生态所制约而形成的空间结果,这些空间结构和形态必然不同于建筑景观和山水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铺地景观空间结构韵律分析和计算的基本单元式体现一定社会经济功能和人工作用痕迹的区域“斑块”,这些斑块具有一定的生长属性和扩散能力,它们的特征及其组合形态直接影响到各种城市景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过程,反过来这些过程又作用于铺地景观空间结构和形态。首先对这些斑块特征及其组合形态,以及他们的动态变化形式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探讨这些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的韵律量化方法,铺地景观空间结构韵律特征的分析体系。[7]
1.3景观视线引导
每一个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嗅觉,触觉等等感受景观,但最多的还是视觉,因此视觉上对游人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3.1地标式定位引导
1.3.1.1地标的定义
地标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游客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 我们看一个事物应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所谓“地标”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定义:建筑本身是物质层面,高度也好,规模也好,只是它的外表,要成为“地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所具有的“场”。[8]
因此构建景观地标,则对游人的视线引导是强烈的,直接的,同时是有效的。
1.3.2渐进式引导
秩序结构是园林的骨架,对整体景观空间的视觉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秩序结构的组织方式集中体现了园主和设计师的视觉模式和偏好。 [9]
在游线上通过空间的扬抑,障景对景的隐蔽与强调从而链锁式的引发游客探索下去的欲望
以心灵去契合宇宙的生命美学需要在体验中去观照“美”,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的美学。《世说新语言说》里记载道:“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种“濠濮间想”破除了物与人的界限,到达“与物有宜”的“通”。这种“通”的境界正是在园林的体验中到达的,也正是王阳明所讲的“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和合畅,原无间隔”之境。在他看来,世界已经不是人认识的对象,而是与主体相互交融,激荡的生命,“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经》)。那么,无论是绘画,戏曲,还是园林,都必然是一个“有我之境”。这时候,空间与存在同样不是对立和斗争的,而是相互纠缠,盘亘,在其中徘徊往复,形成了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方式,而这种空间认知的方式,就是体验式的,“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无论是戏曲中气韵生动的舞姿,华美绚丽的辞藻,凝练的艺术氛围所模拟的环境;或是绘画里笔法,布局,题材,边界所勾勒的丰富层次,回环往复的空间转换;或是书法中讲究的骨法与气势。只有在审美主体融情于物,与审美客体共同建构出空间时,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美。[10]
目录
1综述 3
1.1景观韵律的把控 3
1.2景观道路的设计 4
1.3景观视线引导 5
1.4完善的标识引导系统 6
2苦竹山景观设计说明 6
2.1前期分析 6
2.2提出理念 7
2.3实施策略 7
2.4完善的引导层次 7
2.5齐全的功能框架 8
2.6设计导则 8
2.7设计原则 9
结束语 10
高淳桠溪慢城苦竹山地块景观设计
引言
1综述
1.1景观韵律的把控
1.1.1景观韵律的定义
景观韵律理论的出现与发展“景观”一词最初来源于地理学,是德国人首先提出的,泛指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现象(自然的、人文的),意义很广[1]。在地理学中,景观学派把景观看成由地貌、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要素构成各物体和现象完整而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地表地段[2]。可见,在早期的理论中,地理学强调了景观的物质含义,被当作一种自然界的客观物体来看待。目前景观学对景观的解释其实是景观含义的外延,狭义的景观为能给视觉带来冲击的外界形象,多指景观的物质形式。事实上,在景观学界关于景观的定义是众说纷纭的,大体包含视觉美学、文化行为、生态三方面的内涵[3]。在视觉美学方面的描述有:“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等[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景观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成为了园林界研究的热点[5]。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理论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到了80年代末期,“景观韵律”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兴盛起来。他是整合了信息论和分形几何学的基于斑块实体的景观空间格局的量化方法。此时,景观韵律还仅仅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景观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直到本世纪初期,才逐渐应用于城镇景观的研究。
1.1.2串珠式的景观结构
一个安全的领地和直接生境,只能满足原始人眼前的采集、狩猎及庇护的需要.在自然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它们必须能有效地探索和寻求新的领地、新的生活空间,并能迅速熟悉和掌握新的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原始人的这种适应性行为成为一种本能的空间探索欲和求知欲,潜在于现代人的内心深处。[6]
对于每一个初到景区的游客来说,每个景点都充满了新的未知,把不同的视觉单元像佛珠一样串联起来有助于游览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有序合理地展开。
1.1.3满意的景观视觉单元。
景观视觉单元就是游览者在地块内看到的可以作为独立风景个体的事物,小到一颗孤植树,大到屋宇连片的建筑群都可以称之为视觉单元。只有景观视觉单元的趣味性足够强烈的时候,才能引起游览者足够的游览兴趣。因此构建美学上令人满意的视觉单元是很有必要的。
1.2景观道路的设计
1.2.1景观道路的骨架作用
毫无疑问道路在整个景观环境中,起到了景观骨架的作用。
道路在整个景观观赏过程中起到了管道的作用,它能过串联不同的景观要素,能够
游览者输送到不同的目的地。
1.2.2景观道路铺地韵律的设计
迄今为止所运用的韵律指数都是来白景观生态。将来的对景观韵律的研究应该探索在城市分析中每个韵律指数的潜在价值以及发展一些专门用于景观设计各个要素空间分析的新的韵律指数。
第一,把铺地整体作为一个异质性景观来看,铺地景观内不同位置的上地承受着不同的铺地功能,从而形成了多样的上地利用形式。铺地景观空间结构是铺地各种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的投影,多样的土地利用形式构成了多样的铺地景观空间结构。
第二,把铺地景观作为一个均质单元在城市景观水平看,铺地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增长和演化本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要素的运动过程在更大区域空间上的反映,是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区位选择、空间叠加的结果。因此,铺地景观空间结构韵律指数就是测度由这些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所驱动,并受自然生态所制约而形成的空间结果,这些空间结构和形态必然不同于建筑景观和山水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铺地景观空间结构韵律分析和计算的基本单元式体现一定社会经济功能和人工作用痕迹的区域“斑块”,这些斑块具有一定的生长属性和扩散能力,它们的特征及其组合形态直接影响到各种城市景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过程,反过来这些过程又作用于铺地景观空间结构和形态。首先对这些斑块特征及其组合形态,以及他们的动态变化形式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探讨这些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的韵律量化方法,铺地景观空间结构韵律特征的分析体系。[7]
1.3景观视线引导
每一个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嗅觉,触觉等等感受景观,但最多的还是视觉,因此视觉上对游人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3.1地标式定位引导
1.3.1.1地标的定义
地标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游客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 我们看一个事物应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所谓“地标”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定义:建筑本身是物质层面,高度也好,规模也好,只是它的外表,要成为“地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所具有的“场”。[8]
因此构建景观地标,则对游人的视线引导是强烈的,直接的,同时是有效的。
1.3.2渐进式引导
秩序结构是园林的骨架,对整体景观空间的视觉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秩序结构的组织方式集中体现了园主和设计师的视觉模式和偏好。 [9]
在游线上通过空间的扬抑,障景对景的隐蔽与强调从而链锁式的引发游客探索下去的欲望
以心灵去契合宇宙的生命美学需要在体验中去观照“美”,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的美学。《世说新语言说》里记载道:“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种“濠濮间想”破除了物与人的界限,到达“与物有宜”的“通”。这种“通”的境界正是在园林的体验中到达的,也正是王阳明所讲的“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和合畅,原无间隔”之境。在他看来,世界已经不是人认识的对象,而是与主体相互交融,激荡的生命,“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经》)。那么,无论是绘画,戏曲,还是园林,都必然是一个“有我之境”。这时候,空间与存在同样不是对立和斗争的,而是相互纠缠,盘亘,在其中徘徊往复,形成了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方式,而这种空间认知的方式,就是体验式的,“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无论是戏曲中气韵生动的舞姿,华美绚丽的辞藻,凝练的艺术氛围所模拟的环境;或是绘画里笔法,布局,题材,边界所勾勒的丰富层次,回环往复的空间转换;或是书法中讲究的骨法与气势。只有在审美主体融情于物,与审美客体共同建构出空间时,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美。[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