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侧芽菊花品种的促芽育苗技术研究
摘 要:为了探究促进少侧芽切花大菊侧枝发育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从而在生产中快速繁殖少侧芽切花大菊。在田间试验中以少侧枝切花大菊’精の一世’作为试材,摘心后用6-BA 、KT-30 、GA3单独喷施,比较不同激素、不同浓度处理对侧芽萌发的效果。同时,在组培室中对少侧芽菊花品种进行茎段组培,比较不同叶位产生分枝的效果和探究添加外源激素对内源激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6-BA促进侧枝生长发育的效果最好;在组培中中部节位侧枝萌芽率高且加入6-BA时效果会更好。综合试验结果,建议生产中采用20 mg·L-1 6-BA喷施已摘心植株的方式快速获得带侧枝切花大菊植株,组培中选用浓度在0.5 mg·L-1-1 mg·L-1范围内的6-BA添加到MS培养基中对中部茎段进行组培用来快速繁殖少侧芽切花大菊植株。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2方法 2
1.2.1田间激素喷施实验2
1.2.2不同叶位的侧芽萌发规律3
1.2.3不同种类激素对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3
2结果与分析3
2.1不同激素处理对菊花侧芽生长的影响3
2.2不同叶位侧芽萌发规律6
2.3不同种类激素对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6
2.3.1不同种类激素培养所产生效果的差异 6
2.3.2添加不同种类激素对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7
3讨论 8
4.结论8
5.致谢 8
6参考文献 9
少侧芽菊花品种的促芽育苗技术研究
引言
引言
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花卉种类之一,属于菊科,菊属。观赏用菊花根据栽培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切花菊、盆栽菊、地被菊等。切花菊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也是我国鲜切花出口的主要花卉。切花菊品种分为多头菊和单头菊两种类型。其中单头菊是目前我国切花菊出口的主要类型[1]。一般品种的菊花分枝性强,单头菊生产过程需要多次人工抹除侧枝侧蕾。为减少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抹芽抹蕾的次数,降低成本,生产上会推广种植少侧枝的切花大菊品种,如’精の一世’等。
切花大菊一般采用收集植株叶腋部位的侧枝作为插穗进行扦插的方法来进行繁殖,少侧枝的切花大菊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抹侧枝侧蕾的工作量,但却造成了母株侧芽较少而影响采穗数量的困难,如何能在最短时间获得大量插穗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植物分枝发育受顶端优势控制已成为共识[25]。摘除顶芽,能够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生[6 7];内源激素Auxins导致顶端优势[8 9],CKs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枝萌发[10 11],GA3可促进侧枝伸长生长[12 14],它们与其它激素一起调控植物分枝发育。
本试验研究摘心后喷施6BA、KT、GA3对切花大菊’精の一世’侧枝数目、侧枝长度以及侧枝基茎粗度的影响,并在组培方向进行探讨如何快繁少侧芽切花大菊,旨在探究生产上可行的促进少侧枝切花大菊侧枝生长发育的方法,为少侧枝切花大菊广泛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大花型切花菊品种‘精の一世’,来源于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自然花期为十月上旬,最重要的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腋芽萌发少甚至不萌发。试验所用的试剂6苄氨基腺嘌呤(6BA)、6糠基氨基嘌呤(KT)、赤霉素(GA3)为化学纯,购买于南京寿德生物试剂公司。
1.2 方法
1.2.1 田间激素喷施实验
在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中选取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插穗插于穴盘中,生根后定植于“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按出口切花菊的生产管理标准,进行田间管理,用来保证材料正常生长发育。
一段时间后,植株大概长到八片真叶时,对长势一致的植物进行摘心处理,以打破植物的顶端优势用于后期喷洒实验。于定植7天、14天、21天、28天、49天后分别进行6BA 、KT、GA3 的喷施处理,喷施浓度详见表1;喷施部位为植株地上部,保证叶片和茎表面充分湿润但无液滴凝聚下落,每株平均喷施液体量约为 5 mL,以蒸馏水喷施处理为对照(CK)。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每个处理 10 株,重复 3 次。分别于摘心、喷施处理后 7 天(5月6日)、14天(5月13日)、21天(5月20日)、28天(5月27日)、35天(6月4日)、49天(6月20日)观察和测量不同处理的分枝状况,性状指标包括侧枝个数(植株地上部侧枝数总和),侧枝长度(侧枝顶端到基部长度),侧枝粗度(侧枝基部直径,取最大直径)。观察及测量方法参照《菊花DUS测试指南》[15]。试验中侧枝长度和侧枝粗度使用数显式游标卡尺测定。采用 EXCEL 2007 和 SPSS 16.0 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图表制作。
表1 激素种类以及喷施浓度
Table 1 Hormone types and concentration
处理代码
Treatment code
6BA(mgL1)
KT30(mgL1)
GA3(mgL1)
A1
10
0
0
A2
20
0
0
A3
40
0
0
A4
60
0
0
A5
80
0
0
B1
0
5
0
B2
0
10
0
B3
0
20
0
B4
0
30
0
B5
0
40
0
C1
0
0
50
C2
0
0
100
C3
0
0
150
CK
0
0
0
1.2.2 不同叶位的侧芽萌发规律
取生长旺盛的组培苗,将其切成上部(1LB)和(2LB),中部(3LB)和(4LB),和下部(5LB)和(6LB)不同的叶节,接种到MS培养基,在7天、14天、21天、35天统计组培苗不同叶节萌芽的外植体数目,并计算萌芽率,同时测定外植体在35天时腋芽长度、长枝数目并计算长枝率(长枝为长度大于等于5cm,短枝为长度小于5cm),测量方法同田间试验。
1.2.3 不同种类激素对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
在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50、1.00、2.00mg/L三种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NAA,空白培养基为对照。在28天时测定不同种类培养基培养下茎段腋芽萌发数、畸形数、腋芽长度、长枝数并计算萌芽率和畸形率,并测定内源激素含量(侧芽长度小于1cm时,取侧芽和着生侧芽的茎段,侧芽长度大于1cm时,取侧芽顶端。每次取样5株,3次重复。迅速投入液氮速冻,一80℃保存备用。本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16]同时测定样品中的IAA,ZT,GA和ABA含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2方法 2
1.2.1田间激素喷施实验2
1.2.2不同叶位的侧芽萌发规律3
1.2.3不同种类激素对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3
2结果与分析3
2.1不同激素处理对菊花侧芽生长的影响3
2.2不同叶位侧芽萌发规律6
2.3不同种类激素对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6
2.3.1不同种类激素培养所产生效果的差异 6
2.3.2添加不同种类激素对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7
3讨论 8
4.结论8
5.致谢 8
6参考文献 9
少侧芽菊花品种的促芽育苗技术研究
引言
引言
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花卉种类之一,属于菊科,菊属。观赏用菊花根据栽培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切花菊、盆栽菊、地被菊等。切花菊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也是我国鲜切花出口的主要花卉。切花菊品种分为多头菊和单头菊两种类型。其中单头菊是目前我国切花菊出口的主要类型[1]。一般品种的菊花分枝性强,单头菊生产过程需要多次人工抹除侧枝侧蕾。为减少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抹芽抹蕾的次数,降低成本,生产上会推广种植少侧枝的切花大菊品种,如’精の一世’等。
切花大菊一般采用收集植株叶腋部位的侧枝作为插穗进行扦插的方法来进行繁殖,少侧枝的切花大菊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抹侧枝侧蕾的工作量,但却造成了母株侧芽较少而影响采穗数量的困难,如何能在最短时间获得大量插穗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植物分枝发育受顶端优势控制已成为共识[25]。摘除顶芽,能够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生[6 7];内源激素Auxins导致顶端优势[8 9],CKs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枝萌发[10 11],GA3可促进侧枝伸长生长[12 14],它们与其它激素一起调控植物分枝发育。
本试验研究摘心后喷施6BA、KT、GA3对切花大菊’精の一世’侧枝数目、侧枝长度以及侧枝基茎粗度的影响,并在组培方向进行探讨如何快繁少侧芽切花大菊,旨在探究生产上可行的促进少侧枝切花大菊侧枝生长发育的方法,为少侧枝切花大菊广泛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大花型切花菊品种‘精の一世’,来源于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自然花期为十月上旬,最重要的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腋芽萌发少甚至不萌发。试验所用的试剂6苄氨基腺嘌呤(6BA)、6糠基氨基嘌呤(KT)、赤霉素(GA3)为化学纯,购买于南京寿德生物试剂公司。
1.2 方法
1.2.1 田间激素喷施实验
在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中选取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插穗插于穴盘中,生根后定植于“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按出口切花菊的生产管理标准,进行田间管理,用来保证材料正常生长发育。
一段时间后,植株大概长到八片真叶时,对长势一致的植物进行摘心处理,以打破植物的顶端优势用于后期喷洒实验。于定植7天、14天、21天、28天、49天后分别进行6BA 、KT、GA3 的喷施处理,喷施浓度详见表1;喷施部位为植株地上部,保证叶片和茎表面充分湿润但无液滴凝聚下落,每株平均喷施液体量约为 5 mL,以蒸馏水喷施处理为对照(CK)。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每个处理 10 株,重复 3 次。分别于摘心、喷施处理后 7 天(5月6日)、14天(5月13日)、21天(5月20日)、28天(5月27日)、35天(6月4日)、49天(6月20日)观察和测量不同处理的分枝状况,性状指标包括侧枝个数(植株地上部侧枝数总和),侧枝长度(侧枝顶端到基部长度),侧枝粗度(侧枝基部直径,取最大直径)。观察及测量方法参照《菊花DUS测试指南》[15]。试验中侧枝长度和侧枝粗度使用数显式游标卡尺测定。采用 EXCEL 2007 和 SPSS 16.0 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图表制作。
表1 激素种类以及喷施浓度
Table 1 Hormone types and concentration
处理代码
Treatment code
6BA(mgL1)
KT30(mgL1)
GA3(mgL1)
A1
10
0
0
A2
20
0
0
A3
40
0
0
A4
60
0
0
A5
80
0
0
B1
0
5
0
B2
0
10
0
B3
0
20
0
B4
0
30
0
B5
0
40
0
C1
0
0
50
C2
0
0
100
C3
0
0
150
CK
0
0
0
1.2.2 不同叶位的侧芽萌发规律
取生长旺盛的组培苗,将其切成上部(1LB)和(2LB),中部(3LB)和(4LB),和下部(5LB)和(6LB)不同的叶节,接种到MS培养基,在7天、14天、21天、35天统计组培苗不同叶节萌芽的外植体数目,并计算萌芽率,同时测定外植体在35天时腋芽长度、长枝数目并计算长枝率(长枝为长度大于等于5cm,短枝为长度小于5cm),测量方法同田间试验。
1.2.3 不同种类激素对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
在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50、1.00、2.00mg/L三种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NAA,空白培养基为对照。在28天时测定不同种类培养基培养下茎段腋芽萌发数、畸形数、腋芽长度、长枝数并计算萌芽率和畸形率,并测定内源激素含量(侧芽长度小于1cm时,取侧芽和着生侧芽的茎段,侧芽长度大于1cm时,取侧芽顶端。每次取样5株,3次重复。迅速投入液氮速冻,一80℃保存备用。本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16]同时测定样品中的IAA,ZT,GA和ABA含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555.html